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文/阿宅 圖/木蘭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飯 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對小孟來說,搞文學其實跟做美食一樣,都需要匠心精神。文學中的縫縫補補,正如灶火中的添油去醋一樣——專注去做好一件事,好飯從來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海鮮夜市

都市人的工作、娛樂時間延長,繁衍出繁盛的夜宵市場,尤其是晝長夜短的夏季。

較晚餐而言,夜宵多是不漲肚的足味兒小食,燒烤、串串、海鮮或小炒。成年人把酒言歡、放鬆心情、聚會看球,少不了夜宵的陪伴。想吃夜宵又怕發胖,海鮮是最好的選擇。

中原人吃海鮮,很少念及原汁原味,大都是狠抓一把大料去腥,留其鮮嫩肉身,進行二次烹製。正常來講,夜宵越夜越好吃。就著夜裡本就釀好的濃稠情緒,嘬一口身披耀汁的小龍蝦,再夾一筷子拌黑胡椒的生蠔粉絲,和冰鎮爽啤頂配到位。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非常規提案

做就做點不一樣的。

小孟說:“做得不好我就不做了。”帶著同伴們的質疑,小孟第二天就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了——首先從食材上獨特起來:平常的蟶子4釐米,他就找8釐米的賣;人家做象拔蚌,他們就做象拔仔;常規生蠔的吃法是放蒜蓉,他就試試胡椒醬、剁椒或薑蓉……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比起過度營銷,小孟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食物本身。

創意菜對食材和用料間碰撞出的新化學反應要求極高。如今,鄭州海鮮市場上的品種已非常繁榮,但小孟依然會視品質買還是不買,如果今天這樣食材不夠新鮮,那就乾脆不出。雖然這樣的堅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材成本,但聰明的小孟還是會將最具性價比的美食精心排列組合後呈現給顧客。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我們畢竟是做夜市排擋,不是做藝術品。最終還是要給人家吃、給朋友吃的。”在常規菜品與創意菜品之間,小孟已經找到那個最好的平衡點。

大齡文藝男青年

除了吃,小孟最感興趣的還有寫作。

寫作跟做飯對他來說都是足夠迷人的事情,比如做飯:給四個人同樣的食材、同樣的烹飪方法、同樣的廚具,最後做出來的味道卻不一樣。寫作也是同樣道理:大家都拿漢語說話,但被不同的人表達出來的故事卻給人不一樣的體會。所以他堅信,做飯跟寫作都是同樣具有靈性的事——而做美食就像是寫文章。小孟是想寫一篇好文章的,他願意用自己的視角去尋找題材,並且不斷修改,而不是人家寫什麼他就跟著照抄什麼。

擁有小孟這樣的朋友十足幸福,他會自動擔起聚會中的大廚一角,做出來的口味從不叫人失望。有過幾次開店經驗的小孟,將“飯晚”作為一次誠意十足的美食派對,裝潢不必費太多心思,而是簡單粗暴、直男味兒十足。作為一處夜宵排擋,當然又敢下重口,就是為了好酒與好菜並行,刺激食客們麻木了一整天的味蕾。營業時間沉澱至三更半夜,更是為了讓夏夜的“飯晚”與世界盃更配喲。

對食物有足夠自信的店家,才敢說出“酒香不怕巷子深”這種豪邁的話來,放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則更具挑戰。食客們七拐八拐、花費時間代價、出行代價去尋味,當然會對美食的要求高一些。做飯是門學問,開店更是門學問,好飯不怕晚,其實不僅僅是說給食客們聽,也是說給小孟自己聽。經營者與食客間以美食為媒介的社會互動,其實很需要一些“大器晚成”的謙虛心態,不斷改進、不斷磨合,才能真正做出“不負”的美食吧!

【小美推薦美食】

大小龍蝦:麻小的好吃不必多說,飯晚在色香味上都做到了,蝦尾同理,雷區排除,放心點。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小弟弟象拔仔:名字略汙但真怪不得別人,其實就是大象拔仔的幼年時期,口味更脆嫩一些。別的地方還蠻少見的。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元寶蟹鉗:甜辣口掌握得恰到好處,蟹肉緊實,沒有麻小那麼重口,女生吃剛好。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作為夜市排擋,當然也有酸辣面、炒饃等主食,燒烤、毛豆等小菜,酒水管夠,各色大花甲、大龍蝦、巨型蝦尾、蟶子王、蠔王更是飯晚的精心主打,道聽途說不如眼見為實,各位可以親自去試試看哦!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美食故事|好飯不怕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