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剛過端午小長假

“你知道你被列入精神病了嗎?”

朋友的一句玩笑

讓酷愛玩遊戲的小劉直接懵圈了

“什麼情況?”“我咋成精神病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原來,在朋友圈裡小劉玩兒遊戲那是相當的著名,他要說自己是第二,估計就沒人敢說是第一。無論是手遊吃雞或王者榮耀,還是網遊遊戲英雄聯盟排第一和dota2,遊戲越火小劉玩得越嫻熟。用小劉的話說,只要能讓我玩遊戲,不吃不喝都無所謂。

那麼,小劉這樣玩遊戲算不算遊戲成癮呢?是否要被入到精神病的行列中呢?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沉迷遊戲、網癮到底是不是病、該不該治?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一直爭執不下。在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遊戲成癮被正式列為一種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6月19日起生效,同時,將通知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遊戲成癮不是“毒品依賴”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非物質成癮又稱之為“行為成癮”,包括賭博成癮、遊戲成癮、戀物成癮、性愛成癮等。“按照標準,遊戲成癮應歸入行為成癮範疇。”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疾病診斷需要綜合評測,關鍵要看遊戲人員對玩遊戲的時間、玩遊戲的強度以及頻率等是否喪失了自我行為控制力,是否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等。”盛利霞強調,遊戲成癮疾病診斷,時間標準是一個重要因素,相關行為至少持續為12個月才能確診,而疾病的嚴重程度則要看患者社會功能是否受損,工作學習能力是否下降,遊戲是否放在最優先的位置等。

另外,盛利霞也表示,普通的玩遊戲達不到精神疾病程度,如同一般人喝酒抽菸不能算精神疾病一樣。即使遊戲成癮最終被ICD正式列為精神障礙,我們也必須清楚,遊戲不是毒品,玩遊戲的人很多,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因此,遊戲成癮疾病診斷不能擴大化。”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其實,不能僅僅將遊戲成癮看成是一個疾病分類,而是要分析為什麼會導致遊戲成癮。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現實中找不到獲得感,以及無法完成的社交,反而在遊戲中找到了。在虛擬世界裡得到肯定的他們更加沉迷於遊戲,由此循環往復導致忽略現實世界。這或許才是很多人沉迷遊戲的原因。

遊戲成癮“入病”有助規範診治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網絡遊戲曾被稱作“電子海洛因”。無論是現在的“農藥”、“吃雞”,還是之前的LOL、DOTA,抑或再早些的魔獸,本質都是一樣的。其實,遊戲本身沒有錯,玩遊戲也並不是什麼大錯,如果非要說有錯,錯就錯在玩兒家無法控制自己,任由慾望氾濫成災。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另外,喻小念指出,對於WHO的規定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精神疾病的範疇很廣,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並不一定會影響人的社會功能。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盛利霞也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廣大遊戲愛好者遠沒有到成癮性疾病的程度,而且發病率也不高,因此,不需要因為“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這樣的字眼,就產生不必要的擔心。

精神病人也沒有“殺人執照”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需要格外重視的是,網絡上對於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存在著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有玩兒家自嘲說“打遊戲也成精神疾病了,所以,以後因為玩遊戲混淆現實虛擬而殺人的話,是不是可以拿個精神病證書,有了‘殺人執照’就不用判死刑了?

“不,不,不。”盛利霞一連說了三個“不”。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和荒謬的!”盛利霞表示,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病範疇並不意味著違法不承擔責任。在我國,精神病患者需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要看其犯罪時是否能夠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患者受精神分裂症幻想出現犯罪行為,經過司法鑑定,不具備或部分具備行為責任能力的時候,應承擔不同的法律制裁。”

我國現行《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延伸閱讀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當“遊戲成癮”者有這些症狀可用於診斷網絡遊戲成癮,包括DSM-5提出的9個症狀:

1、過度沉溺:沉湎於網絡遊戲(惦記先前的遊戲活動,或預期玩下一個遊戲;網絡遊戲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動);

2、戒斷:當網絡遊戲被停止後出現戒斷症狀(通常是煩躁、焦慮或悲傷,但無藥物戒斷的軀體體徵);

3、耐受:對網絡遊戲開始有耐受性,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網絡遊戲;

4、失控:對參與網絡遊戲難以自控;

5、失去其它興趣:作為結果,除網絡遊戲外,對以往的愛好喪失興趣;

6、繼續使用:儘管存在心理社會問題,但仍繼續過度參與網絡遊戲;

8、作為逃避手段:通過網絡遊戲逃避或緩解負性心境(如無助感、內疚、焦慮);

9、不惜失去機會:因參與網絡遊戲,重要的人際關係受損、失去工作/教育/職業機會。

根據DSM-5,若患者存在至少5個症狀,即可被診斷為網絡遊戲障礙。但醫生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十分謹慎,即使符合以上5個以上的症狀也不能斷定就是“遊戲成癮”。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總之

各位玩家可參考對照自己的入坑等級!

但對於玩遊戲這件事還是那句話

小玩放鬆怡情,沉迷則誤事傷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