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途徑有兩種

總體來說,開悟的途徑有兩種:

一種是由定發慧,道次第就是這樣,你一直修啊修,不斷消解著妄念,一天比一天更加寧靜,直到有一天你證到一種境界,然後就可以請上師印證併為你開示心性。這種途徑的好處在於,你一直在修著定力,所以基礎非常紮實。比如,生起次第成就時,你已經能夠七天七夜安住於生起次第要求的境界不丟失,能夠七天七夜不離開自己所觀想的本尊了,這樣一來,一旦見性或上師為你開示心性後,你的狀態就會非常穩固。

什麼叫定力?就是你對心靈的控制力。定力好的標誌是,你一旦決定做某件事,就能完完全全投入其中,把其他的事情全都放下,任何干擾都無法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說,你在房間裡看書,家人在大廳裡看電視,定力好的人即使聽到了電視的聲音,也不會受到影響,仍然能專注在自己的事情裡面,但定力不好的人則相反,他們要麼會變得煩躁,要麼會心不在焉,甚至會放下書本跑去看電視。換言之,他們很容易被外物所幹擾,丟掉自己的專注與寧靜。所以,明心之後,定力不好就很容易會因為外來干擾而丟掉警覺,或者一不小心就會忘記保持警覺,可見定力非常重要。坐禪、觀想、持咒等等,都是有助於提升定力的方法,也就是方便法門。由生起次第修起,再修拙火、修幻身,最後修光明就屬於由定發慧這一類。這種途徑屬於漸修頓悟。

另外一種途徑,是由慧攝定,也就是說,先點燃你的智慧之火,讓你明白什麼是真心,並了知世上的一切都是不值得執著與追逐的短暫現象,並且了知你並不需要通過外物,來獲得快樂和自在。這種明白會讓你自然擺脫許許多多的誘惑與束縛,產生一種自主的篤定,能夠控制自己的心靈,不再受到外物的左右與影響。大手印就是這樣。噶舉派岡波巴大師就喜歡以這種方式來教導弟子。他一遇到有緣的弟子,馬上給對方開示心性,讓他在真心的指導下直接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修行。要是弟子的根器不夠,他再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為他補缺。這種途徑屬於頓悟漸修,它要求你在明白心性之後保任這個真心,在真心的指導下,去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地修行,然後子母光明會,打成一片,讓你智慧的燭火越燒越旺,變成一片燎原大火,燒光你所有的煩惱;讓你道理上的明白,逐漸對生命發生作用,變成一種呼吸般不會被忘記、也不需要刻意想起的東西,變成你的一種本能。

不過,細心的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漸修無非是為了開悟,既然已經開悟,又何必再繼續漸修?智慧不是能讓我們自然擺脫世界的束縛嗎?

舉個例子,水與火對決時,假如火比水更加強大,它就會將水燒乾;假如火遠比水要弱小,那麼它很容易就會被水澆滅。智慧也是如此,尤其對我們這些涉世已深的成年人而言。我們有太多的成見、經驗、知識與習慣,也有建立在肉體上的許多欲望,它們就像陳年汙垢一樣,死死地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甚至偽裝成一種類似於本能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能夠矇昧我們真心的機會。想要用燭火般的智慧,來對抗這強大的妄念之海,是非常艱難的,更何況周邊還有“社會共識”這股汙濁的巨浪,它總是在想方設法地試圖讓我們放棄自己的篤信,重做那妄念魔鬼的信徒。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已經看見了世界的真相,但是我們控制不了心靈,真理的靈光在心中閃亮,但心海的波濤卻不肯隨著風的停息而平復下來。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以老老實實修行的方式,給智慧的小火苗添加柴火,讓它越燒越大。直到有一天, 再大的風也不能將它吹熄,反而是風助火勢,我們的智慧才算真正牢固了。

這個過程,也像擦乾淨一面被泥塊染汙的鏡子,泥塊雖被移走,你卻發現它已經在鏡面上留下了一塊深褐色的印記。如果你想要恢復鏡子的潔淨,就必須選好合適的工具,如干淨的抹布與合用的清潔液,然後一遍又一遍地擦拭鏡面,直到汙跡被徹底清除。

明白了這一點,你自然會懂得漸修頓悟與頓悟漸修之間的區別以及各自的好處:前者如在黑暗中摸索,四處尋找並積累乾柴,當一定數量的乾柴被積累成堆之後,一旦點火,火勢就不那麼容易被撲滅,你再來加柴,就相對輕鬆很多;後者正如你手頭上剛好有一支蠟燭,所以可以先用蠟燭取光,在這一點光明的指引下撿拾乾柴,把它做成火把,然後再用火把照明,不斷積累乾柴,做成火堆,變成不易被撲滅的大火。所以說,道次第和大手印都是無上妙法,它們適合不同的根器,各有側重,不可偏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