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隱形貧困人口

2018第一紮心詞——“隱形貧困人口”,

直指那些看起來每天胡吃海喝,各地旅遊

但實際上非常窮的朋友圈曬圖黨。

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衝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總之,朋友圈光鮮靚麗,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在精緻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

在“隱形貧困人口”的相關評析文章中,“隱形貧困人口”被認定是“自我消費不節制所造成的”,正是因為想過得富一點,所以把日子過得窮了。甚至有人認為,“隱形貧困人口”與之前流行的“月光族”“啃老族”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一個熱詞背後往往蘊藏著重要的社會心理信息,那麼,“隱形貧困人口”的理論景深是從何而來?

大眾傳媒時代的“貧困感”

很多長輩都帶著質疑的目光看待年輕人:他們從小都是蜜罐中長大,卻老是說自己“貧困”、“喪”,這是“矯情”。

縱然有代際隔閡的因素,卻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怎麼物質生活越來越好,自稱“貧困”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這裡不得不著重強調的是,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對年輕人觀念的影響。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傳媒時代,傳媒榫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不斷塑造著人們的認知。文化學者南帆指出,“現代社會的標誌是我們被拋入了大眾傳媒組織起來的社會,大眾傳媒就是我們的文化感官。幾張報紙、幾個電視頻道或者幾個網站就佈置出了一個大千世界的幻象。”而這個幻象的核心是,種種幸福生活的神話。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報刊和社會輿論沒完沒了的鼓譟,讓每個生活在底層的人都相信他們總有機會攀上社會金字塔的塔尖,有機會成為實業家、大法官、科學家,甚至是總統。這種無限機遇的論調在一開始也許能給人一種盲目的樂觀,對那些底層的年輕人尤甚。”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成功人士的故事包圍:年薪百萬、中產階層、創業成功、億萬富翁,太多幸福生活的樣本。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足夠根據,來發現自己的貧困”。

所以,與年薪百萬相比,月入數萬的碼農是貧困的;跟北京三環有一套房的人相比,三線城市有一套房的人是貧困的……“人們從現代文化工業那裡獲取了太多的感受能力及其知識裝備,也從文化工業那裡接受了太多有關人類幸福的神話,於是特別容易產生自我感覺的模擬演習,直至在心理上自傷”。

這也就是傳媒時代背景下年輕人自嘲的“隱形貧困”。從這個角度看,某些人自嘲“隱形貧困人口”,倒真有可能是一種矯情,是不斷誇大的心理自傷。

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不斷壯大的“窮忙族”

不過,時代不斷進步的標誌本來就是,人們對貧困標準的認定在不斷提高。如若人們的需求依舊停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低階段,那麼這絕對稱不上一個好的時代。

“隱形貧困人口”的自嘲,固然不乏大眾傳媒時代滋生的“貧困感”,但更多可能是出於一種貧困實感。

這種貧困實感,或來自於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來自於安全、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在“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走紅之前,另一個與貧困有關的詞彙,就長久地成為不少年輕人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概括,即“窮忙族”(working poor)。該詞源於歐美國家,歐盟對其定義是“在工作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受僱者”。按照常理,付出跟收入應該呈正相關,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是越窮越忙,越忙越窮;他們一直在努力工作,生活狀態卻不見根本性的改善。

不少年輕人努力付出,他們卻變得“越來越窮”,他們的收入增速遠低於國民收入的增速。除了工作強度大、工資低,更令年輕人困擾和焦慮的,還在於他們未來前景的“不穩定”,即便他們勤勤懇懇地工作,也隨時可能有失業的風險。

一邊是“窮忙族”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一邊是高不可攀的房價、高昂的生活成本、看不到預期的未來——許多年輕人何止是“隱形貧困人口”,他們是實實在在的貧困。

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用消費來安慰苦難的人生

月收入不高的流水線年輕工人,所使用的手機常常是價格最為昂貴的iphone系列。究竟是消費導致他們淪為貧困,還是因為貧困所以他們更熱衷於消費?

按照文化學者王曉明先生的分析,今天的中國人“同時受制於三個社會系統”:

第一個是國家機器主導的政治系統,它以‘維穩’為宗旨,竭力加固那種‘除了適應現實,我們別無選擇’普遍意識。

第二個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系統,它通過各種具體的成文和不成文法,持續訓練人接受這樣的自我定位,‘現代人,就是如下兩面的結合:合乎市場需求的勞動力,和具有不可控制的消費衝動的消費者’。

第三個日常生活系統,它安排人以‘居家’為中心,組織自己的大部分人生內容,從兒童時代接受學校教育開始,一直到老。這個系統持續地發展一種具有極寬的包含力的‘居家文化’,對人潛移默化,要將他造得除了‘居家’的舒適,別的什麼都不在意。”

在艱難的生存現實面前,中國年輕人只能愈發投入於可預測、可掌控的消費與居家文化中。年輕人買不起房子,卻買得起一些讓自己感受更好的居家用品,誠如學者嚴鋒分析的,“人是渴望改變的,生活是很難改變的,生活中只有電子產品最容易改變,所以只能從電子產品的更新中獲得一種虛幻的改變感,安慰苦難的人生。”

以消費安慰困難的人生,獲取一點虛幻的改變感,是個人權利,也無可厚非;但我們切勿在權力和資本的鼓動下,全情投入到消費主義的懷抱中,嚐到一點消費主義的甜頭後,便心甘情願地忍受貧困和剝削。要打破貧困,根本上應該打破“除了適應現實,我們別無選擇”的政治意識,走出政治冷漠,積極參與每一次公共事務,積極維護個人的權益不受侵犯。

這很難,但想改變被剝奪和不公制造的貧困狀態,就得從現在做起。

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擺脫隱形的貧困

擺脫隱形貧困,顯然不是逃避,更不是任由生活的摧殘而隨波逐流。相反,有一種策略也不失為對隱形貧困的宣戰。

睡後收入——一種和工作收入沒有太大關係,但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你囊中收益的錢。

說白了,就是實現財富自由。

實際上實現財富自由完全和升職加薪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大的來源還是睡後收入。

做一個有投資眼光的人,通過理財賺的錢就比某些人一輩子賺到的工資還要高。

實際上,成為隱形貧困人口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人生經歷,但是最大的關鍵在於,選擇擺脫隱形貧困而不是逃避。

一起拒絕做隱形貧困人口,開始隱形富豪人生吧!

不甘做“隱形貧困人口”,你還有路可選?

(指那些看起來樸素節儉,實際上已經擁有數套房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