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楊軒:從0到年度媒體 寫出刷屏深度報道背後的煎熬與摸索

36氪楊軒:從0到年度媒體 寫出刷屏深度報道背後的煎熬與摸索

36氪深度報道主編 楊軒

以下為第三期“金字節獎科技報道沙龍”上,嘉賓楊軒所做的分享:

這看起來是一個特別適合吹牛的事情:過去一年,36氪從0開始做深度報道,結果做出了不少刷屏的稿子,有9篇稿子拿了金字節獎,獲獎篇數最多,所以一年下來今日頭條頒了“年度媒體”這個獎給我們。

但實際上,這一年的故事遠沒有那麼光鮮。我自己的親身感受是挺煎熬的,是一個摸索、踩坑、磕磕絆絆的一年。

我是去年7月1號去的36氪,管深度報道部。那時候我是非常焦慮的。為什麼呢?之前,我是2009年去的創刊剛一年的《第一財經週刊》,那時候一財週刊代表了商業紙媒最後的黃金時期,洋氣好讀,廣告排隊,在這個雜誌工作的人我猜多多少少都有種精英和自豪感,然後我就在這家媒體工作了7年。時間非常之長。從紙媒體轉到新媒體,我不知道老經驗能不能適用。

我當時心裡有很多疑問,比如:

新媒體的文章是不是應該更短?是不是應該多圖少字?

36氪是以創業和投資報道起家的,那麼你的報道方向是不是要契合這個特點?是不是有的方向要捨棄?

最關鍵的,做深度報道費時費力,成本很高,是不是其實壓根不應該做?其實應該尋找性價比更高的辦法?

當時36氪很想把它立身之本、起家的媒體業務抓一抓。除了原本的早期項目報道,36氪要成立兩個新部門,除了深度部(剛開始叫特稿部),另一個是要聞部,包括快訊、編譯、UGC。我其實暗暗羨慕要聞部,因為我覺得UGC才是未來,量大、性價比高、質量還好,靠自己苦哈哈生產內容算怎麼回事?

所以我當時焦慮到,晚上要去朝陽公園裡跑5公里,才能睡得著。

理智與情感

36氪楊軒:從0到年度媒體 寫出刷屏深度報道背後的煎熬與摸索

這篇稿子頭天晚上發出來,第二早上我到辦公室,同事們就挨個跟我打招呼,說你們稿子刷屏了,恭喜啊,但是36氪的同學都很年輕可愛,都很耿直,好幾個人也跟說“不過呢……有一點那啥……”然後我就被我的老闆,36氪媒體業務總裁馮大剛叫住了,他表情很嚴肅,口氣也很嚴肅,跟我說,“你這個稿子內部有爭議”。

這是什麼意思呢?

情感性的內容是很容易刷屏的。最開始決定做這篇稿子,也是因為合併當晚,凌晨3點起夜,我蹲馬桶刷朋友圈,看到很多Uber人發的各種情感很充沛很激烈的話,發“Super Pumped”、“always hustling”那幾張圖,被打動了。這篇稿子一開頭也是寫,一個Uber人當天感受到不妙,這對於他的感情世界造成多大沖擊,然後採訪到一個離職的Uber早期員工,他跟我講為什麼Uber文化有這麼大吸引力,會讓人在感情上那麼激動,情緒那麼洶湧。

我相信很多做商業報道同學可能會有一個共識,情感類的報道,不夠“高級”,大家看完之後,感動了,哭一哭,完事兒了,這樣的東西刷屏以後,留下什麼價值了呢?

好在,接下來我們做了一個多月的大稿子出來了,首先是《裁員!裁員!創業者們的2016“寒冬大逃殺”》,這篇刷屏刷得比Uber那篇還厲害很多,而且,這一回36氪同事們的評價是,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稿子。

這是一個信息量很大的稿子。36氪做早期項目報道的作者跟行業很熟,很多事要打聽起來不算難,我們當時有個Plan B,是說不行我們就列一個裁員清單,也會比市面上的都全。當然我們沒有選這種方式。

這個稿子的層次也很豐富。除了創業公司,我還去搜羅了一圈頂級的未上市公司,是不是也有類似情況,因為裁員是寒冬最激烈的表現,一般發生在創業公司身上,不代表大公司就不受影響;我們還寫了投資圈跟寒冬的關係,以及從這件事我們得到的教訓和反思是什麼。

我並不是否認感性的力量。這篇之所以刷屏刷得厲害,我認為是因為文章開頭就是一個很厲害的故事:愛鮮蜂的創始人親自講他們是怎麼裁員的。

我覺得這個故事說出了當時很多人想說又不敢站出來說的話。

“負面”報道,和理性建設性

如果感性和理性不可兼得,怎麼選?

在這篇報道寫作過程中,我們其實刪掉了不少有衝擊力的細節,它們會讓文章更好看,但是我們最後都沒有用,因為這些細節我們的信源只有一個,沒有交叉驗證。為了準確,犧牲掉好看的成分,這是有必要的,我知道財新這樣的媒體也經常面臨這樣的選擇。

雖然它的閱讀量沒有那麼高,但是我自己是認為,熱點新聞也會有很高的閱讀量,但一篇這種報道給人留下的衝擊力是不一樣的。

厲害報道是有寫作標準的。我做這麼久傳統媒體,現在到新媒體,這兩者在寫作之間有那麼大的差距嗎?其實基本邏輯是一樣的,人性沒有變過,人需要產生共鳴、獲得新知,這些都是多少年不變的需要。從傳統到新媒體有渠道的變化,但最底層東西沒有變。

新媒體的優勢和可怕之處在於,當你只是想要弄一個“大概齊”的報道的時候,或者你的報道速度不夠快,這一定在數據上會直觀反映出來,比如閱讀量不夠好,讀者討論不夠激烈等等。

選題=50%的成功

我的前同事駱軼航老師講過一句很實在的話:別聽媒體們嘴上大談理想,但面對流量,誰都不敢掉以輕心、不敢作假。那花了這麼大力氣做的稿子沒有達到預想,我和我的老闆當時都挺緊張,想了半天為什麼。

現在回過頭看,過去一年我們寫了大概40篇大稿子,其中獲獎的有9篇,還有幾篇是我們自己覺得其實很不錯的,大家算算比例。一個媒體決定要寫大稿,都踏上了一條蠻有風險的路。

那麼,什麼是好的選題?好選題從哪裡來?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好選題,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事件,還有一個可以深挖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的影響力還大。新聞業其實早就說,一個好選題要讓人感到“wow”。

兩篇反應平淡的文娛報道之後,我們寫了一篇《買不起的流量,每個創業者都是生死存亡》的文章,這一篇也刷屏了,大家口碑也都很好。

這個選題,是一家重要互聯網公司高管來36氪分享,其實他分享的行業分析邏輯這些東西,但在提問環節,因為對方管廣告投放,我問了關於廣告戰的問題,他講了一點當年打仗時怎麼搶廣告位的細節,然後還提到說,流量漲價非常快。分享結束,我的老闆問說:你感受到了嗎?我說,我感受到了。感受到什麼呢?就是流量漲價很快、很貴這個事情,值得寫。這個選題是這麼來的。

總結來說,好選題的一大來源,是“從業內到大眾”。媒體做的其實是一個信息二傳手,我們跟業內人會比大眾更熟,每天看這個領域新聞,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能把有意思的事轉達給大眾。我剛才說的幾個例子都是跟業內人士聊出來的。

再比如說,《牌照買賣,和扭曲的地下市場》,這個選題,是我跟主編和一個互金公司的CEO聊天,對方提到說,最近牌照價格漲得特別猛,因為大家搶得特別厲害。

這也是一個可以學習的辦法。看看報告、看看數字這個事有多難?

剛講的都屬於選題致勝,你決定寫的時候,沒有人跟你搶,你可以安安心心、特別紮實去做。

以及,這種題材,快速反應也很重要。我們在做大題材的時候,還沒做出來,發現《財新》已經發稿了,也是有的。在寫“樂視”這個稿子的時候,是主編當機立斷,把大家按在辦公室裡寫到凌晨四點,她自己也親自上陣來寫,盡我們可能快地做完了這個報道。

價值觀

從感性,到理性,這都是我做這麼多年商業報道早就會了的東西。但有一樣是我跟我的主編新學到的。36氪中途把以前《第一財經週刊》的主編李洋也挖過來了,主管內容中心。

我們是很多年的同事,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每天桌子坐對面、面面相覷,在面面相覷的過程中,我新學到的東西就是“價值觀”。李洋以前在《第一財經週刊》寫“觀察者”評論專欄,每週一次,她在這方面有大量的訓練和思考。

36氪楊軒:從0到年度媒體 寫出刷屏深度報道背後的煎熬與摸索

今年年初,我們寫了《押注愛樂之城,一個電影新市場風險與反抗》,寫的是電影市場有非常多批量批發進來的片子,有點像押寶。而《愛樂之城》就是這麼一個被壓中的片子。

但如果停留在寫行業裡批片怎麼做的,也不會有很強烈的意義。我們知道有同行內部討論過,為什麼是36氪做這個稿子而自己沒有做?關鍵點在於,我們對這個東西的價值觀是什麼。這個稿子其實是在說電影市場是扭曲的,因為有進口片的規定機制。

《牌照買賣》是前後腳發出來的稿子。文章主體寫的是金融領域的牌照買賣,因為金融領域一個牌照幾億元,特別貴漲得特別快,中間商牽線搭橋收百分之幾就是幾千萬的收入。

但這個稿子沒有停留在這個層面,還寫到了文化領域,做直播需要許可證,滴滴這種生意也是需要牌照,雖然價錢沒有金融領域那麼大,但是所有東西本質是共通的。你也會思考,為什麼會有有這種扭曲的市場存在?

商業報道其實不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事業。文字漂亮當然是加分項,但更重要的是懂行、有信息密度,能把事情弄清楚。

媒體行業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前一段時間寫的《最後的角力:媒體業的崩壞與重塑》就是講這個。發發通稿肯定是不行了,大量內容靠抓取、UGC就做掉了。

第一個,是能拿到獨家新聞,別人都不知道,比如說雷建平老師就是這個方向。以及,獨家之外,你再增加一些信息增量

金字節獎

尋找中國最佳科技報道

何伊凡,今今樂道讀書會創始合夥人

季 藝,《人物》副主編

靳繼磊,獵雲網創始人

李志剛,新經濟100人創始人

劉成城,36氪創始人

駱軼航,PingWest品玩創始人

林 軍,雷鋒網創始人

闌 夕,逐鹿網創始人

馬 克,《財經》雜誌副主編

牛文文,創業黑馬創始人

屈運栩,財新網主編(商業)

王 波,《博客天下》主編

謝靈寧,界面合夥人

姚名揚,金字節發起人

張 鵬,極客公園創始人

曾 鳴,《智族GQ》報道總監

趙 添,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

祝佳音,觸樂網創始人

(排名不分先後,以姓名首字母為序)

金字節科技報道獎分為月度獎項和年度獎項。月度獎項面向上月發佈的優質科技內容,評選流程分為自由提名、評委評審兩個階段(行業自由提名作品,評委團從中票選得出獲獎作品)。

目前,金字節已舉辦十三期月度評選和第一屆年度頒獎典禮,獲獎作品既有來自《財經》雜誌、《智族GQ》、《財新週刊》、36氪等媒體的深度稿件,也有獨立創作者的優秀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