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唱歌的過程用大腦對聲音的“藝術處理”是怎麼樣的?

大腦對聲音的“藝術處理”

唱歌包含著音樂和語言兩部分,音的部分儘管是喉部肌肉調整發出的,但是大腦控制著聲音中的感情成分。

唱歌時吐字清楚應該是對唱歌者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唱歌者來說,曲和詞是不可以分割的,至於曲和詞在演唱中和欣賞中所

佔比重,可能有一些爭論, 那是見仁見智的事情。當首好歌曲觸動你的心絃之時,歌詞可能是撫琴之手,曲調或許是撥絃的指頭,

兩者共同結合的效應才讓你有了心頭的激動。如果唱歌時歌詞吐字不清,顯然會減少這種效應。

我們唱歌的過程用大腦對聲音的“藝術處理”是怎麼樣的?

吐字清楚、咬字清晰對某些歌曲來說,尤為重要。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唱成“歹將登曲,羊逃進,牽狗

奉六忍五”時,沒有人能夠體會到原來詞句中磅礴氣勢的意境。這裡所說的咬字清晰並不是說不能有口音,通常大家接受每首歌的“原

味”。例如,“二人轉”用東北腔,粵語歌用粵語唱,改了就沒有歌的原味了。

我們唱歌的過程用大腦對聲音的“藝術處理”是怎麼樣的?

有人以為唱外語歌曲,可以吐字不清,其實是錯誤的。吐字不清,對聽眾來說,有三種可能性:一是不懂其意,模仿的語音又不

像,對於其他國家的聽眾來說,就像外國人說中文,滑稽之中有些可愛:二是咬字清楚,但有口音。

我們唱歌的過程用大腦對聲音的“藝術處理”是怎麼樣的?

同一首歌可以是山西味的、山東味的、河北味的或河南味的。通常,大家還可以接受,因為大家對五湖四海”都有深刻理解;三是故意要那股勁兒,該唱“啊”時,

唱成“噢”,每個詞都改點音,以彰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