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水之於蘇州,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更貫穿2500多年的歷史人文脈絡。

南宋時期的《平江圖》描繪了800年前蘇州城的格局。800年後的今天,蘇州古城的輪廓幾乎沒變,然而,蘇州城市內的河道逐漸進入“老齡化”!

改善水環境、彰顯水文化,蘇州一直在為此積極努力。今年5月,隨著平江河等河道開始幹河清淤,古城區河道新一輪清淤拉開了序幕。

為此,看蘇州啟動“重走平江圖”大型策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昔日的平江圖還能重現嗎?

【看蘇州專稿 文/陳楚珺】

從桃花塢大街的桃塢橋望去,

桃塢河兩旁的人家枕河而居,

打開家門便能與這一方活水親密接觸。

小河蜿蜒、粉牆黛瓦,

這是典型的江南住宅風貌,

對蘇州人來說,

這份美是司空見慣的。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桃花塢河是一段東起人民路、

西至寶成橋弄的河域,

唐朝時期叫做桃花河,

這條跨著23座橋的河,

是古城區“三縱三橫”中的第一橫河,

如今還能在《平江圖》上輕鬆找到,

她伴隨著太多蘇州人的成長。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繁華的水上集市

“我們小時候知道的桃花塢

是和唐伯虎聯繫在一起的,

對了,

還有桃花塢木版年畫。”

蘇州著名錶演藝術家劉喜堯是

地地道道的老蘇州,

他記憶中的桃花塢,

要遠比現在繁華得多。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早在唐宋時期,

因為桃花河(現桃花塢河)

西北遍植桃樹,

所以才稱桃花塢,

街名源於此。

北宋太師章楶曾在此營造桃花塢別墅,

明弘治十八年,

唐寅在此構築“桃花庵”後,

更使桃花塢名聞遐邇。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蘇州人的生活枕著河流,

人們和大自然特別親密,

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蘇州人的氣質特別寧靜。”

劉喜堯說。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因為水多的緣故,

曾經蘇州的商人做生意也都是在水上。

回憶起少年時光,劉喜堯說:

“如果是這個季節推開窗戶,

能看到船上載滿了紫紅的楊梅、

粉紅的水蜜桃、翠綠的西瓜,

八、九月份又有蓮蓬和水紅菱,

從窗內吊下去的一個個籃子,

成了商家與客人之間的交流通道。”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在桃花塢大街上一路走走,

一口光緒年間的老井又帶給我們驚喜,

往裡一看,倒影清晰可見,

旁邊人家還常常將此作為生活用水,

既乾淨又方便。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小橋邊的老人在河邊乘涼,

早晚舒服的不得了,

根本就不需要空調和電風扇。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路上隨便找一位蘇州阿姨,

就可以說出與水的回憶:

“我小時候不在桃花塢河附近住,

不過也在河邊長大,

是平江路。

我們小時候就是在水邊玩的,

河裡有西瓜船、有賣菜的,

家裡把籃子放下去就能吊東西上來,

蠻有味道的。”

雖然現在購物的方式和渠道很多,

但讓老蘇州最最懷念的,

還是當年的“水上生活”。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房子靠河那頭通往河道的麻石條上

也有美麗風光,

蘇州姑娘拿著剛洗好的衣服和小盆,

一邊用吳儂軟語唱著小調,

一邊一級一級走在水邊的麻石條上,

雖是十分接地氣的生活場景,

但在蘇州這樣溫潤的城市,

還是別有一番滋味。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被水滋養的“水磨腔”

蘇州的水和蘇式生活

滋養了很多傳統手藝人,

當然,也滋養了崑曲演員們。

劉喜堯說:

“水,開啟了我的藝術之路。”

1958年,劉喜堯工作的蘇州崑劇院

位於精緻的小園林藝圃,

“記得那時在藝圃的一座小橋上,

傳來了清亮的練嗓聲,

有人在我身邊告訴我,

那是大師姐張繼青。”

劉喜堯說,

“那是張繼青的‘專屬’吊嗓地,

我想,大概就是在這種環境的滋養下,

才能有這麼洪亮的聲音吧。

而且崑曲本來就稱作‘水磨腔’,

細膩悠遠如水,風情萬種。”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以前,崑曲演員演出離不開船,

“水路”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有時去木瀆演出乘大一點的木帆船,

有時也會坐發出“噗噗”聲的機帆船,

去東山的話,

就在金門碼頭坐輪船。”

劉喜堯說,

“對我們來說,練功和趕演出很辛苦,

但最頭疼的還是‘搬碼頭’,

從道具運送到裝臺、拆臺,

都是演員一起幫著完成的。

下船的時候兩個人一起扛著

兩百多斤箱子,

從臺階跳到岸邊的跳板,

真的是提心吊膽!”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坐船次數多,

難免與上風大浪大的翻船時刻,

這也讓劉喜堯記憶猶新:

“大家手忙腳亂‘搶救’演出服裝和頭面,

那時又沒有電吹風,

為了讓溼了的衣服快乾,

所有人只能一起‘人工甩幹’。

比起現在的演員們,

我們的條件真的很艱苦,

不過還是能樂在其中。”

比“無人超市”更稀奇的“水上市場”,蘇州早就有啦!

藝術、生活,

蘇州的一切幾乎都離不開水。

遍佈全城的河道,

千百年來依然作為城市血脈,

養育著一代代蘇州人。

今年5月,隨著平江河等河道

開始幹河清淤,

古城區河道新一輪清淤拉開了序幕。

我們應該也通過《平江圖》,

重新找尋和認識那些我們不曾注意的河流,

並且通過我們的行動,

讓“老齡”河流依然煥發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