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關於這幾家企業的情況,相信一路讀到這裡的讀者都已經很清晰了,前幾回小黃重點探索了它們歷年的詳細經營情況、投資回報等內容。這幾家企業都是重資產投入、都是十多年沒怎麼從投資人腰包裡再掏錢,卻創造了一般重資產企業所不能創造的成就。既然它們都有不錯的回報,且確確實實在長期裡給投資者創造了有口皆碑的成就,這就讓小黃和眾多讀者好友都十分好奇,這些企業到底是如何殺出重資產重圍的這個“怪圈”的?

本文小黃就以萬華化學為主,穿插對比福耀、國投兩家公司的情況,力求用最簡短的言語描繪出這幾家公司背後(財務管理)的那些事······

1.萬華歷年的“造血”能滿足投資與分紅嗎?

之所以由這個問題開始探索,是因為做生意的邏輯是“籌錢---投入---產出---還錢、分紅---接著再投入···再產出······”,所以分析這條線,就是在分析生意的“生命線”。由於重資產行業的再投入需求非常高,所以它的經營現金能夠滿足再投入,這非常重要。如果不行,則需要額外融資。萬華歷年的情況如何呢?奉上一圖: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如上,萬華在多數年份裡,現金自給都是不太充足的,需要動用貨幣資金(蓄水池)加持的年份比較多,而它過去曾經幾年出現過現金缺口,但公司採用了長期的、外部債務融資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細心的讀者可以回想一下,在上一篇文章裡小黃有做過數據整理,萬華在過去這些年裡財務槓桿倍數是有增加趨勢的。公司管理層比我們更清楚這個問題,於是在2015年和2016年提出了股票增發計劃,以通過更低風險的途徑解決公司資金缺口的問題。

萬華在過去的17年裡,所掙到的現金利潤基本上都重新投了回去。公司的固定資產(原值)也從2001年的4億增長到2017年末的385億,增長96倍(詳情見上一篇文章)。在重投入的同時,還做到了給股東分紅139億,秘訣就在於萬華利用了外部債務融資槓桿,且公司的經營業績穩健提升。

直到今天,這是你們看到的萬華,它賬上的家當、以及負債權益,主要就是這些: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沒錯,萬華昨日的輝煌成果,大多都已經成為了新的產能,新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從業務上,我們可以看到萬華的MDI產能從10萬噸,到200萬噸的巨大發展,這背後的故事就是——幾乎大部分成果都靠過去的留存利潤再投入,以及長期債務融資的協助。有息負債的規模和股東權益幾乎各佔半壁江山,所以萬華的巨大成長,債權人的力量貢獻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其實,對於一家經營穩健的公司而言,能運用外部債務融資是非常好的方式,只要債務融資成本比股東資本成本低,運用更多的債權人資本就能極大的提升股東的權益回報率。公司的經營能否穩健,這才是槓桿敢上多少的關鍵因素。

穿插一下國投電力、福耀玻璃兩家公司的情況,真是天外有天,國投電力的債務融資佔比更大,公司家當幾乎全是電廠(設備):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再看,以下是國投電力歷年的資金缺口情況: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像國投電力這樣如此龐大的公共事業企業,由銀行出資做主要的資本來源是非常明智的,銀行、電力公司、人民群眾各取所需,這在之前的文章已經分析過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前文。總體而言,重資產製造業在發展的過程裡,既要面臨本身的再投入,又要給股東分紅,還得把公司的經營活動做得有條不紊,一般都需要使用大額的外部債務融資。福耀玻璃也是同樣: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2.萬華化學存在財務風險嗎?

應該說,這麼多的有息借債,如果要全部歸還本金,公司需要把很多設備都變現了,才能償債完畢;萬華根本還不起,(很多重資產企業也都還不起),但好在也無需償還,不然大家都不用開工了,銀行也不做貸款了;所以用常規的流動/速動比率去分析萬華的財務風險,結論一定是不符合實際業務情況的;那麼萬華的財務風險在哪呢?

在於融資期限和資產期限的錯亂搭配。或者說,萬華有所謂的“短融長投”現象(曾經幾年)。上圖表: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在前面的主要資產表裡,洞察力較強的讀者應該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了,就是萬華的長期資產(主要就是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佔用了那麼多的企業資源,那它們的資金來源是否也足以支撐起同樣的期限?如上圖,一看便知,萬華這些年的表現有些勉強,確實在某些年份里長期資本不足以支撐長期資產,只能靠短期資本的引入緩解部分資金壓力。

順著這個問題,小黃繼續探索,發現了萬華歷年的的現金流量表裡,每年都存在大額的借款、還款,這說明了公司每年都從銀行那裡拿到大額的借款,但同時又還回去了大額的本金、利息。這也說明了,其實萬華無需償還全部的銀行借款,每年都是有借又有還。結合銀行業和企業之間“借新還舊”的常態,銀行確實是常年都把資金放在企業之上,只收回利息作為收入,(一借一還,抵消)。所以,小黃曾經說,銀行業實際上相當於極度分散地“投資”了成千上萬的企業,每年只拿3-5%的利息,而銀行自己本身又是高槓杆運作,它拿這點收入也足夠了。最終,如果行業和經濟環境維持穩定,銀行、企業,皆大歡喜。只是老百姓把錢到了銀行,讓銀行拿去了做這些業務,然後老百姓跑不贏通脹······

歸根結底,萬華的“短融長投”不算是多大的問題,明明的“短期”融資,到最後都實際上變成了長期融資,到頭來只是資金成本高低的問題。而且隨著接下來公司的資金缺口補上了,這個現象會改善許多。當然,一切都要建立在: 今天公司在穩健運營,MDI產業沒有第二家。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如圖,貌似國投電力年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長期資本不足以支撐長期資產,當然,國投電力的經營很安穩,拿短期的資金適當補充一下現金缺口也無傷大雅。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福耀玻璃的搭配倒是恰到好處,相較而言要穩健許多的。

3.誰在給銀行打工?

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債務融資佔比這麼大的公司,不得不說公司的融資成本,特別是財務成本負擔如何?

公司掙到的錢,有多少去到了銀行那兒?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揭開萬華化學、福耀玻璃、國投電力財務管理之謎,錢是誰的錢!

萬華、福耀玻璃得益於較高的毛利率,它們的息稅前利潤足以在還了銀行利息之後,還能給股東留下不錯的利潤空間;至於國投電力,就把它真正的“股東”當成銀行吧,畢竟它有60%-70%的資金來源都出自於銀行手裡,股東,特別是母公司股東的出資才佔據15%左右,所以股東分享到的企業成果偏低一些,也就不難理解了。

PS:某些銀行出資比例很少,利潤卻被銀行拿去70%以上的企業,股東們好好反省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