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個好父母嗎?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記得小米上一次捱打是在今年春節

因為看電視超時被姥姥沒收了遙控器

他拿東西砸了姥姥的頭

所以麥媽把他拉到房間揍了幾巴掌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事後麥媽既心疼又自責

感覺不應該打孩子

但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小米明白

做錯了事還任性打老人

這種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我理解麥媽的那種感受

所以我勸她不必太自責

有時候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小的體罰

可能比講一通大道理更有效

“打”作為一種懲罰的教育手段

能夠從古流傳至今

一定有其正面的意義和效果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雖然我這樣勸別人

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

我都是堅決反對打孩子的

儘量保持克制,動怒不動手

直到有次看見一位父親

被自己5歲的孩子打不還手

我的觀念開始慢慢改變

在一個商場大賣場裡

男孩想買某樣玩具

爸爸卻想帶他到別家店比較價錢

但孩子堅持並當場發飆

當爸爸貼近那孩子,想好言相勸時

卻被孩子胡亂地抽了好幾個嘴巴子

眼鏡也被打落在地

這位爸爸抓住兒子的手

但肚子又被踢了一下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旁人開始圍觀,議論紛紛

爸爸忍住脾氣一直輕聲對孩子說

你別鬧,咱又不是不買

只是要貨比三家不吃虧

爸爸賺錢也不容易

你自己仔細想想

最終爸爸還是沒能拗過孩子

看著眼前這個疲憊而無奈的男人

我忍不住問他

孩子都動手打你了

你為何不趁機教訓他一頓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這位爸爸倒是理性

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對我說

孩子還小,打是沒有用的

暴力解決不了問題

必須跟孩子耐心講道理

我也有忍不住想動手的時候

但我不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我不得不佩服這位爸爸的脾氣修煉

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保持克制

還能夠耐心跟孩子講道理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呢

但回過頭仔細想想

我又不能由衷的讚歎那位爸爸的做法

雖然他沒有打孩子

但我依然不覺得那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

我不禁問自己

如果換作是我

會怎麼處理小米這樣的行為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有次我正在接一通電話

小米過來拉著我,要我陪他玩

我告訴他,等我接完電話後陪他

但他卻再三地打斷我

甚至還要搶我手中的電話

於是我暫停下來

順手在小米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屋裡的空氣瞬間凝固

我們倆互相盯著對方的眼睛

一句話也不說地站在那裡

他沒想到我會出手打他

所以眼睛裡充滿了疑惑和不知所措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片刻後我對他講到

我不止一次地跟你講過

別人講電話時請不要打斷

既然講道理你做不到

那我就換種方式讓你記住

我講話的語氣鄭重而又堅定

那架勢就像是舉行一場很隆重的儀式

小米似乎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於是低聲向我道歉

並保證說以後不再那樣做

忍住不打孩子,就能做个好父母吗?

事後我也做了個自我反思

為何一向堅決反對打孩子的自己

竟然也動手了呢

當時我是因為被激怒了才打的嗎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處理這件事呢

小米到底是受到了傷害還是受到了教育

我相信如果孩子從小就接受

父母非暴力溝通的教育方式

是完全沒必要用“打”

這種古老又傳統的形式進行教育的

但現實是

有太多的父母不能從一開始就做到這一點

所以孩子才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時候再一味地迷信

非暴力溝通的教育方式

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而“打”這一原始的方式

可能會更直接有效

這並不是要為打孩子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情理上講

家長更傾向於不打孩子的教育理念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

像我這樣修行不深的家長

如何能完全避免打孩子的可能呢

因此

如果我們要採取“打”的形式對待孩子

就要認真思考好

怎樣才能在儘量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

讓這一形式的效果最大化

對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謹供各位家長們參考和討論

1

不要輕易動手

如果打孩子很隨意,動不動就出手,那就無法起到警示的作用。但遇到以下兩種情況時,要當機立斷,該出手時就出手。

第一就是當孩子屢次故意犯險時,可以用“打”的方式給孩子強烈和明確的刺激。比如我曾多次提醒和要求小米,手裡握著刀不可以在屋裡來回瘋跑,但他卻依然我行我素,於是我果斷終止了他的行動,沒收了他手中的小刀,並把他抱到沙發上朝著屁股打了三巴掌。

第二是當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可以用“打”來使其冷靜。比如我們前文案例中,孩子打爸爸的時候,能夠制止孩子行為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一巴掌使其冷靜下來,然後再慢慢講道理。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既不能為體罰孩子找理由和藉口,也不能被“絕對不能打孩子”理論完全禁錮住。只要我們不是隨意就體罰孩子,而是在恰當的情形下,判斷好出手的時機,不僅不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而且還可以幫孩子找到自己行為的邊界。

2

打是一種儀式和象徵

我們經常說,不要因為憤怒而打孩子,不然就會失去打的意義。沒錯,打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感受我們的憤怒,也不是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而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和家長的重視。即使不打孩子,採取講道理的方式,也要表現得鄭重其事,有儀式感,從而讓孩子明白這件事非同尋常。

打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分寸,因為我們和孩子一樣,當情緒失控時,手就沒了輕重,一不小心就會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害。所以我們在決定打孩子的時候,一定是象徵性地點到為止,讓孩子心裡明白,我們不是恨他,討厭他才打他。

以前我對打孩子有著僵化的認識

無論家長理由多充分都不能打孩子

現在慢慢對打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定要打和絕對不能打

本身就是兩個極端

而極端就容易產生偏頗

就不能很好地用於指導現實生活

打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

但在必要的時候也不用刻意拒絕

只要注意方式方法

打可能成為最佳選擇

教育更多需要的是正面引導和有效溝通

光靠打是教不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的

總打孩子的父母一定不是好父母

但不打孩子

也可能依然做不成好父母

因為我們還可能走進另一個極端

縱容

如果你有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經驗

歡迎和我們共同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