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真的有塔嗎?為什麼清朝的人寧願死也不願到那裡?

用戶207439669

所謂寧古塔,當然不是一座塔。在滿語裡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寧古塔”也就是六個,是滿人的。雖然沒有塔,是在那地界待著,估計還不如去一座真正的塔裡面關禁閉。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摘自百度百科

現在的牡丹江,說句老實話,也不能算太發達的地區,而在三百年前,滿清的關禁還沒有開的時候,那裡更是一塊地地道道的苦寒之地。

當時的寧古塔,幾乎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那裡寒冷,更因為那裡處於崇山密林之中,幾乎就是寸草不生而虎豹橫行。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寒冷氣候,在那個缺衣少食、缺乏禦寒手段的背景之下,許多人根本熬不到冬天就一命嗚呼。

被流放的人都是關內人,很多還是養尊處優的達官貴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親國戚,平時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一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於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

人犯被流放到寧古塔後每天需要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因為派他們來開發的。平時又缺衣少食,很多人連房子都沒有,只能自己搭個窩棚,簡直生活在地獄一般。


再加上寧古塔山高水遠,距離內地極其遙遠。一路上風餐露宿受盡屈辱,很多人不堪其苦就死在了路上。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流放寧古塔的時候,第一反應並不是收拾東西,而是選擇自殺了事。


青言論史

清朝的影視劇在現代非常盛行,相信看過相關影視的朋友們都會經常注意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清朝處罰重犯一般都會發配前往的寧古塔。

一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座怪異非常的塔制建築,最後再加上處罰犯人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座塔形的監獄。




沒有塔的寧古塔以及寧古塔的意思

但實際中的寧古塔根本就沒有塔,寧古塔是類似於古代新疆和南方蛇蟲橫行之地的犯人發配重地。

寧古塔的範圍非常廣,主要在現在的黑龍江邊境以及深入西伯利亞的一大塊地方,常年寒冷萬分,一到冬天就大雪皚皚,在那個年代來說,簡直就是一個人間絕境。


寧古塔雖然有三個字,但這卻只是漢語翻譯才出現的三個字,寧古塔在滿人的語言中實際只代表了兩個字,首先寧古就是一個字的意思,在他們的語言中代表著“六”的意思,而塔就是“個”意思,合起來代表的意思就是“六個”。

在滿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發源於寧古塔地區的,而他們的祖先有兄弟六個人,這兄弟六人聯手構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最終在寧古塔地區打下了一片天地,後來經過慢慢發展,這才構築出了他們最開始的部落架構。


當時會發配往寧古塔的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就是明朝的降兵降將們。

清朝披甲人以及發配往寧古塔的披甲人

這些降兵降將們身上有著比普通人強上很多的戰鬥力,而旗人本身的數量是極其稀少的。

他們僅以20萬的人口數量就統治了一個人口將近上億的龐大帝國,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就遭遇到了兵源不足的尷尬,於是他們就利用降兵降將為他們駐守起了邊疆。

而這些降兵降將們就是影視劇中經常會說到的“披甲人”,披甲人的身份在滿清中還是很高的,地位僅次於旗人,當時寧古塔的北方有著許多的俄羅斯人蠢蠢欲動,所以清人就調撥了不少的明朝降兵來到寧古塔充當披甲人。

披甲人的身份有點相當於開墾兵團,他們生活在數九寒冬的絕寒地區,平常如果有外敵侵擾,他們就會披上盔甲,拿起武器上線迎敵,而如果是在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會拿起農具下馬耕田、外出打獵。

如果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朋友這個時候腦海中可能就會浮現一個詞,守夜人。

(權力遊戲中的守夜人)


在漫漫的長冬中,他們以罪人的身份守護起了自己僅存的一絲榮耀,用漫無邊境的痛苦救贖自己的罪過,他們一旦步入此門,將永生永世不得翻身,不過披甲人和守夜人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們可以結婚生子。

發配往寧古塔為披甲人們做奴隸的犯人

而除了披甲人之外,當時也會有一些犯下了重罪的官員以及平民百姓們會被髮配到寧古塔。


這些人在待遇上和披甲人是有著很大區別,他們一旦被定下罪名,在來到寧古塔之後就會變成披甲人們的奴隸,將永生永世的侍奉著披甲人們,除非有特殊情況被皇帝免去罪名,不然終身不得離開。

而在這些為奴的發配者中,官員文人與平民百姓之間也有著一定的區別。

當時的寧古塔除了披甲人之外,還有著不少滿清的旗人,他們對有文化的讀書人都是比較尊敬的,所以一般種地、做苦力活的工作並不會讓官員文人發配者們做。


他們會讓這些有文化的人幫他們管理當地的事務,然後幫他們教他們的子女認字、讀書。

流放寧古塔罪名的恐怖之處

在現代,黑龍江地區冬天因為白雪、冰塊的美景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去參觀遊覽,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發配寧古塔的恐怖地之處。

首先當時的發配者們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因為要受罪的原因,他們只能靠步行的方式通過千里迢迢的趕路前往寧古塔。

而且當時東北大部分是森林地區,他們在穿越這些森林的時候一路上有可能會碰到當時數量很多的東北虎或者野狼,發生這些情況的話,他們的生命安危就會遭受到巨大的威肋。

除了野獸的威脅之外,很多人可能都熬不過這千里迢迢的步行,他們一路上供養極為稀少,一旦遭遇到生病的情況,那他們就很有可能會命喪在這半路之中。

所以在那個年代,發配是要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因為古人有著很濃的家鄉情懷,一想到要去環境這麼惡劣的地方、走那麼遠的路程,死後還不能安葬在家鄉,很多人都是會感到頭皮發麻的。

不過他們可不敢自殺,因為一旦自殺的話就會禍及到家人,所以他們寧願死在半路也不願在家中自殺。

流放之法應當可以在今時使用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下,古代的流放是很值得我們現在借鑑的,雖然我們現在的犯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體力勞動,但是相比於他們犯下的大惡來說卻是遠遠不足的。

就單單說現在的人販子吧,他們絕對是最不可饒恕的犯罪者之一,僅僅只是關押和勞動我覺得是無法懲罰他們罪惡的。

我覺得古代的發配可以執行在這些人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將他們押赴往西藏高原的邊境哨所上,不給他們提供暖氣,讓他們一年四季都處在嚴寒和高原稀薄的空氣之中,為士兵們做體力鋪助工作,我覺得這個才是最能懲罰他們的方法。

所以說寧古塔是沒有塔的,而對當時的犯人來說,寧古塔是他們寧願承受死亡懲罰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因為這一路山高水遠只能步行、條件惡劣萬分又遠離家鄉,因此他們是寧願死亡都不願意去的,不過他們可不敢就這麼一了百了,因為他們還有著家人的牽掛,為了家人不受到牽連,他們就必須得按照規則行事。


孤客生

首先要科普的一點是,寧古塔這個地方可沒有塔,只是個地名而已。清朝時期有不少人犯了罪都是要流放去寧古塔的,這些人中有不少的官吏,同時平頭老百姓也有不少,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大規模的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有十批之多。一直到乾隆時期,這種現象變的比較少了,犯人全都發配去新疆了。

寧古塔是清朝的一個行政區域,是滿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非常的偏遠,環境非常惡劣,根據記載來看,此地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適合人類生活。歷史上曾有人說過,“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也猜測到了為什麼清朝的人寧死都不肯來這裡了,到了這個地方可謂是九死一生,先不說條件惡劣,如此偏遠的地方,想要順利到達都是非常難的,一路上什麼突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況且流放之人,之前最起碼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突然到了這樣的地方怎麼可能受的了。

在寧古塔,九月份便開始下雪,犯人們一年四季都是單衣,棉衣那是痴心妄想,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即使勉強能夠活著,身體也夠嗆了,大多數流放之人挺不過一個冬天的。所有官員都知道寧古塔的情況,自然是不願意流放去那裡,只要去了那,自己的仕途肯定是完蛋了。

基本上在那裡的人,能不能熬過冬天全部都看運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邊境有人入侵,這些犯人們還要充當敢死隊,和對方作戰。清朝之人幾乎都聽過寧古塔的大名,民間管此處叫做,人間煉獄,他們寧死不去也很正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塔是滿語,寧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個。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傳說,曾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寧古塔因此而得名。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在清代卻是讓人聽了會嚇得睡不著覺的地方。它就像是一個魔咒,多少人寧願死,也不到寧古塔。

死雖然可怕,但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寧古塔,卻是個讓人生不如死,想死又死不了的神奇地方。

喜歡看清代影視劇或《清史》的人,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發放到寧古塔。寧古塔,在清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犯人,多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獄。這裡,是流放者的地獄。

清朝時,東北雖然是滿族的興旺

之地,但除了瀋陽等少數城市,鐵嶺除外,其它地方實在荒涼的很,。據《 研堂見聞雜記》記載,寧古塔當時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這裡環境惡劣,氣候 異常,寸草不生,五穀更無法生出,人跡罕至,但是經常可以看到老虎,狗熊等珍稀動物的身影。

從北京到寧古塔,從地圖上量一下,就知道是不遠的距離,東北天氣,你懂得。你是被流放,不是去渡假和戶外運動,你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車,而是兩支腳,路上很艱辛,可想而知。,

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走到寧古塔,就成了老虎和狼的攻擊,或成了老虎,豺狼腹中美味。據說,當地人惡昏了,也會成為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寧古塔,是否可以念一聲阿彌陀佛了?別急,”流放寧古塔”後面還有

一句話:”給披甲人奴”。被流放的人是以奴隸身份到這裡的,馬上就會分。主人一一被甲人,也就是兵。

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殺可做沒有任何自由的苦力,有的被換馬,有的女人被賣到妓院,人間的悲劇,每天都在這裡重複上演。

據統計:清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總數在150萬人以上。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很少有貧民百姓,絕大部數是江南文人,名士官員。

可想而之,他們當中有多少賈寶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寶釵式的嬌小姐,因 言語!、獲罪,或受株連而到了這鳥都不願飛過去的苦寒之地,他們吟詩作別,享受安逸慣了,怎麼過得上這種生不如死,還要飽受精神上的屈辱的生活。

因此,很多人即使九死一生到了寧古塔,也因為受不了這種與之前生活天壤之別的折磨,早早地死去。因此寧古沒有塔,這就是清朝人死都不願意在那裡的原因。


不忘青春5

寧古塔沒有塔。

寧古塔是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中“六”音“寧古”,“個”音“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就是“六個”。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就是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清朝喜歡把戴罪之人流放到寧古塔,大概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寧古塔本身屬於苦寒之地,人煙稀少,生存環境惡劣;二來寧古塔遠離北京,流放路途已經達到了清代對流放距離的最高標準,被稱為煙瘴的四千裡;另外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也是穩固的大後方,被集中押解到這種地方的重犯折騰不出別的事兒,朝廷放心。

流放到寧古塔的苦,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押解途中有多可怕?


“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也許這個表述誇張了,但在整個流放途中,犯人必須戴著枷鎖,抵達寧古塔後才能打開,可想而知有多慘。如果遇上下雨,木質的枷鎖會變得更加沉重,寸步難行。

路途遙遠,少不了遇上高山密林、懸崖陡坡之類的,行動不便的犯人稍不留神可能就出事。還有一種是舉家都被流放的,那他們的女眷就更淒涼了,靠著三寸金蓮長途跋涉已經夠慘,更可怕的是隨時可能會被押送人欺負,生不如死。

抵達寧古塔需要歷時四五個月,不少人根本受不住,在路上就被折磨死了。


二,到了寧古塔怎麼生存?


寧古塔常年冰封,著名詩人吳兆騫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對於被流放的官員而言,這裡遠離京城,曾經的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要麼成為最低賤的奴隸,好點的也就是去當差。如果是官員或者有名的讀書人,會被安排到驛站、礦山或衙門等地方服雜役,這種已經算美差了。想要從寧古塔回到原居地,是遙遙無期難於上青天。

都說長痛不如短痛,也許就是很多人寧肯在出發前自殺,也不願意踏上流放之路的原因。


生猛歷史

餘秋雨大師的一篇散文《流放者的土地》可以找到答案。

寧古塔真的有塔嗎?

答案:現在應該有塔。不過書上說:“寧古塔沒有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據說很早的時候曾有兄弟六人在這裡住過,而這六個人可能還與後來的清室攀得上遠親。”

為什麼清朝的人寧願死也不願到那裡?

答案:書上說:“流放確實成了一種極為仁厚的懲罰,但實際上對承受者來說,殺起來再慢也總不會拖延太久,而流放卻是一種長時間的可怖折磨。死了倒也罷了,問題是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受,這就比死都煩難了。就以當時流放東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來說,首先讓人受不了的事實是流放的株連規模。有時不僅全家流放,而且禍及九族,所有遠遠近近的親戚,甚至包括鄰里,全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幾十人、百餘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別以為這樣熱熱鬧鬧一起遠行並不差,須知這些幾天前還是錦衣玉食的家庭都已被查抄,家產財物蕩然無存,而且到流放地之後做什麼也早已定下,如“賞給出力兵丁為奴”,“給披甲人為奴”等等,從孩子開始都已經是奴隸。一路上怕他們逃走,便枷鎖千里。我現在隨手翻開桌上的史料就見到這樣一條記載: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東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東北只剩下五十人。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艱苦和人為虐待便可想見。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先把丈夫殺了;人員那麼多用不了,選出一些女的賣給娼寮,選出一些男的去換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謂“官莊”裡做苦力,當然也完全沒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學者吳兆騫記述,“官莊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石灰、燒炭,並無半刻空閒日子。””


基坑監測

清宮劇裡面常常會出現寧古塔這個詞彙,然而“寧古塔”往往還會跟隨著這這麼一句話: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流放寧古塔,在清朝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刑法。《甄嬛傳》中甄嬛她爹甄遠道被人陷害,結局就是連同家人流放寧古塔。



一、寧古塔的由來

寧古塔,並沒有什麼塔,是滿洲話ningguta音譯過來的。在滿語中,寧古就是“六”,塔就是“個”,所謂寧古塔,就是“六個”的意思。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等到清朝建立之後,愛新覺羅們便認為此地是自己的龍興之地。因此為了紀念先祖,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二、披甲人

在說到流放寧古塔之前,還得說到另外一個名詞:披甲人。

清朝實施八旗制度,旗裡面又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

阿哈即奴隸,地位最低;披甲人是降兵,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地位最高。

披甲人作為投降女真的士兵,地位是遠遠低於女真人。而且,女真人為了防止這些士兵日後叛變,選擇讓這些士兵駐守在苦難之地寧古塔,還會有女真人監視他們。

寧古塔地處黑龍江地區,氣候非常寒冷,長時間生活在那裡,是非常艱苦的一件事情。因此,披甲人的身心都會受到摧殘。

清朝的統治者很精明,他們為了安撫這些披甲人,也會適當的給他們一些“福利”。



三、流放寧古塔的可怕之處

流放寧古塔是清朝時期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可謂是生不如死啊(當然,自殺或者逃跑是不行的,畢竟還有其他家人在)。

第一點:遠離故土

中國人向來講究安土重遷,不願離開故土。流放寧古塔,則要到數千裡之外的地方去,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永遠也沒有再回來了。這本身就是很殘酷的

第二點:流放寧古塔的過程本來就是非常艱險的

古代可不像現在交通那麼發達,道路那麼平坦。從關內帶著枷鎖千里迢迢的前往寧古塔,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東北氣候寒冷,犯人們吃穿都成問題,身體不好的,很容易就給凍死或者餓死了,甚至被出沒於東北的野獸給吃掉。再加上流放途中押送的官兵時不時的來兩鞭子,更加不好受

第三點:給披甲人為奴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給披甲人的福利了。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就會發配給披甲人作為奴隸。

披甲人長期處在苦寒之地,別指望他們的心理能非常健康。他們對待這些流放過來的犯人,也是相當粗暴的。

男的要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不一定吃得飽,穿的暖,住得好。女的就更慘了,她們面臨的更加可怕,她們還得滿足披甲人的生理需求。



所以說,流放寧古塔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刑罰,甚至比死刑還嚴重。它會讓犯人遠裡故土,受盡折磨,直至死去。


小鎮月明

首先就是說寧古塔沒有塔,和老婆餅裡面沒有老婆是一個意思。寧古塔是在黑龍江牡丹江市一代,而寧古的滿文意思就是六個,而寧古塔的來源就是說有六個兄弟在這裡居住,所以就成了寧古塔。而但凡熟悉清史的人都能看到流放寧古塔這一句話,而在漫長的歲月中,不知有多少人流放到了寧古塔。

而在古代有著無數的刑罰,而唯獨清廷特別願意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別的朝代一般都是流放到廣東、四川等地,宋朝的蘇東坡就流放到了廣東,但是蘇東坡流放廣東之後就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

而清朝的時候,廣東和四川也已經開發的蠻好,不再是那種不毛之地。於是清廷就另覓流放之地,而正好此時的寧古塔還是不毛之地,所以清廷就讓人流放到寧古塔。

起初的清廷是將他們流放到寧古塔,既能讓他們飽受流放之苦,而且還能建設東北,畢竟東北是滿清的興起之地。對祖地的建設還是不能疏忽的,於是清朝就在犯人的裁決書上,寫著流放寧古塔,永生不得入關。

而古代的人一般流放也都是走路過去,然後從關內一直走到寧古塔。首先就是氣候你受不了,東北的氣候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你一個流放的人也沒什麼特別的待遇,而在路上也就是野獸攻擊的對象,而且你就算走到了寧古塔,那也沒什麼好下場。

走到寧古塔的人下場也都是給披甲人做奴,而這裡的披甲人也就是滿清的八旗子弟,而到了這裡男的就會以奴隸身份被八旗的人瓜分,然後就是做苦力。而女人的話稍微有點姿色,那就被賣到青樓,或者被糟蹋。而因為消息不通,所以這裡的消息也很難傳到中原,而中原的人也慢慢的把寧古塔想象成人間地獄。

而有請一代流放到寧古塔的人總數超過了150萬人,而這些人也大多數都是江南士子,又或者是達官顯貴。而這些人本來就沒經歷過北方的嚴寒,他們本來都是在江南醉生夢死的,結果突然讓他們去哪荒涼的東北,所以有很多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去哪寧古塔苟活。


書香茗

寧古塔其實不算很偏僻的地方,也就現在吉林到黑龍江地界,還不到哈爾濱,或者說哈爾濱也是在當時的發配流放範圍之內。確實氣候算惡劣,但是並非到不可居住的程度。中原人不願意去其實只能說某些文人很作,養尊處優貪生怕死。

我記得第一次去雲南的時候,被雲南人稱呼為蠻人,因為我是福建人。在歷史上,我們福建,包括廣東廣西等地區在中原人眼裡就是一個化外之地,也是隻有犯過罪,逃難的人會來這裡。而古詩裡多次提及被髮配到嶺南的都會哀父叫母的,其實就是作,養尊處優慣了,沒有丫鬟使喚就覺得苦!試問一下,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被髮配到廣東福建等地的?

在清朝時期,這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意思就是,到寧古塔給當兵的人做農奴。寧古塔地區其實還不算朝廷最惡劣的地區!在當時,清軍的最北駐軍在曖暉城。這個地方可比寧古塔更往北上幾千裡地。寧古塔只能算是一個屯田的基地,清朝的大量軍需在寧古塔生產,然後運到前線去支援駐防軍守邊。有點類似於建設兵團。因此,其實也就那樣,主要還是人的心態問題。想當大爺,沒門,當老百姓,富足。


優己

寧古塔沒有塔,是座城,清朝的一個區域。

乾隆初年《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除了“發配邊疆”,在清朝歷史劇中,常會聽到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而這寧古塔的名號也就由此為大家所熟知。那麼寧古塔是什麼?是一座塔嗎?

寧古塔是一座城,也是清代的一個行政區域,是當年的省會大城市,甚至是當年渤海國的首都上京龍泉府。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寧古塔滿語意思是“每六個”,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以中原王朝的眼光看,這裡屬於偏遠邊疆地區,這裡一定是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簡直不是人活的地方。誠然,如東北其他地區一樣,這裡氣候寒冷,如《寧古塔紀略》裡記錄“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向日照灼不消。”

方拱乾曾恨恨的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也就是清朝人不願來此的原因。

一、清代的人覺得去寧古塔生活太遙遠太艱苦了。清初期的寧古塔去京師以北極遠,土地荒涼,行人視為畏途,還天寒地凍、野獸橫行、人跡罕至、道路崎險。而那些被髮配的人一般從小就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突然身無分文成為了別人的家奴,身份的落差也讓人難以接受。有的文獻中傳說流人未到目的地就可能在路上被“虎狼所食”,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

二、尤其官員,貶為流人身份,被髮配寧古塔,往往就代表著自己仕途永遠的終結,甚至殃及子孫後代都得呆在這兒。到了這裡,財產、功名、榮譽、學識都化為烏有,甚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從當地走得出來。

流放寧古塔的罪犯以獲罪文人、犯罪官吏等為主,普通百姓也很多,但是在歷史上基本留不下名,從順治開始到乾隆年間封禁滿洲故地,大規模的流放就有數十次,直到乾隆之後才開始慢慢減少,逐漸改發配新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