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從血腥暴力的餘華,到溫情,充滿愛意的餘華,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是生活柔軟了他,還是他學會低頭和妥協?在這本書裡,一切都有了答案。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像餘華這樣的作家,

批評界對他的解讀大概比他自己的著作都厚,

就像我們從小到大都會在語文考試裡,

一遍遍分析魯迅先生為什麼會寫“兩棵棗樹”之類的問題,

讀書的人總是會比寫書的人想得更多。

餘華的寫作與評論文章互相成就了彼此,

小說也得以在離開本體後,

進入閱讀者的腦海中肆意生長。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對於自己的寫作風格,

餘華這樣解讀:

“我覺得一個人成長的經歷會決定其一生的方向。

世界最基本的圖像就是這時候來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如同複印機似的,

一幅又一幅地複印在一個人的成長裡。

在其長大成人以後,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

不管是偉大,還是平庸;

其所作所為都只是對這個最基本圖像的局部修改,

圖像的整體是不會被更改的。”

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在混亂時代中度過的他,

意識深處銘刻最深的就是血色和死亡,

他以近乎癲狂的方式記錄下那些夢境。

這倒是頗符合弗洛伊德關於童年創傷的理論,

飽受夢境折磨的餘華書寫了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卻沒能讓自己得到解脫,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被夢境“殺死”,

才走出心靈困擾。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有時候,人生和寫作其實很簡單,

一個夢,讓一個記憶回來了,

然後一切都改變了。”

餘華在講故事的同時用文字療愈自己,

思考和找尋都是在彌補心底蔓延的傷口。

於是一個全新的餘華誕生了,

不再揹負著厚重的精神枷鎖,

變得平和而柔軟,

更像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朝九晚五”。

“日常生活貌似平淡和瑣碎,

其實豐富寬廣和激動人心,

而且包羅萬象。

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

文化、情感、慾望、隱私等等,

都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想親歷一場重大時刻其實很簡單,

難的是巔峰過後的低谷時期,

那些重複又重複的平淡日子,

有時候會朝著我們張開黑洞般的“血盆大口”,

吞噬掉所有的激情和夢想。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變得日常化的餘華,

並沒有失去自己的深刻,

他反而更加關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

試圖給他們答疑解惑,提供幫助。

他發現當今社會,

從個人生活不平衡到心理的不平衡,

最後連夢想都不平衡了。

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財富,

也是每個人最後的希望。

即便什麼都沒有了,

只要還有夢想,

就能夠捲土重來。

可是我們今天的夢想已經失去平衡了。

全體國人的精神訴求從革命至上變成物質至上,

個人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社會生活裡,

而在某些家庭關係中,

社會地位決定著成員之間的支配和被支配地位。

親情摻雜在利益中,

而利益又依靠一紙婚姻關係來保證。

家庭單位不再寶貴神聖,

成為可以用來交換任意好處的籌碼。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當人們無法在現實中平衡的時候,

走進文學的世界算不得是一種逃避,

更像是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

啟動了精神上自我保護的機制。

如果文學裡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

那就是讓我們在屬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和不同環境的作品裡讀到屬於自己的感受。

某一個段落、某一個意象、

某一個比喻和某一段對話等,

都會激活閱讀者被記憶封鎖的某一段往事,

然後將它永久保存在記憶的“文檔”裡。

餘華在文學的世界裡找到救贖,

他又用自己的筆把這救贖傳遞下去,

這是他極力想教會我們的,

也是我們在這個失衡的世界裡能尋到的溫暖希望。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閱讀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教會了人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