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濟南瀟灑似江南”,多少年來,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的這句詩已經和唐代大詩人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中的“濟南名士多”,清代乾隆年間“江西才子”劉鳳誥撰的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還有清末小說家劉鶚《老殘遊記》中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語一起,成為濟南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意義、最響亮的文化名片,被人們無數次地稱引,以至於許多人因此而產生了這樣的錯誤判斷:能對濟南的風光特色作出如此準確貼切的概括的黃庭堅肯定到過濟南、盡情領略過濟南的湖泉勝景吧!這句詩肯定是他在盡情領略過濟南的瀟灑風光後的由衷之言、即興之語吧!雖然黃庭堅在元豐年間曾經對濟南的瀟灑風光十分嚮往、心中懷有很濃的濟南情結,並且寫下了“濟南瀟灑似江南”這樣的千古佳句,可實際上他終生不曾到過濟南。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在神宗熙寧年間先後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屬江西),七年移監德州德平鎮。元祐時入京編修《神宗實錄》,後遷起居舍人。紹聖時新黨用事,迫害元祐舊臣,黃庭堅被劾修《神宗實錄》誣枉,責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後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徽宗即位,受命內遷,又因趙挺之排擠,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後死於貶所。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其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其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等。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濟南瀟灑似江南”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出自其在元豐元年(1078年)所作的《同世弼韻作,寄伯氏(在濟南),兼呈六舅祠部》一詩,原詩如下:

山光掃黛水挼藍,聞說樽前愜笑談。

伯氏清修如舅氏,濟南瀟灑似江南。

屢陪風月幹吟筆,不解笙簧醉舞衫。

只恐使君乘傳去,拾遺今日是前銜。

  這首詩的詩題中提到的“世弼”是指他的妹夫王純亮(“世弼”為其字),“伯氏”是指他的長兄黃大臨(黃庭堅與王世弼、黃大臨情甚篤洽,其文集中給二人的唱和寄贈之作皆多達數十首),“六舅祠部”是指時任齊州(治所在濟南)知州的李常(字公擇,熙寧九年[1076]二月接替李肅之,出任齊州知州,因為李常以前曾任禮部員外郎,供職祠部[為禮部所屬機構],故有是稱)。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那麼,黃庭堅的這首詩寫於何地呢?據宋人所撰的《山谷先生年譜》載,黃庭堅這首詩作於北京國子監教授任上而且早在此前所寫給其表弟李秉彛(字德叟,為李常之兄李布之子。李布早卒,李常遂拊李秉彛如己子)《次韻寄李六弟濟南郡城橋亭之詩》中,黃庭堅就已說過“濟南似江南”這樣的話,只不過這句詩後來遠不如其“濟南瀟灑似江南”一語廣為人們所熟知而已。黃庭堅的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客心如頭垢,日欲撩千篦。

聞人說江南,喜氣吐晴霓。

伏枕夢歸路,子規吟翠微。

濟南似江南,舊見今不疑。

洗心欲成遊,王事相奪移。

駑馬戀棧豆,豈能辭縶縲。

本無封侯骨,見事又重遲。

徒能多著酒,大腹如鴟夷。

唯思一漁舟,載網橫渺彌。

矯首歷下亭,朱闌轉清溪。

春風吹桃李,三月自成蹊。

翠葉張日幄,紅英鋪地衣。

此中有佳興,不醉定自非。

況當郡政成,野繭麥兩岐。

與民同觀遊,永夜不闔扉。

女牆上金樞,天如青琉璃。

想子果下歸,馬飽生芻嘶。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在這首詩中,黃庭堅先是抒寫了自己思歸江南的鄉愁,緊接著又寫了自己想到濟南一遊的願望及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不能成行的無奈。然後,黃庭堅想象自己如能在“春風吹桃李,三月自成蹊。翠葉張日幄,紅英鋪地衣”的時節到濟南,“矯首歷下亭”,賞美景,趁佳興,“不醉定自非”。結尾八句,寫濟南郡治清明,蠶麥豐收,舅舅(指李常)在處理完政事完後可與民同遊。明月照郡城,夜空如青琉璃,騎馬暢遊歸來,那情形該是多麼地愜意!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除以上兩詩外,黃庭堅在此前還作有一首《伯氏到濟南,寄詩頗言太守居有湖山之勝,同韻和》:

西來黃犬傳佳句,知是陸機思陸雲。

歷下樓臺追把酒,舅家賓客厭論文。

山椒欲雨好雲氣,湖面逆風生水紋。

想得爭棋飛鳥上,行人不見只聽聞。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另外,黃庭堅在其《用“明發不寐,有懷二人”為韻,寄李秉彛德叟》一詩中還曾這樣寫道:“人生不如意,十事恆八九。未見歷下人,徒傾歷城酒……早知鵲山亭,李杜發佳思。彌年聽傳誇,登覽通夢寐。遙憐坐清曠,落筆富新制。尚因賓客集,瀝酒使我醉”;在其《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為韻,寄李子先》一詩中也有“客從濟南來,遺我故人書。墨淡字疏行,故人情有餘”;在其《奉寄子由並大臨》一詩中亦有“歷下笑談漫一夢,江南消息又餘年。動心忍性非無意,吏部如今信大顛”這樣的句子。據以上所引詩作及詩句,我們可以看出,黃庭堅雖然沒能如願到濟南一遊,但他對濟南的湖山勝景是十分熟悉和嚮往的,而他對濟南風光的這份熟悉和嚮往主要源於其長兄黃大臨、表弟李秉彛、舅父李常、友人李子先和蘇轍在給他的書信及詩作中對濟南的湖泉勝景所作的描述。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的濟南情結

  正如他詩中所言“人生不如意,十事恆八九”,雖然黃庭堅後來曾於元豐四年(1081年)移監德州德平鎮(今屬山東德州臨邑縣),治所離濟南僅有三百餘里,然而他卻最終未能實現到濟南一遊的夙願,如詩如畫的濟南最終只成了他人生中曾經魂牽夢縈的一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