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跡的旅程

阿瑞

南粵古驛道活化開宗明義就是為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重新挖掘古驛道本體遺產,是將非機動車年代的古老石材循環再利用之舉。修復的步道是為了滿足戶外運動和領域愛好者享受綠色生活方式的需要,驛道再利用增加了體育用地;而驛道兩旁的綠色景觀,更是喚醒人們對大自然充滿熱愛的本能,此計劃將野外生活的樂趣和生態保護的內生動力融為一體。近期各城市和鄉村正在劃定生態紅線,有的試圖將古驛道避開,認為以後紅線可能成為約束。這有一定道理,目前生態紅線的管理規定正在徵求意見,其中有關條文規定可以進入這一紅線範圍的活動僅侷限於考古人員,但本人持不同看法。古驛道的活化就是提供最佳的優質生態產品,而這一特殊的優質生態產品需要未來的使用者呵護,還需要現在就確定使用者必須遵受的生態保護行動規則。

加拿大是以生態保護意識具有高度自覺為傲的國度,而穿越加拿大13個省的徒步系統(The great trail)約24000公里長,聯接著15000個社區,更是加拿大人引以為豪的自然遺產,這是修建歷時25年之久、數萬加拿大人共同參與的成果。

2017年8月26日,各省徒步徑支持者、捐贈者、志願者和建設者共同慶祝跨越加拿大的徒步系統完全聯接成功。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加拿大步行系統捐贈儀式。

不留痕跡的旅程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跨越加拿大徒步徑聯通慶祝儀式。

在建設步行系統之始,保護綠色空間就是重要的內容,2003年確定瞭如下核心原則:

1.提供安全和愉快的高質量步行徑;

2.提供活動豐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保護綠色空間,鼓勵使用綠色交通和保護環境;

4.在夏天促進適應非機動化的活動,包括步行、騎行、騎馬和水路的划艇;冬天適應滑雪、溜冰等戶外運動。

由此可見,生態環境保護是催生加拿大作為世界最長徒步系統概念產生的原動力。

旅程中留下的垃圾汙染是世界共同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澳大利亞在步行徑管理中,發起了“不留痕跡的旅程”(Leave No Trace)運動,提出“為他人著想”的口號,“不留痕跡的旅程”倡議以下七條原則:

1.及早計劃和準備;

2.營地設立在耐用的地表上;

3.放置垃圾在合理的位置處;

4.當你離開時檢走你發現的雜物;

5.減少篝火的影響;

6.尊重野外自然狀態;

7.為主人和其他訪問者著想。

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準備好生態保護的行動指南了嗎?能否是一場場沒有白色垃圾的“不留痕跡的旅程”?

目前南粵古驛道進入實質性修復活化階段,傳統遺產無論是物質和非物質的,都需要轉化從而激發新活力,如何增加古驛道的趣味和吸引力,而非“千道一面”,需要更強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標識系統為例,和而不同才能夠有地區性特徵,將生態保護的理念也體現其中。英國國家自行車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鑑的案例,里程碑的標識保持“形”的基本統一,但內容的“核”是具有差異的。

不留痕跡的旅程

不留痕跡的旅程

不留痕跡的旅程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若干英國自行車網絡里程碑標識牌。

英國的自行車網絡長度約有14000哩,聯接著城市和鄉村,不僅提供休閒的旅遊旅程,也是自由進出、安全和寧靜的步行和自行車騎行兼備的網絡,還是城鄉間學生上下學的安全路徑,上班一族的綠色交通出行的通勤通道。Ridgeway是最早關注這一綜合功能的自行車徑,87哩長始於1977年布里斯托爾的Sustrans,地區改善了日常騎行和步行綠色出行交通條件。由於優美的風光,英國這一自行車網絡在節假日產生旅遊收入6.5億英鎊,創造了15000個就業崗位。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英國Ridgeway步徑的指示牌和地圖信息牌配搭在同一地點。

不留痕跡的旅程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英國Ridgeway古橋和漫水的古道景觀。

不留痕跡的旅程

圖為有英國國家步徑的標識柱和觀測點。

南粵古驛道的遺產修復、標識系統,除了原真性、還需要新創造,才能提高古驛道的新價值,從而吸引更多戶外運動旅遊愛好者的到來,從而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考驗設計建造能力的標準之一,新添的設施增加古驛道的風景價值,所謂“巧奪天工”與野外環境渾然一體,尊重自然,讓驛道行者體驗大自然而感悟活化利用的“不留痕跡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