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祕密

世界唯一“烙餅”比賽

麥秸稈燒火、泥巴砌的灶臺、大鐵鍋,這些就是露天製作“發拉哈額分”比較原始的“裝備”。“發拉哈額分”為錫伯語,意為發麵餅子,我們稱它為錫伯大餅。近日,在新疆察布查爾縣錫伯民族博物院內舉辦了第四屆“錫伯大餅”比賽。公元1764年,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詣諭,錫伯族數千名驍勇善戰的勇士從瀋陽太平寺出發,攜家帶口長途跋涉1年4個月,到達新疆伊犁察布查爾戍邊,完成了歷史上偉大的西遷壯舉,錫伯大餅因為其製作簡單就作為西遷之路的主食。時光走過了252年的時間,西遷的錫伯族後裔們已經在伊犁河南岸生活了十代人。據說,錫伯族烙發麵餅的面引子是252年前從東北西遷時帶過來的,並一代代傳至今天的。據美食專家介紹:錫伯大餅發酵麵糰用的是一種荒野上自然形成的土鹼,這種土鹼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找到,烙餅用的柴火是麥秸稈,火候強度適中,燎出麥子面的色澤香味兒。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三翻九轉”不能少

錫伯大餅的烙法是“三翻九轉”,即餅子在鍋裡只翻三次,每翻一次又左右轉動三次。以這種“程式化”的工序烙出的餅子,皮兒像饅頭皮一樣薄而軟,中間發得卻似蜂窩。廚房裡,一塊酵面從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大盆中扯出後放到和麵盆裡。麵糰發酵得恰到好處,聽話地在43歲的麗玉手中變成各種形狀。12歲就和媽媽學做錫伯大餅的麗玉動作十分嫻熟,她笑著說:“面和好,手和盆子裡都是乾淨的才算合格。”在高溫加熱下,發酵食品特有的性質凸顯出來:白麵餅朝上的一面“開”出發酵氣泡的花朵,這一面被稱作“天”,也叫“大花”。將餅子翻過來,看得見焦黃色的溫度印記,這一面被稱為“地”,也叫“小花”。翻三次,轉九下即可出鍋,俗稱“三翻九轉”。“天”一定是要蓋(包)著“地”的,將餅對摺後一分為四撕開,以“天”朝上,“地”朝下的方式裝盤端上桌。做錫伯大餅還有一個講究,就是不放油。如果吃不完要用紗布包起來,等到中午或晚上再吃,味道同樣爽口。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好兒媳進門“必考題”

每晚睡覺之前,錫伯族婦女都要發少量的面,並要揉好,為的就是第二天清早做錫伯大餅。面發得過火了,餅就會發酸;火候過大了,餅就會糊,掌握好火候和酸鹼度不容易。在當地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能否做好發麵餅,是公婆評價一個新媳婦是否“稱職”的“三好”標準之一。即:灶臺是否乾淨,丈夫的衣領是否有黑垢,發麵餅是否烙得好——不會烙大餅的姑娘甚至會嫁不出去。在錫伯族群眾中還有一個傳說:新媳婦第一次為公婆做早餐,烙得第一張發麵餅先揹著家人偷偷吃掉,因為第一次為公婆做飯難免心情緊張、掌握不好火候。第二張發麵餅烙好後,新媳婦又悄悄把丈夫叫進廚房品評。之後,新媳婦才有自信將第三張發麵餅呈現給公婆。做好的錫伯大餅直徑可達60多釐米,小的直徑20至30釐米,厚度約一釐米。烙餅本身也充滿勞動的美,技術嫻熟的婦女擀出直徑約60釐米的麵餅後,隨手一擲,就能將餅扔到鍋中。錫伯大餅講究現烙現吃,絕不把涼的大餅給客人食用。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天生絕配的花花菜

錫伯族有一種別有風味的鹹菜,稱之為“哈特混素吉”,也叫“花花菜”。每年秋末,錫伯人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鹹菜,由於及時拌以鹽並盛入瓦罐裡,各種蔬菜都保持了原有顏色,紅、綠、白、黃等色彩分明,在缺少新鮮蔬菜的冬天,一盤色彩分明、味道鮮美的花花菜能激起人們的食慾,有的人家可以把花花菜吃到第二年秋天。你可別小瞧了這“花花菜”,它與錫伯大餅是天生的絕配,會讓人滿嘴生津,回味無窮。製作花花菜的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將洗淨的食材切成絲和段,撒上鹹鹽再用洗淨的手進行攪拌,以擰和捏為主要的攪拌動作可以讓菜的纖維斷裂,更易於入味。吃起來會感受到蔬菜最自然、最原始的氣息,雜糅在一起的清香立即會充斥在整個口腔中。吃錫伯大餅和花花菜還要配上奶茶。值得一提的是,錫伯族人喝的奶茶裡的奶皮子特別厚,是用文火慢慢熬出來的,且要熬夠兩個小時。喝奶茶的時候吃著奶皮子才感到非常過癮。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黃金搭檔叫燒辣子

錫伯大餅還有另外一個黃金搭檔——燒辣子,它是錫伯族傳統美食裡的一道涼拌家常菜,錫伯語稱為“索克青椒”。錫伯族的燒辣子,是把青的和紅的辣椒用燒好的木炭烤製出來後再洗淨涼拌。“受條件制約,當年錫伯族在西遷途中製作燒辣子的程序很簡單,只要把辣椒扔進火堆旁邊熱熱的草木灰裡,烤熟後把沾滿灰的辣椒皮撕掉、撒點鹽就吃了。燒辣子的製作過程其實很簡單,首先準備青、紅辣椒數只,然後將準備好的食材放在炭火上,烤到皮肉分離後,將外皮剝去放入涼水中稍浸泡撈出。然後手撕成條,再加入洋蔥、西紅柿、蒜末、鹽,淋上少許香油拌勻,入盤後放入冰箱裡冷藏一會兒端出,一道解油膩、開胃爽口的涼拌家常菜就做好了。我將製作好的燒辣子捲到餅裡,大口品嚐,直吃到口舌生津、吃到額頭微熱……那種微辣綿甜,讓人慾罷不能。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你會吃錫伯大餅嗎?

如果給錫伯族家庭餐桌上的各類美食來個排名,錫伯大餅絕對是第一,錫伯人家全年365天早餐必吃錫伯大餅,這足以顯示其舉足輕重的地位。做餅有門道,吃餅同樣有學問。錫伯族在大餅擺放上必須天壓地,這種講究或許與錫伯民族最初信仰薩滿教密不可分。薩滿教的本質像其他宗教一樣,是關於神靈的信仰和崇拜,因而可以理解為是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一種延續。所以,大花朝上為天,小花朝下為地,天地不可顛倒。分辨錫伯大餅的正反兩面其實很簡單,在烙餅的時候,留下大花紋的一面是天,細小花紋的一面是地。卷菜的時候“天”在外,“地”在內,千萬不能搞混。食用的時候也有講究,不是一口大餅一口菜,而是將菜捲進餅裡,每次卷一口能吃完的菜量最好。吃完一口餅卷菜,再夾一口菜捲進餅裡,循環往復。也可以一次性多夾些菜在餅裡,與其他人一起分享。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走遍56個民族活動

這是一場發現之旅,團結之旅,愛國之旅,美食之旅,圓夢之旅……“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從崎嶇坎坷的雲貴高原到碧海藍天的椰林海島,從波濤洶湧的黃河兩岸到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從沃野千里的東北黑土地到牛羊遍野的內蒙古大草原……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那麼多,我們去看看!能走遍56個民族核心聚集地,是眾多華夏兒女夢寐以求的終極夢想。我們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之宗旨,由中國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寫遍56民族美景與美食第一人獨家策劃,帶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長征”,整個活動將跨越近十萬公里,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態地區探尋秘境中的秘境,品嚐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親身感受56個兄弟姐妹絢爛多姿的風情和文化。當您走遍了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後,一定會因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包容,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更能夠伸出雙臂來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中國夢,民族夢,我們的夢!心動不如行動!Let’s Go!我們一起出發!


兒媳進門“必考題”:錫伯大餅背後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