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當書中的道理,孩子聽不懂時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很高興,我又要讀一遍《小黑魚》了,

雖然我已經讀過很多很多遍了,

但是每一次重讀這本書時,

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穫。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我第一次讀《小黑魚》時,

感覺故事很平淡,寫得也很一般,

講了一個對成年人來說很簡單的道理,

弱者團結起來就可以變強大,戰勝強敵。

但是堯寶第一次聽完後,

好像完全沒有悟到“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他感興趣的是故事情節前後的變化,

從一開始所有小紅魚被金槍魚吃掉,

到最後小魚們一起變大魚嚇跑其他大魚,

這個過程似乎是他的勝利,結局讓他驚喜萬分。

後來我讀了一些別人對這本繪本的解讀,

才發現這短短的幾百字裡,

竟然講了那麼多深刻的道理,

比如:如何認識我們自身成長的這個世界?

如何認識自我的存在?

孤獨也是發現自我的途徑……

這些都是我第一次讀過之後未曾想到的。

所以,我不奢求孩子聽完一本書,

就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或者學會一些知識,

我希望的是,能在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互動,

引導他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自己的疑問和想法,

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親自動手做一做,比劃比劃。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在大海的一個角落裡,住著一群快樂的小魚,他們都是紅色的,只有一條是黑色的,黑得就像淡菜殼。他比他的兄弟姐妹們遊得都要快,他叫小黑魚。

故事一開始就著重介紹了小黑魚,

我注意到作者不是直接描述小黑魚的特徵,

而是用對比的方式,來突出小黑魚的與眾不同。

但孩子聽了並不一定會有同樣的感受,

他們可能覺得,這只不過是在介紹小黑魚罷了,

而小黑魚“與眾不同”這一細節,

是後面所有故事情節發展的基礎。

所以,當我讀完這一頁文字後,

馬上帶著堯寶回顧了一下這段內容。

“這群快樂的小魚有幾種顏色?”

“兩種,黑色和紅色。”

“小黑魚除了顏色和其他小魚不同,還有什麼特別的本領?”

“他比其他小魚遊得都要快。”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一個可怕的日子,從海浪裡突然衝出一條又快、又兇、又餓的金槍魚。他一口就把所有的小紅魚都吞到肚子裡,只有小黑魚逃走了。

當讀到金槍魚出現時,我把氣氛渲染地很緊張,

然後緊接著問堯寶:“你覺得後面會怎麼樣?”

他回答說:“小魚都嚇跑了。”

我沒想到他會給出這個答案,

但我先肯定了他的這個想法:“嗯,有可能喲。”

然後問他:“為什麼是嚇跑了,還有其他可能嗎?”

他說:“可能有的小魚被吃掉了,但圖上畫的金槍魚什麼也沒吃到,所以我覺得應該是都跑掉了。”

當他聽到所有小紅魚都被大魚吃掉時,

略帶意外和遺憾地說了一句:

“這些小魚好笨啊,還好小黑魚逃跑了。”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他逃到了大海深處,既害怕,又孤獨,傷心極了。

可是,後面的故事告訴他,

逃走也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

因為小黑魚沒了同伴,開始感到害怕和孤獨了。

我為了讓他體會到小黑魚傷心的感受,

就把類似的情景和他的具體生活聯繫起來。

我問:“如果你不小心和家人走散了會怎樣?”

他說:"我也害怕,還會大聲地哭。"

我問:“哭完了你會怎麼做?”

他說:“找警察幫忙打電話給你和媽媽。”

我問:“你覺得小黑魚怎麼辦?”

他問:“小黑魚有爸爸、媽媽嗎?”

我說:“應該有吧,但魚也沒有電話啊。”

我們聊著聊著,翻開了後面的內容,

小黑魚獨自在大海深處的各種見聞陸續展現。

這一部分我沒有完全按照原文給孩子讀,

而是讓他自己翻頁,我來問他看到了什麼,

就好像他自己化身成了小黑魚一樣,

就這樣每讀一頁我們都能聊一些相關的內容,

有時我還會給他看一些輔助的視頻和圖片,

豐富他的閱讀體驗。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大海里到處都是各種各樣奇妙的生命。小黑魚遊啊遊,碰見一個又一個奇蹟。於是,他又高興起來了。

他看到,水母像彩虹果凍……

堯寶認識這個彩色的大傢伙是水母,

因為他曾在海洋館裡看到過,

他還給我畫了他眼中水母的樣子,

給我講了和書上這個水母的不同之處。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大龍蝦走起路來像水下行走的機器……

讀到大龍蝦時,我們用手機看了一段視頻,

瞭解了真正的龍蝦是如何在水裡走路的,

知道了龍蝦為什麼總是倒著走路,

堯寶還調皮地模仿龍蝦行走的動作。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怪魚像被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

“怪魚像風箏,因為風箏也是看不見的線牽著。”

堯寶說。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森林似的海草長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這不像森林,像樹葉”,堯寶說。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海鰻的尾巴有多長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我和堯寶討論了海鰻的尾巴到底有多長的問題,

問題的焦點是:海鰻的尾巴從那個地方算起?

我們從海鰻聊到蚯蚓,聊到了蛇。

最終堯寶認定,肚子不算尾巴,

尾巴應該是在肚子後面,開始變細的那一部分。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海葵像粉紅色的棕櫚樹,在風中起舞。

棕櫚樹,這是我曾經聽說但一直沒見過的植物,

在讀到這裡時,我也用手機查了一下,

瞭解了棕櫚樹真實的樣子。

堯寶不停地在我手機上翻頁,

他想找到一棵書中畫的那種粉紅色的。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後來,他看到了一群和自己一樣的小魚,躲在礁石和海草的影子裡,

“來遊吧,一起玩兒,到處看看!”他快樂地說。

“不行,”小紅魚說,

“大魚會把我們統統都吃掉的!”

“可是,你們不能老躲在那兒吧?”小黑魚說,

“我們一定要想想辦法。”

這裡又寫到了小黑魚和其他魚的不同,

並且著重強調了“看看”和“想想”這樣的細節。

我想讓堯寶注意到小黑魚的變化,

在讀完這段內容後,我又翻回到前面,

重新讀了一次小黑魚逃跑時的心情。

然後問他:“小黑魚怎麼現在不害怕了?”

他說:“因為小黑魚變勇敢了。”

我又問:“為什麼其他小魚沒有變勇敢呢?”

堯寶邊想邊往回翻看前面的內容,

想從中尋找一個他覺得可能的答案,

我相信他找到了,也看到了,

但他很難理解“經歷”帶給一個人的成長。

所以也就無法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也很難跟他解釋,

為什麼小黑魚獨自在海底轉了一圈後,

變得更勇敢更聰明瞭。

這裡只能埋下一顆種子,

讓他日後慢慢去思考和體會其中的奧妙。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小黑魚想啊想,想啊,想啊。

突然,他說:“有了!”

“我們可以遊在一起,變成海里最大的魚!”

堯寶特別急著看到小黑魚想了什麼辦法,

所以主動往後翻頁,想看個究竟。

本來我想讓他自己先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呢,

但看他那麼著急,也就繼續讀了下去。

當他聽了小黑魚的辦法後,會心地笑了,

他感覺小黑魚確實比自己還要聰明,

他說:“哇塞,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我問:“這個辦法真的管用嗎?”

他很堅定地回答說:“當然管用!”

我想在孩子心裡,小黑魚的辦法真是太妙了。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他教他們各就各位,緊緊地遊在一起。

堯寶說,這些小紅魚也好聰明,

它們真的慢慢變成一條大魚了。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等到他們可以遊得像一條大魚了,小黑魚說:

“我來當眼睛。”

但堯寶也有一個擔心:

要是有些魚一不小心遊錯了怎麼辦?

他的焦點依然不在“團結起來力量大”上面,

而是把小魚變大魚當成了一個有趣的遊戲。

當小黑魚把自己變成魚眼睛時,

堯寶又發出一聲讚歎:“好聰明啊!”

伴·读|当书中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时

他們在清涼的早上游,在陽光燦爛的中午遊,把大魚都嚇跑了。

到此為止,書讀完了,

我沒有和他討論“個人和群體的力量”這樣的話題,

而是問他另外一個問題:

“你想不想像小黑魚一樣既聰明又勇敢?”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說:“想啊!”

我又問:“如果把你變得和小黑魚一樣黑呢?”

他想了想笑著回答:“才不要!”

我想他一定不會明白我問這個問題的用意,

但他的回答讓我相信,

他一定會明白這本書所以傳達的道理。

一本書的內容和所要傳遞的思想,

是我們永遠也討論不完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層次的理解。

也許我們成人覺得很簡單的道理,

在孩子看來就沒那麼容易理解了。

反過來,有些孩子的理解,

我們大人又覺得好奇怪,根本都想不到。

我們總是希望給孩子講書中的道理,

甚至希望用故事裡的道理來教育孩子,

孩子愛生氣就趕緊給他讀幾本控制情緒的書,

孩子不愛吃飯就找幾本好好吃飯的書,

孩子不講衛生,就給孩子看講衛生的書……

我覺得抱著這樣目的為孩子讀繪本,

不但很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而且很可能成為孩子討厭閱讀的原因。

我意思不是說這些書不好,不能看,

而是希望大家不要抱有太強的功利心。

我們給孩子讀書,首先自己要感到是一種享受,

把閱讀當成和孩子的交流和情感溝通,

多陪陪孩子,跟他們聊聊天。

然後再考慮書中可能包含的道理,

通過怎麼的互動引導,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這是我為大家分享的第一本繪本,

下週我還會繼續分享,

這位美國作家的另一本書:《田鼠阿佛》,

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提前買來讀給孩子聽聽。

如果您有更多的分享和建議,

請在文章下方留言,

一起為兒童閱讀教育和推廣貢獻力量。

分享人

堯爸卡卡,80後奶爸一枚,

親子閱讀踐行者,兒童閱讀推廣人。

紮根兒教育

專注自主學習力養成的教育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