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清朝富商李文周修龍口城牆

川三

淄川清朝富商李文周修龍口城牆

李文周修城牆

據《清宣統淄川縣誌》記載:李文周,字鬱堂,清朝時淄川縣龍口龍一村人。監生。候選布政司理問。性孝友,父卒,視撫養的兄長如同胞。遇親友貧困。傾囊借貸不吝。

清咸豐十一年,捻軍過境,所居龍口村所幸無恙,事後鄉里人聚在一起商議,認為捻軍雖然暫時走了,以後必定還會回來。大家一致決定,在原來圍子牆的基礎上,在龍口莊周圍築起城牆,來防範匪盜,保護一方黎民。龍口莊是淄川城南的重鎮,有一千餘戶,環村一週約有九里多,估計工料非數萬元大洋不可,眾鄉親甚感困難,文周和同鄉人張景升倡導說:“這個工程事關全莊百姓的安危,不可延緩,請各家量力捐獻,其餘的由我們兩人承擔!”眾人聽後,紛紛投工購料,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城牆竣工了,而李文周和張景升的家庭幾乎因此破產。次年,淄川秀才劉德培造反,佔據了淄川城,四鄰八鄉的人們都覺得龍口寨壁堅固,紛紛到此避難,一度使龍口寨內達到數萬人。李文周和張景升等人又拿出乾糧,熬好米粥,給避難的村民,這樣過了一年,直到匪事過後,人們才散去。等到清軍攻破了淄川城,有人向清軍主帥誣陷,說龍口寨憑藉堅壁私通賊寇。清政府軍帥要派兵到龍口剿辦。幸虧李文周事先得到消息,與鄰村李德廉連夜面見邸帥,並且以兩家百餘口的身家性命擔保,竭力保證龍口無通賊之事,才得以解脫。就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劫難與龍口莊擦肩而過,一鄉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得以保全。

此時的李文周,已年屆五十歲,沒有兒子。事後不久的幾年內,他竟然連得兩個兒子。人們都固執 地相信,這是上天對他多行善舉、救黎民於水火的回報。

李文周作為首事人,他建造的城牆設有6個城門,即大南門、小南門、大東門、小東門、北門、西門。小南門內空地較多,並在住宅區毗鄰的關帝廟處建有圈門一個。六個門雄偉壯觀,上各有石匾題字。

南門:大南門外石匾上書“朝陽”二字,內書“平津保障”四個大字。小南門外書“龍泉鎮”。

東門:大東門上書“鳴鳳”二字,小東門上書“墨林”二字。

北門:北門上書“平津”二字。蓋因北門外有公孫弘之後花園,而公孫弘漢時被封為“平津侯”而得名。

西門:西門外書“龍泉鎮”三字;朝內的一面石匾,上書:“活潑濮地”字樣,據說是秀才黃太筠所書,各門字意,蓋因地處環境及史事而題書。

龍口城的6個城門,每個炮臺上各有一門一人合抱的大炮。有民團嚴防守衛,防止盜賊及外來侵略。

李 文 周 蘇州送貨

李文周是清朝道光年間龍口一帶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扶危濟貧,樂善好施,深得百姓稱頌,而他最大的善事就是修建了九里有奇的龍口圍牆。李文周的祖父叫李永海,字東洋。據傳,李東洋年輕時家境貧寒,窮途潦倒,有時能連續幾天斷炊,幾乎到了想全家自殺了斷的地步。一次家裡又斷炊了,一家人飢腸轆轆,有氣無力。鄰人憐惜他們,端來一瓢高粱。煮熟以後,東洋與妻子商量,此種日子沒有盡頭,不如一死了斷。妻子也早已萬念俱焚,含淚應允。東洋便將一包砒霜放在粥裡。李文周父親李在亭,那時還是個孩子,不明就裡,蹦跳著要喝粥,結果碰倒砂鍋,鍋破粥撒,一家人面面相覷,無所適從。 東洋昂天長嘆: 想死都死不成啊!正好這時傳來敲門聲, 東洋出門一看,見一個商人打扮的站在門前。來人說,他是蘇州人氏,聽說龍口有很多手藝精湛的氈帽匠,氈帽製作優良,暢銷不衰,他此來就是想找人定做一批氈帽,但他連找了幾家,人家都因不摸他的底細而推辭了,他這才問到了他們家。商人又指了指他身邊的一輛小推車說,車上的兩筐銀子就是預支的定金,問東洋是否願意接這活。東洋思量,不管怎樣,這兩筐銀子或許能解決目前困境,便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南方商人很高興,說第一批先定1200個,以後會 陸續訂購。又與東洋定好交貨的時間、地點及收貨人姓名,然後就將車子和銀子留下,離開了龍口。東洋將家裡安頓一番後,開始購買原料,聘請工匠,所遇之事,樁樁如意,件件隨心,不長時間就投入了生產,製出的氈帽個個精緻無比,讓人讚歎。轉眼間,交貨時間到了,文周就讓夥計將氈帽裝在幾輛車上,然後就帶著車隊啟程到蘇州交貨。到蘇州後,東洋按交接地址及姓名開始尋找。地址找到後, 卻無那人的名子,根本無法交貨。東洋感到納悶,就將貨車停在那裡,決心等到貨主。一連幾天, 還是一無所獲。街上有人看到他天天這樣苦於等待,就勸他說,人又找不到,你也盡了心,不如將氈帽賣掉,早些回家。東洋說,做人要講信用,貨是人家的,我不能隨便賣掉,我一定會找到貨主的。一天,文周又坐在車旁 等待。過來一個醉漢,說自己頭疼的厲害。看到車上的氈帽,就摸起一頂扣到頭上。說也奇怪,那醉漢的頭立刻就不疼了,醉漢大叫:“車上的帽子治頭疼,車上的帽子治疼!”人群“呼啦”圍上來, 爭搶車上的帽子,頃刻間帽子一個不剩。人群散去後,地上、車上全是人們丟下的帽子錢。東洋無奈,但也沒有辦法,只得讓夥計們收起地上的錢,返回龍口。連續三年,東洋都是在那個時間,帶上1200個氈帽到蘇州送貨,依然無法找到貨主,帽子也都是被無法預知的突然情況變相賣出。漸漸地,李東洋的買賣也越做越大, 財富越積越多。此事李東洋也想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後來他認為這是神靈對他的護佑,所以,就將那輛送銀子來的小車供奉起來,每月十五,焚香祈拜。待傳到李文周時,李家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

義馬救主

李文周善騎射,喜愛馬,有關他與馬的故事在當地流傳很廣。一次,他應邀到朋友家赴宴。老友相聚,心情舒暢,把酒臨風,酣暢淋漓,不覺已經喝醉。朋友勸他住下,明天再走,文周說,不礙事,告辭朋友翻身上馬,向龍口走去。朋友家在龍口西邊,沿途荒無人煙,山路崎嶇蜿蜒,文周本來已醉,加上路途顛簸,醉意更濃,到了臥虎山北面一個叫“三蹬巖”的地方,實在堅持不住,就在馬上嘔吐起來,以致頭暈眼花,從馬上跌落下來。但他的一隻腳卻還掛在馬蹬上,怎麼也掙脫不掉,就這樣他就一隻腳吊著在地上酣睡起來。馬看到主人這樣,不敢再挪動,怕拖傷文周,就站在那裡等文周醒來。“三蹬巖”地處偏僻,野狼成群出沒。不久,狼群發現了文周,紛紛呲牙咧嘴圍了上來。馬一見情況危急,就將文周護於身下,四蹄置於文週週圍,狠跺山路石板。夜間山上寂靜,加上音有回聲,馬蹄跺擊聲很大,狼群懼怕,落荒而逃。但狼生性狡猾,待音停以後又悄然圍了上來,馬又跺蹄嚇狼。如此幾番以後,狼群改變策略,分成幾撥輪番圍攻,迫使馬不敢停止跺擊,還要不停的轉動身子,防治狼從背後襲擊。到後半夜時,馬已精疲力竭,但它還是不敢停止,使狼群始終不敢近前。天將明時,文周醒來,狼群失望哀嚎而去。文周看到馬大汗淋漓,口流涎液,渾身哆嗦不止,幾欲跌倒。文周明白過來,緊抱馬首,淚流不止。他沒有立即回家,而是讓馬休息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地牽著馬回到了家。此事還有另一版本,說文周是到淄川赴宴,從馬上跌落的地點是在麓村“六節碑”處,其餘情節相似。文周牽馬回家後,為報答馬的救命之恩,從此不再讓馬乾活,派專人好草好料餵養,並請來裁縫為馬製作馬衣,平時馬就穿著華麗的馬衣被人牽著在大街上閒逛,引來很多人的圍觀。幾年後,馬死。李文周就在李家祖塋建造馬墳,將其安葬,並立碑紀念,此事在當時曾引起很大轟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