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要像候鳥一樣遷徙奔波,也不要沒了勇氣和幻想。

就算要像候鳥一樣遷徙奔波,也不要沒了勇氣和幻想。

沒有動畫片的童年不足以稱之為童年,而動畫片的價值觀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起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時至今日,我都還能回想起幼年間坐在電視機前看皮卡丘、哆啦A夢、小頭兒子、虹貓藍兔、百變小櫻、小鼴鼠、葫蘆娃、貝克和舒塔、三毛、大臉貓、龍貓時的純真和快樂。現在的孩子很幸運,能走進電影院看製作精美的動畫電影,比如今天上映的這部《飛鳥歷險記》,就非常有營養。

《飛鳥歷險記》講述的是一隻害怕所有事情,從沒出過家門的黃雀“臨危受命”,靠自己不靠譜的第六感帶領整個候鳥家族遷徙到非洲的故事。如你所見海報,動畫有著非常標籤化的“閤家歡”主題。帶著法國人的浪漫氣質,主角清一色都是些大眼萌鳥,這些鳥不僅眼睛又大又無辜,還是真演技派,很通人性,神形兼具,還渾身都是戲,各種小表情信手拈來。電影畫面呈暖色調,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截出來當壁紙。但動畫中家庭和成長的內在價值往往被忽視了,這種內在價值觀實際上非常深刻,也非常值得單拎出來談的。

就算要像候鳥一樣遷徙奔波,也不要沒了勇氣和幻想。

《飛鳥歷險記》有一個很溫暖的主題:家庭。黃雀是一隻孤鳥,它沒有家人,沒有姓名,它的朋友瓢蟲叫它親愛的,所以當它見到候鳥家族時,它沒有說出自己信使的身份,而是默認了自己頭鳥的身份。它想加入候鳥家族,和它們一起遷徙,是因為它渴望有個家,渴望被家人關照。在影片最後,卡爾冒著被留在北極,要被凍死的危險去雪堆裡救出了黃雀說明候鳥確確實實是把黃雀當成家人了,它們為它擔憂、把它視為家庭一員。在黃雀完成使命,帶領候鳥家族抵達非洲之後,它覺得是時候離開了,大家卻把黃雀抱住了,所以黃雀的確是在這段旅程中擁有了家人和家的。其實有時候家可能是一種心理狀態,你把誰當家人,你的家就在哪。所以在這段旅程中,黃雀心中缺失的一部分情感其實是被填滿了的。

《飛鳥歷險記》還有一個主題:成長。成長的道路難免磕碰,就像候鳥家族的遷徙之路是不乏危險的。黃雀的勇敢在層層遞進,它從從未出過門到看過了城市的喧囂,在懸崖峭壁上救了小候鳥,成為了候鳥家族的超級英雄,到在暴風雨之夜中去為候鳥家族尋找食物,到勇敢的承認自己說謊,向所有人道歉,並帶大家坐上了去往非洲的“鐵鳥”。它說,“我讓每個人都陷於困境,只是因為我想看看世界,我真的太自私了。”最膽小的那隻鳥已經在成長中學會了擔當,並承認了自己的不完美。有時候學會接納自己,就是最好的成長。而且領頭鳥並不是卡爾而是黃雀,最後也抵達非洲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領頭者,但領頭者可能是任何人。

就算要像候鳥一樣遷徙奔波,也不要沒了勇氣和幻想。

電影笑點不少,搞怪逗樂,但有的時候看電影不能只看它講了什麼,而要看它沒講什麼。《飛鳥歷險記》給了人一些固有印象:軟萌、閤家歡,但我卻沒辦法只把它當成一部動畫片來看,因為電影講述的故事背後其實是相當殘忍的。是小鳥對人類飛機的恐懼,是現代工業對生態自然的毀滅性破壞。

黃雀是被人格化了的動畫形象,“我想成為你們中的一員”,儘管黃雀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這麼講,但到最後它還是表達了自己渴望融入集體的心聲。就像我們人類,在逐漸步入成人世界的過程中,也會時而經歷孤獨,也會時而覺得自己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非常多餘。我們也像黃雀一樣渴求來自家庭的溫暖,追求著友情,想融入集體。有時候會感覺挫敗迷茫,但仍然會有善良的人為我們帶來溫暖和光明。

電影善意的提醒孩子,每個孩子都不可避免的要成長,要離開給我們庇護的家,不如勇敢的去廣袤無垠的天地中去冒險吧。即使錯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