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老胡侃三農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我民工札記南八,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家孫才會逢年過節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掃墓而外甥基本上不會每年都去。因為外孫在逢年過節要給自己的爺爺奶奶上墳。每個人都是家孫,同時又都是別人的外孫。我們那還有一句話,說的比這個難聽,外孫不如狗,咋喂也不熟。

孫子還是給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時間長,感情也深,而與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的時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這現象在十幾年前的農村特別嚴重。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或者二女家庭的增多,家孫和外孫基本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下一代結婚後,生的孩子基本都是兩個家庭的寶。他們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的時間基本是等同的。不管是外公外婆,還是爺爺奶奶都是別無選擇,他們一樣的愛孫子、外孫。所以說家孫、外孫基本上已是沒有什麼區別。(圖片來源網絡)


民工札記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農村人還記得這句話嗎?外甥是狗,吃飽就走,外孫也一樣。說的就是家孫和外孫的形象,看來老農民對家孫外孫的看法還是有區別的。

其實吧,從血緣關係的遠近親疏上面來看,外孫和家孫都是一樣的。家孫隨自己兒子血緣,外孫隨自己女兒血緣。

那為啥農村人會有家孫燒紙,外孫一指的說法呢?在農村,一般情況下,外孫都是由人家的爺爺奶奶養大的,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不多。閨女女婿就算外出務工,一般也是自己爺爺奶奶照顧,很少有外公外婆照顧的情形。但不是沒有。

平時裡來往也不會過多,只有在逢年過年的時候來看望一下,沒有經常走動的親戚,時間長了難免有疏遠和隔閡,這個是不可否認的。

家孫就不同了。經常膩歪在一起。農村人有隔輩親的說法,爺爺奶奶最親的不是自己的兒子兒媳婦,而是自己的親孫子。因為有孫子了,自己家族傳宗接代的希望就大,這是爺爺奶奶最喜聞樂見的事情。因為時間上的融洽,孫子也覺得和自己爺爺奶奶更親密些。

在農村,逢年過年給老人上墳燒紙的,很難見到外孫來祭拜的。這是實情,不是誰瞎猜測臆想。但是家孫不同啊,自己的爺爺奶奶,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上墳燒紙是必須的。


農民妹子一枝花

個別地方說法不同“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手一指”,意思和“家孫燒紙,外孫一指

”一樣。沒聽過這句話的咋一看,有點蒙圈,仔細看還是雲裡霧裡,只能說老話太深奧了!

去年1歲多外甥在我家住了半個多月,後來奶奶來接他,本來我媽抱著他玩的正開心,這倒好看到奶奶後一個勁的往外掙,喊著奶奶要抱抱,我也是無語了,真是應了“家孫燒紙,外孫一指”。

最近清明節流傳一句話“生前的一次孝順,比過離世後萬次掃墓

”,家孫燒紙,外孫一指講的是每逢清明、中元節、重陽節等燒紙的日子,孫子總會到爺爺奶奶墓前燒紙悼念,懷念和老人在一起的日子。而對於外公外婆呢,也並非用手一指,墳墓在那,只是不會上墳燒紙而已。

外甥如狗,吃完就走”不是沒有道理,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體會,無論外公外婆多麼疼愛,始終還是跟爺爺奶奶親近。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人說是血緣關係顯得跟父方近,但這種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從基因遺傳角度講,兩邊的血緣比例都是1/4,沒有遠近直說。

如果是上門女婿,孩子也會跟外公外婆更加親近。

隨著社會發展,421式的家庭越來越多,尤其是80、90後,臉上的擔子更重。前幾天有張照片:左右各一張病床,男子坐在中間,握著兩位老人的手。看了後不禁陷入沉思,獨生子女確實傷不起!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看護,孩子跟老人的感情也非常好,“孫子燒紙,外孫一指”得說法顯得勉強,老話講究老禮,還得區別對待!

我是田頭說農事,歡迎朋友們指點江山!

田頭說農事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由於地域的不同,所以農村一些老話的說法也有不同,不過有的大同小異。就說題主的“家孫燒紙,外孫一指”這句老話吧,和我們膠東農村“外甥狗,吃就走”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外孫”不如孫子,指望不上之意。

“家孫”與“外孫”的區別

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看出。“家孫”其實就是自家的孫子,也就是兒子的兒子;而“外孫”是指女兒家的兒子。一個“外”字,就將女兒家的兒子與自己的孫子拉開了距離。再說,孫子隨自己姓,而外孫,那就是外姓人,雖然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畢竟隨著出嫁的閨女,姓了別人家的姓氏,當然是有區別的。

“回家”與“探親”的區別

我們每個人既是“家孫”又是“外孫”,這點毋庸置疑。我們通常把到爺爺奶奶家稱作“回家”,而把去姥爺姥姥家稱作去“探親”。也就是說,爺爺奶奶的家那是自己的家,想去就去。而到姥爺姥姥家裡去那就是到別人家,就是“走親戚”了。這也無怪乎“外甥狗,吃就走”了,吃完飯當然是回自己家休息啦,姥爺姥姥家不是自己的家,所以要走。

聽“姥爺”講過的故事

建行漸遠出生以前,爺爺就去世了,根本沒有見過爺爺的面。我的姥爺是自己村,所以從小對姥爺的感情可想而知。記得有一次,姥爺給我和表哥講了一個外孫與孫子區別的故事:說有一年夏天,一個人領著他的孫子和外孫在村外的池塘邊玩耍,這個時候,孫子指著池塘內的小魚兒對爺爺說,“爺爺給我抓魚……”這時候,外孫也跟著嚷著讓姥爺給自己抓魚。於是,這人將衣物放在池塘邊,囑咐孩子們看著衣服別亂跑,自己去抓魚。他來到池塘邊,一個“猛子”潛入水裡。岸邊,孫子一看爺爺不見了,以為爺爺遭淹死了,大哭起來。這時候外孫卻說,“你爺爺淹死了,俺爺爺可在家好好的”。這雖然是個故事,可也說明了孫子與外孫的區別。

“家孫燒紙”與“外孫一指”

“家孫燒紙”是指爺爺奶奶百年之後,每逢祭祀的日子,孫子都會到墳前燒香燒紙祭奠。“外孫一指”是說,除了姥爺姥姥去世後燒七以後,外孫也就是知道姥爺姥姥的墳在哪裡而已。每個人都在扮演這孫子(孫女)與外孫(外孫女)的雙重角色,都去給自己的爺爺奶奶上墳,至於姥爺姥姥,那自有他的孫子們去祭奠。當然,也有無後戶外孫去給上墳的,不排除這種現象。

建行漸遠認為,不管是作為孫子也好,外孫也罷,我們應該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在世的時候,經常去看看老人,多多孝敬老人,只要老人過得舒心、高興,就是我們小輩們最大的心願。


建行漸遠

今天我站在老人的角度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農村會有“家孫燒紙,外孫一指”的農村老話。

在過去尤其是農村每家都有六到七個孩子,而每個孩子都會結婚生子,這樣最起碼會有好幾個孫子,至於外孫子哪有時間照顧啊,連孫子都管理不過來,而且外孫子也有爺爺奶奶不用自己照顧。


照顧孫子自己的兒子媳婦都會高興,照顧外孫子雖然女兒滿意但是自己兒子和媳婦都不滿意,不高興,犯不上讓自己的家庭不和。

血緣關係,外孫再好那也不姓自己姓,孫子再不好也是自家人,將來在自己的戶口本上。自己的家族全靠孫子傳承,外孫子是沒有資格的。

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一定會領自己的孫子給自己燒紙,外孫子不在身邊,一年也來不了幾次,過幾年連自己的墳都得忘了。

外孫子,有個“外”字,他們都有自己的爺爺奶奶,將來一定會多記得自己的爺爺奶奶很少會記得自己。

以上是我總結的老人想法,其實我想說的是:投入了感情,就連狗都知道感恩,何況人那!

歡迎評論留言。


田俊超白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家孫,就是兒子的孩子,也就是大家說的“親孫子”;外孫大家都知道,就是閨女的孩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老人過世了,趕上一些祭奠的日子親孫子會去給燒點紙,而外孫子頂多往墳頭一指說,我姥爺姥姥埋在那裡。

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外甥狗,吃了走”,意思是說外孫子養不親,雖然姥姥姥爺很疼他,經常給他做好吃的,可他還是跟姥姥姥爺不親,吃完就走。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這種情況的確是比較普遍。甚至許多姥姥姥爺比奶奶還疼孩子,可好多孩子還是掛念爺爺奶奶多一些。

究其原因,我感覺一是大部分孩子從小爺爺奶奶看的多一些,有的一直住在一起,見的多感情深;二是孩子感覺跟爺爺一個姓,覺得跟爺爺是一路的;三是血緣問題,天然的親近感,可能是天性使然吧。

但這個事情也不絕對,人都是感情動物,好多孩子從小跟姥姥姥爺在一起,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長大後獨立生活,最思念的是姥姥姥爺。

反正都是一家人,過的幸福最重要。身後事,就別想那麼多了。

農民子弟,為農執筆。我是農墨,感謝關注!


農墨

這句話在我國各地農村的叫法可能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例如俗語“外甥是姥姥門前的狗,吃了就走”,兒歌“扯大鋸,拉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親閨女,叫你去,小外甥,也要去,一巴掌,打回去”。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外孫沒有孫子親唄!真的是不親的緣故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在農村,女兒出嫁後隨夫家居住,生下孩子也隨夫姓,一般只有”倒插門“的上門女婿生下的孩子才隨姥姥家的姓。這種傳統給人的感覺就是孫子是自家人,外孫是別人家的人,一個”外“字就說明問題了。



還有就是因為距離,女兒出嫁一般也不在本村,嫁的近點的三五天就可以帶著孩子回姥姥家一趟,嫁的遠的,一年半載還不回去一次,外孫和姥姥的見面機會是有限的,不象孫子天天摟著,看著。時間長了,漸漸的,外孫和姥姥就會感覺生分,在內心也會覺得奶奶家是自己家,去姥姥家就是”串親戚,是親戚家。



姥姥在世還好,去世後外孫去舅舅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姥姥的祭日和傳統節日時,外孫也是做為“親戚”的身份參加的,有時甚至不參加祭奠。



其實,不是外孫不如孫子親,這是由傳統習俗和距離造成的,在血緣上外孫和孫子是沒有區別的,法律也規定孫子和外孫享有同等的繼承權足以說明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更多三農問題請關注農業戰艦秋風之墩


農業戰艦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這麼大嗎?我們要向理解家孫和外孫之間的區別,就得先了解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意思是說當爺爺去世了以後,而自己兒子的孩子一般會燒紙,而外孫也就是指女兒生的孩子一般也就對著墳墓指一指,說這個就是“我外公(姥爺)的墳墓”。當然了,這個是字面意思,也是很多的農村老人的自嘲。

不過,這句俗語也說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每年清明來給爺爺掃墓的,基本都是孫子、孫女,是很少能看到有外孫、外孫女來的。就算是來的話,也都是偶爾一兩次。

農夫認為,古人這樣說是一點沒有毛病的。因為在過去,重男輕女思想比較重。而女兒一旦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媳婦了。而生了孩子也是跟著別人的姓氏了,這樣就算是你對外孫、外孫女再好,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也很少會再來看外公外婆了。而孫子就不一樣了,即便是長大了,成家了,有了孩子了,他們也還是會孝敬爺爺奶奶的,而且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會在清明的時候,到老人家的墳墓前來掃墓。

不過,古人的這句話在今天未必適用了,還是有點過時了的。現在就有不少的年輕人,和外公外婆的關係一直很不錯,即便是成家了,也還常常會外公外婆家裡去看看。所以,關鍵的一點還是要看家教的,要看父母的教育!


農夫也瘋狂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家孫和外孫的區別真的那麼大嗎?

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外孫不如孫子親,爺爺奶奶帶孫子死後還可以為你上墳燒紙,而外孫畢竟不同於自己的親孫子,問你外公埋在哪裡,他隨手一指,就埋在那個山頭上,也不去外公墳頭去拜拜,燒一枝香燭。


家孫燒紙

說到家孫,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們從小帶大的,小時候帶他們玩,買東西他們吃,父母親不在家時,生怕孫子們餓了,受凍了,外面受到委屈了,事事小心照顧著孫子們。

而孫子們長大以後,爺爺奶奶病了,經常回家看看,給他們帶好吃的,爺爺奶奶們去世了,不遠萬里趕回家中守靈哭靈,感覺到非常悲傷,每逢每年春節孫子們都去爺爺奶奶們墳頭辭年,拜年,到了清明節去墳頭掃墓祭祖,為爺爺奶奶們燒上些紙錢,點燃香燭,向他們瞌拜行禮,感恩於爺爺奶奶。

外孫一指

說到外孫們,其實也有許多人是外婆外公一生帶大的,但是畢竟外孫是外姓人,他們有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把他們帶大之後,很少有幾個人會親近你外公外婆們的,等到外公外婆老了,除了自己沒成家立業,或許還會跟著父母親來外婆家看看。

如果外孫們都成家立業了,那外婆家就很少來了,還別說外公外婆去世之後,會到他們墓地去燒紙上香了,就算是別人問他們外公外婆埋在哪裡,隨手一指就是那個山上就得了。

所以七星老農認為,農村老話"家孫燒紙,外孫一指",只能說明家孫是自己的血親,而外孫只不過是一個外姓人而已,說明家孫比外孫們親,死後還記得祖宗,還記得每年去爺爺奶奶墳頭去燒紙瞌頭,而不象外孫們一樣看見外公外婆的墳頭隨手一指就得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同樣都是兒女有重男輕女之說,同樣都是孫子有內孫外孫之別。內孫付出的多又是常在身邊,因而爺爺去世上墳打栓(幡),期裡期數,清明十月一上墳燒紙。外孫只是作為親戚從外爺墳前走過的時候能認清外爺墳頭也算沒白慣外孫一回。

按照傳統觀念養成的習慣,內外是有別的。但是人是感情動物誰慣他就和誰親,誰付出的多他就會記住是誰的恩情不管是誰。看來還是外爺對外孫付出的少。

另外還是有個家的問題,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嫁到別家的人。女兒的兒子自然就更見外了,要不咋能叫外孫。要是沒有兒子的家庭招婿上門,自然就不存在內外之別叫蠻兒親孫子。看來不是內孫外孫內外有別,而是自我看法分了內外和傳統觀念形成的習慣桎梏障礙了,才有了同樣是孫子的兩種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