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有哪些蠢得令人窒息的武器?

顏汐UU

二戰中蠢東西多的是,但是我就喜歡與日本過不去,日本二戰可堪稱是“蠢物”之集大成者,開發了不少蠢得令人窒息的武器裝備。

比如這種龜殼護盾,我每次看到都不由得產生“這是不是日本人完全體”的念頭。

要說趴著還湊合的話,那站起來簡直不忍目睹。下面這位太君的內心一定是喜(MENG)悅(BI)的。

龜田太君!你的大大的勇猛!帝國有你這樣的武士,一定能夠武運長久!哪怕戰敗了,作為武大郎的子孫,烙個炊餅還是沒問題的!

這個更是萌蠢到哭。這是日本人的“一億人玉碎最終兵器錨地半潛式守衛防空巡洋盆”。

實際它水下還有一部分,整個露出來不止那麼點小澡盆。它正確的名字應該叫“浮沉特火點一型”

浮沉特火點可以沉入水下30米潛伏,等待敵人軍艦靠近時,突然全部浮出,用上面搭載的舟艦炮對敵人攻擊。只可惜那門戰車炮改造的山寨PAK37還不如軍艦上的高炮大,堪稱日本對艦版的德國手拉機。

陸軍馬鹿在戰爭結束前放下身段央求海軍馬鹿們合作生產這種武器,但海軍馬鹿嚴詞拒絕了。他們搞出了自己的旋迴炮塔,這東西更大,簡直就是水中幽浮。可惜那時候已經沒有鋼鐵給他們禍禍了,只是個圖紙設備。

怎麼樣?皇軍二戰的這些裝備可達標了?


王司徒老百科

上次受邀答蠢萌意大利,這次就把同是一“軸”的蠢傻日本給大夥擺擺看。日本武器的蠢是一種作死的蠢,人都打傻了的“山炮傻”。

96式25mm機關炮

三聯裝版本在《男人們的大和號》中作為催淚悲壯的G點存在,實際上真是一款扯到天際的奇葩武器。96式有高達220-260發/分的最高理論射速,可實際上使用的卻是15發的彈夾,人力裝填。三聯裝的急速射4秒打完一個彈夾,換彈夾卻要15秒。典型的1分激情,9分抽菸的代表。。。。

還有,為了“保障”持續射擊的供彈,96式一組炮位需要高達9人操作!(1炮長、2炮手、6個裝填手!)如此擁擠的站位,加上設計者竟然沒有考慮安裝防護盾(W君錯覺認為難不成是日本人上戰場有符?),戰機來了隨便幾發航炮就是好收成。同時還在使用“鬥眼打飛機”的機械瞄具,三挺機炮全靠炮長手中的光學測距儀和指揮棒。。。。。。這效率,蠢到家了!

9個男人搞1座。。。

裝甲防空巡洋盆

是的,大家沒看錯!盆!還是上邊提到的96式25mm機關炮為主要武器!這次是單聯裝,航速2節,成員2名(1個打炮、1個裝填。。。)這傢伙的性能大家可以看圖腦補,名字也很日本---“X座”。

正直的W君還是要說一下,其實這是日本海軍的水兵訓練品,並不是真正作戰“艦艇”。

龜式防彈殼

日本伊賀忍者的“隱身術”加強版,單兵防彈,防炮擊的理想器具(設想)。但是準備裝備部隊時,“意外”發現該裝備重量達到10公斤,加上其它裝備,遠遠超出師團單兵裝備15公斤負重的指標而作罷。假如這個裝備真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是不是又有除去“鬼子兵”以外的“王八兵”叫法。引人遐想啊。。。。

不知《龍珠》中的龜仙人是不是日本兵?

此外,還有“竹竿”反坦克炸彈(人力發動)、水下“特攻”水雷(人力發動)、“櫻花”特攻機(人力發動)、季風氣球炸彈等等武器。這種連自己都坑的蠢設計,讓盟友意大利看得是懵圈的很。


軍武數據庫

當然是希特勒的腦洞產品:多拉大炮。

這個大炮沒別的,就是大,超級大。原本是為了法國的超級防線馬奇諾防線定製的,但沒想到法國人很快潰敗了,這個炮沒有了用武之地。恰在這時候,德軍攻打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重鎮塞瓦斯托波爾,久攻不下,那一想,咱家裡還有超級大炮呢,就把這個炮運過來吧。

這個大炮口徑是八百毫米。工程師的老婆暱稱叫多拉,所以叫多拉大炮。

整個大炮長53米,重一千五百噸,高12米,其炮彈重達七噸,人工當然無法完成裝填,只能用吊機操作。

造出來不容易,運送就更難了。當時德軍啟用了大型列車拆開運送,動用了一千多人才運到地方,而且為了配合這個大炮,它的安保、操作人員達到數千。

那這個效果如何呢?還是不錯的,一炮下去,就把蘇軍藏在地下的彈藥庫給炸穿了,一炮就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

效果這麼好,為什麼說它還是愚蠢的呢?

主要還是太重了,太不方便使用,打一炮就要上千人協同合作,而且射速也慢,一小時只能打四炮。機動性也基本為零,所以終其一生,雖然造價達數十輛虎式坦克之多,配備人員更是坦克數百倍,但效果卻遠遠不及付出。最後,德國人把這個大炮給毀了。

像這樣的未日武器,希特勒開發了一大堆,比如熊式重型坦克:

火箭動力截擊機

據說還有飛碟,當然這不是愚蠢,而是太超前了。

最後介紹他的軸子小夥伴日軍發明的龜殼罩,堪比中國金剛罩的物體版本。



腦洞歷史觀

世界軍事工業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各種新穎的武器都粉墨登場,令人眼花繚亂。這些武器中間有很多特立獨行的設計,甚至可以說是“奇葩”。由於設計師們很多都天馬行空,有一些僅有原型或者圖紙的奇怪東西,但是真正投入過戰場的就很少了。但是,我們主要的對手日本,就搞過很多這樣的奇葩玩意,而且付諸實踐了。這裡列舉兩種。

第一種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它其實誕生挺早,是1922年定型成為日軍標配武器的。說它奇葩,說它蠢,其實也太絕對了,大正十一年式的設計是按照軍方的要求完成的,為了方便士兵貼腮瞄準把槍托做成彎的,為了和步槍彈夾通用設計了漏斗狀的供彈機構。不過,這款武器的“槽點”在於想得挺美,真的用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漏斗狀的供彈機構導致供給子彈複雜,而且經常卡殼;整槍太重,對於機槍手是很大的負擔;實際射速較慢,而且聲音太大,容易被對方當成靶子。所以,就連日本人自己也討厭這款機槍,因為新的機槍跟不上生產才一直把大正十一式使用到戰爭最後。

第二種是熱氣球,沒錯,熱氣球。日軍人員把炸藥放置在熱氣球上,讓其跟隨氣流飄到敵國領土上然後落地爆炸。為此,日軍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但是,這種“武器”受到效果實在是太依賴運氣了。飄忽不定的大風和途中的干擾,都讓這種武器成了無用的東西。最後,它所創造的最大“戰果”,就是美國一家去野餐的五口人了。


楠竹一

1、最經典的是蘇聯的
反坦克狗

這武器乍聽起來相當霸氣,還以為是機器狗。但其實,那可是有血有肉的真狗(溫馨提示:愛狗的朋友請息怒)。

二戰時期,面對德軍的戰車,蘇軍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於是,機智的蘇聯人想到了一種相當低成本的方式,就是訓練一批狗狗當“死士”,通過在這些受過訓練狗狗的身上綁上炸彈,然而衝上去襲擊敵人的坦克。而這些狗狗身上的炸彈上有撥杆,只要觸到坦克底部就會發生爆炸(可憐的狗狗),最後就會和坦克同歸於盡!

然而,在真實的戰場上,狗狗一聽到隆隆的炮火聲,就無比恐懼,硬是跑回了自己的戰壕。結果德軍沒炸成,倒把不少蘇軍給炸死了。

最搞笑的是,由於蘇軍是用自家的坦克來訓練的狗狗的,而蘇軍坦克用的是柴油,德軍坦克用的是汽油。因此,毛子的那些狗子們不熟悉德軍坦克的味道,在戰場上又紛紛往自家坦克下面跑,結果可想而知......

而如果他們當時使用的是二哈,那麼恐怕損失還會更大些......


2、英國人的粘性炸彈;

這是一款極具創意的英國武器。英軍在二戰期間出品了這種全身塗滿膠水的手雷,目的是想扔出去後,粘到德軍的坦克上,達到炸燬敵人坦克的目的。

但因為實戰中的坦克全沾滿泥土和灰塵,根本粘不上去。後來,竟然建議讓士兵對坦克進行伏擊,手動把手雷貼在坦克上。

但悲劇的是,士兵只有5秒鐘的逃命時間,稍有不慎,坦克沒炸掉,自己就歸天了!而且,這還是基於手雷沒有粘在衣服上的大前提下,才能保證士兵能逃命!手雷如果粘到衣服上的話,那些士兵就百分百報廢了。讓我們心疼那些可憐的英國士兵們5秒......

3、小日本的氣球炸彈:

日本在二戰時使用的一種空戰武器。其原理是想利用太平洋的西風帶,將改裝後裝上炸彈的氣球放出,順風快遞到美國本土,以達到轟炸美國本土的目的。

然而,估計設計者是隻學了地理,沒學好物理。沒有考慮風向不穩定性。

結果,小日本先後發射的9300個氣球炸彈,僅有375個到達美國。這些炸彈雖然確實給美國人帶來些緊張,但損害極小。而且,竟然還有兩枚炸彈隨風飄回日本自家門口。

4、德國的風擊加農炮;

納粹德國設計的一款能發射壓縮氣體的大炮,這聽起來相當高端。在測試時,混合氣體經過壓縮能夠從200米遠的地方,射穿厚度為2.5釐米的木板。

然而,這一切必須基於木板處於靜止的狀態。而在生死拼殺的戰場上,就別指望這大炮能擊落快速移動的飛機了,甚至連低空飛行的飛機,它也束手無措。沒有成果也就罷了,最後反倒因為火炮那10米的長度,成為了盟軍極易攻擊的對象。

5、美國的 “胡醚”;

二戰期間,美國為支援“法國抵抗運動”,專門為他們設計了這種“武器”。本意是想噴在德國軍官身上,以達到羞辱他h們的目的(真想看看,他們這樣激怒德國人,會有怎樣的下場)。

事實上,它也真的只能做到羞辱這個目的而已(如果人家德軍覺得是的話)。典型“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也搞不清楚,這“武器”究竟是在羞辱對方,還是在羞辱自己!


這些歷史要讀

二戰蠢得令人窒息的武器,基本上各國都有那麼一些,這裡說一下敦刻爾克撤退之後英國人搞出來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好了……

首先登場的是本土防衛軍四人反坦克小組,這個小組中,兩人裝備撬棍,一人裝備汽油桶或浸滿煤油的毛氈,第三個人裝備防風火柴和手槍,標準作戰流程是,前兩個人把撬棍塞進坦克履帶,把坦克別停,第三個人上去把汽油潑在坦克上,或者把浸滿煤油的毛氈鋪在坦克上,由第四個人用防風火柴點燃——如果坦克乘員棄車,那麼就用手槍將其擊斃……

第二個是No.74反坦克手榴彈,也就是所謂粘性炸彈,這玩意主體是一個裝有1.25磅膠狀硝化甘油炸藥的球形玻璃瓶和一個帶5秒延時引信的木質手柄,玻璃瓶外側包裹著一層針織品,而針織品上塗著厚厚的粘鳥膠,最外層則由兩個半球形薄金屬殼保護,金屬殼在手柄部位用銷子固定,使用時先拔出銷子讓金屬殼脫落,露出粘鳥膠,然後拉著延時引信,用力把手榴彈投向坦克,玻璃瓶在坦克上撞碎之後,針織品就會粘在坦克上,而膠狀炸藥則隨針織品蔓延在坦克裝甲外側,引爆後,爆轟可以炸穿1英寸厚的裝甲,或者再更厚的裝甲內部形成剝落飛濺——這也是後來碎甲彈的原理,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反坦克手榴彈,然而問題在於,這玩意身上塗滿了粘鳥膠,投擲時一不小心就會粘在使用者自己身上取不下來,而且之前引信就會拉燃……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所以英國軍械署和國防部堅決反對將這種手雷投產,然而這玩意得到了首相胖丘的大力支持,最終生產了250萬枚,不過下發部隊的並不多。英聯邦軍隊曾經在戰鬥中使用過這玩意,為了怕這玩意粘在身上,這東西通常都是由老兵使用,而且根本不會用於投擲——殼體脫落後把這玩意置於身後和身側都是非常危險的——而是直接把這玩意置於身前,懟到坦克裝甲板上磕碎,確認沒粘在自己身上之後再拉火……

裝配金屬殼體中的粘性炸彈,可以看到閃閃發亮的強力膠……

第三個是northover發射器,這玩意其實是個用少量黑火藥發射AW型特種燃燒手榴彈——其實就是個加強改進型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前裝滑膛炮,這玩意用黑火藥發射,火帽引火(好古老),最大射程275碼(約251米),表尺射程200碼(約183米),然而由於是用滑膛炮發射燃燒瓶,這玩意基本不要指望能打中什麼東西……不過據說這玩意很受本土防衛軍的歡迎,因為這是這幫退休老頭手裡唯一長得像大炮的東西……

northover燃燒瓶發射器——基本不要指望這玩意能命中啥東西……


DDG的老船塢

二戰中有很多武器在設計時的設想是很美好的,但是由於實際戰場條件的問題,總是出現各種問題,反而成了作戰的累贅。

英軍的很多武器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英軍在二戰中研製的反坦克手榴彈,不同於常見的通過磁性吸附在坦克上的反坦克手榴彈的設計,其使用的是高粘性的膠來粘在坦克上來吸附。因此士兵在使用時要格外小心,避免粘到自己身上。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敵軍坦克不可能隨時保持清潔,這樣一來其就很難吸附了。同時,這種反坦克手榴彈體積巨大,也不方便攜帶。

英軍的PIAT反坦克拋射器。雖然其看似像一個火箭筒,但是實際上卻是通過彈簧的彈力來發射彈藥的,發射時將彈簧壓下去並卡住扳機,將彈藥裝填好,然後摳動扳機,這種武器只能在近距離作戰,距離一遠就很難精確命中目標。遠遠落後於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德軍的“坦克殺手”火箭筒。

日本的氣球炸彈。日軍當時想襲擊美國本土,但是距離過遠無法通過飛機進行空襲,而後來日本人想到了氣球,意圖通過氣流將這些搭載有炸彈的氣球吹到美國本土,然後攻擊。日本製造了1萬多個這樣的氣球,但是最終,這些炸彈給美國人帶來的只有6名平民死亡,沒能達成更大的效果。


戰爭之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與地區被捲入戰爭,最終以反法西斯陣營獲得勝利。

這次戰爭激發各國的武器更新換代能力,各種武器層出不窮,不光有轟炸日本的原子彈,還有一些蠢得讓人窒息的武器

大英帝國的冰航母

由於被德國潛艇
的瘋狂攻擊,英國方面損失慘重,已經沒有足夠的軍艦應對這場戰爭。這是一位英國發明家靈機一動,

為什麼不利用冰山來製造航母呢?

於是他們找到一塊大小合適的冰山,鑿成船形,外部用木頭包裹以免過快融化,內部掏空存放軍事物資。他們解決了重重難題,如果建成功的話,冰航母將是當時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船。

可惜的是,這艘冰航母還沒有走上戰場,戰爭就已經落下了帷幕

事實上,只要發動機—啟動,周圍的冰就會開始大量融化。

由於受到當時的科技水平的限制,許多技術難題無法解決,冰航母計劃只好暫停建造。就是放在現在也是無法成功的。

發動機提供動力的同時也會產生熱量,這些熱量就足以使這艘冰航母融化。

腦洞是巨大的,可是現實是殘酷的,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冰航母也許會出現在海軍軍艦中,不過不是現在。


一枚筱碩

二戰蠢得窒息的武器多了去了,我以前好像回答過幾次,其中包括大英帝國瞎JB滾的風火輪。

這次換一個 德棍37mm手拉機

是的,你以為小口防空炮就是啪啪啪啪?不不不,德棍二戰艦艇上的37mm手拉機就是一發一發填的...打炮的邊上還得有個遞炮彈的苦逼伺候

雖然說37手拉機不是專門的防空炮...然而德三海軍防空早期還真沒一臺靠譜的中口徑防空炮,只能拿著連劍魚這種老爺機都打不中的破玩意,當然後來換上了大家都用的40mm博福斯


瘋狗的輕武

日本的氣球炸彈就炸死了3個美國人 貌似飄回來好多個自己也被炸了 迴天 櫻花也是突破腦洞的武器

蘇聯有狗狗反坦克 最後鑽自己的坦克下面 炸了

美國好像有蝙蝠炸彈 有沒有用你們懂得 德國恩試驗品太多不說了

英國倒車比前進快的反坦克車 老是粘在手裡的粘性反坦克手雷 老是走火的司登

意大利愚蠢的舉動比較多武器都被搶了風頭

當然最傻的法國人的瑪奇朵防線 就是瑪奇朵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