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印象裡,一直認為端陽是南國的端陽,那邊有江,江上可以賽龍舟,當千面戰鼓敲響,龍舟競渡,江南的豪邁終於顯露出來。我們泉城沒有江,只有明麗的泉、婉轉的河,雖然大明湖裡也有龍舟比賽,可是少了大江的浩蕩,倒是添了幾分嫵媚。前幾年聽一位住在農村的朋友講端陽,節日來臨的時候,村裡的老老少少就忙碌起來,到麥地採艾蒿,然後搭車拉到城裡去賣。聽著就充滿詩情,城裡的端陽是生活的儀式,農村的端陽是詩經般的勞作。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們每一個傳統佳節都是一場生活的儀式,是對一種文化的祭奠。青青的艾草來到城裡就成了家家戶戶的聖草,人們把它插到門楣上,掃除邪氣,趨避鬼祟。漫長的歲月裡,艾草年年在人們的心頭生髮,延續著一個莊嚴的儀式,那是一個驅除腐朽霧障、嚮往清新日子的典禮。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陽節有著多元的內涵,兩千多年前的這一天,楚國大夫屈原為了他破碎的故國自投汨羅江。他的縱身一跳震撼了我們的民族。兩千年來多少諸侯列國亡覆,沒有人憑弔,只有屈原的精神能量流傳至今,是為了悼念那個腐敗的楚國嗎?當然不是。是他的《天問》,他的《九歌》,唱出的人間正氣,感動了我們兩千年。為了這一腔正氣,人們才採艾草、插艾草,以最草根的形式表達最崇高的情感。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男人們叱吒在龍舟之上,女人們用五彩的絲線纏起一個個菱形的彩菱佩掛在胸前。在我們的泉邊,往昔的女人們則把彩色絲線系在孩子們的臂上,她們管這種詩一樣的儀式叫“長命縷”,進行著這樣的日子,日子裡的女人便有著揮之不去的嫵媚。端陽是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對未來期盼的。有道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這是伴隨那些彩菱、綵線的宿命說辭。儘管人們明白五彩的夢裡也有悲歡離合,還是樂此不疲地追尋。遺憾的是我們剪斷了那根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五彩絲線,雖然享受著現代的物質生活,有時卻活得蒼白。原來生活裡的色彩來自傳統,不能舶來,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傳下來的端陽就只剩下了吃粽子。現代概念的粽子也無須自己包了,到超市買來,即食即可。吃完了,都說沒有粽子味。那麼粽子到底是個什麼味?現代人未必都說得清。因為你沒有吃過過去的粽子,沒有比較,結論下得就虛妄。還得從傳統說起,端陽的粽子、春節的餃子,都是自己動手包的,唯自己動手才有對生活的虔誠,對生活虔誠了才能品出生活的味道。記得我的母親在端陽節前包粽子,早早就泡就一大盆江米,備下紅棗,糖料、青紅絲;把葦葉洗淨,臨包前又用開水煮過,再把綵線剪成適中的段,這一套採買準備就要忙幾天。待包時,只見母親兩手一圍就把葦葉圍成一個漏斗狀,用一個小碗舀進泡好的江米,加上各色料品,把葦葉的漏斗蓋好,纏繞綵線,一個粽子就包好了。不同餡的粽子用不同顏色的線,只有母親分得清。粽子要煮好幾鍋,端陽那天除了自己吃還分送給左鄰右舍,鄰居們也有粽子送來,鄰里的關係就在粽子的綵線中結緊了。

泉邊的端陽 充滿詩情

陽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喝雄黃酒。有的人家把雄黃與蒜搗碎拌和在一起,撒到院內牆根牆角,說是可以辟邪、避毒蟲。其實它避不得毒蟲,只是民間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昭告著,我們的生活拒絕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