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簡史》節選 公權私用——經濟發展長期徘徊的政治頑疾

九十一

公權私用——經濟發展長期徘徊的政治頑疾

古代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中國封建社會“朕即國家”,只有皇帝的私有,只有貪官汙吏的特權,鮮有農民貨真價實的私有。皇帝的私有就是“國有”。農民只有土地的經營權沒有自主權,經營權缺乏保障。田畝制、井田制、均田制,說到底都好是帝王所有制,官僚地主所有制。丁役是束縛農民、強化人身依附的手段。為人作嫁衣的廣大農民缺乏擁有土地的自豪感,缺乏精耕細作的內在動力,缺乏連創高產的積極性,缺乏大規模投資改良農具的前提和基礎。猶如商業,每個朝代均有貌似強大、實則匱乏的官辦商業。所以,在五帝至清末長達約5000年的時間和社會里,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始終沒有跳出農業革命的樊籬,未能實現向工業革命的轉變。

家天下,一言堂。國為帝有,帝王擁有國家的一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光明正大的公權私用。這種假國有,大私有,是帝制的特徵。帝王信馬由韁、為所欲為、禍國殃民,是中國、中華民族持續數千年的致命的頑症。正是在這種原始的低級的統治下,鹽鐵等的生產與銷售長期被壟斷,商人長期受壓抑,賣官鬻(yù)爵的七品芝麻官猶如土皇帝。儘管佔有暖溫帶和亞熱帶天時地利的優勢,大陸經濟卻長期原地踏步,輾轉徘徊,至20世紀中葉一直未能長驅直入,更談不上大踏步地前進,鄭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概莫能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