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付天下掛牌破發:苦熬上市,天下難再|馨金融

汇付天下挂牌破发:苦熬上市,天下难再|馨金融

在經歷了混亂的行業混戰之後,監管的收緊使其失去了重要的支柱業務,前期建立的優勢在巨頭崛起面前顯得不值一提。而後期為了彌補營收和利潤損失而拓展的新業務,則與監管的思路漸行漸遠,成為曇花一現的產品。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國內第三方支付第一股的稱號,終於有了歸屬。今天早晨,匯付天下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國內首家完成IPO 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從後續的交易行情來看,匯付天下掛牌後遭破發,截止到發稿,報6.50港元/股,較發行價7.50港元跌逾13%

公開信息顯示,匯付天下此次共發行2.25億股,按照發行價計算,計劃融資約16.89億港元。

根據6月14日匯付天下公佈的發售情況,其公開發售獲得超購8.69倍,其中銀聯旗下聯銀創業則作為基石投資者,認購1300萬股,總計持股5.97%。此外,臺灣富邦人壽也發佈公告稱,將參與認購匯付天下於香港交易所掛牌的普通股初次公開發行,交易上限為3000萬美元。

儘管在匯付天下在國內“第三方支付第一股”的激烈競爭中率先完成IPO,但是從3月13日提交招股書到今天這3個月時間裡,市場對於這家公司提出的質疑似乎從未停止。

主營業務多次違規被罰、交易量被巨頭擠壓、市場份額縮水,業務轉型不順暢、P2P託管折戟、多元化佈局至今難以形成規模和壁壘……使得很多人對於其未來的發展存疑。

資本市場從來都直接又殘酷,匯付天下到底能否贏得投資者的歡心,很快股價和市值就會給出答案。

而在股價之外,從業者們看到的匯付天下的優勢也好,劣勢也罷,無非是這家公司在每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做出選擇之後留下的印記。如果把每一個印記打開來仔細看他們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做出那樣的決定,串起來就是一部微縮版的第三方支付發展史。

當然,不是巨頭的發展史,而是所謂的獨立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關於這個定位,傳送門:《支付巨頭戰火蔓延》),在支付巨頭的陰影下和不斷收緊的監管環境中掙扎求生的“血淚史”。

1

市場機遇

中國的支付行業似乎天生就就有“寡頭格局”的基因。

根據易觀報告,在匯付天下創建的2006年,中國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規模在四季度達到124.07億元,其中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規模為120.3億元。此時支付行業已進入相對壟斷階段,支付寶、銀聯的China Pay佔到半數以上的交易額。

而這兩家之所以分別佔據超過40%和20%的市場份額,前者是源於電商平臺的崛起,網上交易的增加推動了第三方交易的繁榮,後者則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銀聯的背景,可以廣泛接入各個行業的交易環節。

匯付天下既沒有可以背靠的交易平臺,也沒有官方背景支持,只能在市場上碰運氣。好在彼時互聯網化、電子化是大勢所趨,交易的電子化催生了各個領域互聯網支付需求的增加,也給中小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們帶來了機會。

率先試水的是航空票務領域,民航總局提出在2007年底全面實行電子客票計劃

,數以千億計規模的航空票務市場頓時成為電子支付公司的必爭之地。

航空票務產業的結構呈現金字塔形,逐級向下數量急速擴大,產業鏈最頂端的是20多家航空公司,一級代理商大約有5000家,而二級代理與終端代理商,俗稱的“黃牛”有大約20萬至30萬之多。

儘管在匯付天下之前,已經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為代理人們提供網上支付服務,但是依靠強大的BD能力以及為客戶提供“免息貸款”,匯付天下迅速崛起。

航空票務多級代理結構帶來的問題就是,每個支付環節的低效率疊加起來,資金循環十分遲緩,航空公司從提供運載服務到收到貨款經常需要20天,行業被迫沉澱大量資金。而匯付天下提供的“免息貸款”其實就是為票務代理商墊資出票,無須任何擔保和抵押

這種在封閉體系內(資金只能用於購票)、短期(3天以內)的墊資業務使得匯付天下保證了極低的不良率,儘管該業務看起來並不盈利,但是極大提升了資金週轉率,這也使得匯付天下作為支付服務商的收入迅速提升

根據匯付天下此前公佈的數據,公司在2013年年中時,在航空電子支付業務中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接近50%。

不過根據最新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到2017年,航空票務行業通過匯付天下的支付解決方案處理的交易量分別為347億元、178億元及200億元。同期,其自航空票務行業支付解決方案獲得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8200萬元、4120萬元和3940萬元。

而該項業務收縮的原因與政策轉向有關,此前國資委要求航空公司提高直銷機票所得收入比例,代理服務的需求必然收縮,進而影響了支付業務的收入。

但是無論如何,航空票務業務幫助匯付天下在第三方支付行業裡站穩了腳跟,並把觸角伸向了其他領域。而且似乎形成了自己的業務發展風格:從支付業務入手,但是靠增值業務取勝。

2

政策紅利

如果說匯付天下在航空票務領域的發展來自市場崛起的帶來的機遇,那麼在此後基金支付和結算領域的發展,以及收單業務的快速擴張,則在很大程度山來自政策紅利。

2010年4月,匯付天下成為首家獲得證監會批准開展網上基金銷售支付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期,此時第三方支付牌照還沒有正式下發,支付寶、財付通等巨頭獲准開展該項業務也都稍晚。

半年後,匯付天下的基金支付結算產品“天天盈”正式上線,個人投資者註冊為“天天盈”用戶並綁定自己的銀行賬號後,就可以以0.6%或更低的費率購買基金產品,這一費率是行業規定的4折。到年底時,“天天盈”接入了博時、易方達、南方、華夏等國內11家基金公司。

而到2012年一季度之後,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等獲得基金支付銷售結算資質時,匯付天下旗下天天盈平臺現已積累超過150萬用戶、支持46家基金公司、32家銀行、800餘隻基金。

對於在基金支付領域建立起的先發優勢,匯付天下後續還圍繞其展開了許多增值服務,甚至自己拿到基金代銷牌照,成為其後來轉型的重要依託。

在匯付天下的基金支付業務全面展開的同時,第三方支付行業迎來了其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牌照下發

。2011年5月,第三方支付牌照以郵寄的方式發放給相關企業及單位,匯付天下與財付通、支付寶、快錢第共27家三方支付公司成為首批獲得牌照的企業。

儘管央行從2011年到2013年密集下發第三方支付牌照,到2013年底總計發放達到250張,但是第一批次獲取牌照還是給匯付天下帶來了一定優勢,尤其是在在佈局線下收單業務方面。

所謂線下收單,主要是指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線下的商戶佈局POS機,用戶使用刷卡服務時,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從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在2011年,許多此前第三方支付平臺都瞄準了這一領域,匯付天下也開始全面部署自己的線下收單業務。

直到現在,匯付天下仍在招股書中強調,他們採用的是ISO(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收單外包服務模式)來進行業務拓展。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這種源於國外的業務拓展模式在國內市場非常奏效,匯付天下接入的商戶規模在短時間內增長至50萬家。

從航空票務市場到基金支付再到切入線下收單市場,匯付天下在前期的發展似乎非常順遂,然而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的背後,確是萬丈深淵。

3

一蹶不振

相較於傳統的收單模式,第三方支付的介入使得POS機能夠迅速滲透到許多中小商戶。

然而這種收單業務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於毛利率低,在“96費改”之前,線下POS刷卡的手續費分成一直是7:2:1,即髮卡機構取七成,收單機構取兩成,轉接清算機構(銀聯)取一成。

在這樣的收入比例下,收單作為一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銷售、投入資金對硬件進行升級的業務,無論是自營還是外包,市場推廣的業務都非常高。如果不能迅速擴大規模甚至連基礎成本都覆蓋不了

再加上後續幾年牌照數量迅速增加,更多競爭者湧入市場,為了爭奪更多合作商戶,也為了提升營收與利潤,線下收單行業裡花式的作弊方法開始流行。

比如繞開銀聯與銀行直連,將本應屬於銀聯的分成收入囊中;或者為商戶提供“套扣”,即為原本應該收取更高手續費的商戶,使用其他低費率的商戶代碼。此外,還有許多其他上不得檯面的手法,但是由於行業的低利率,這些並不合規的操作似乎成為了一種行業默契。

市場亂象叢生,監管勢必要再次出手。2014年伊始,支付行業就面臨了一系列比較嚴峻的考驗。

1月,央行發佈5號文,規範銀行卡管理;3月,央行支付結算司叫停二維碼支付;3月,央行發佈79號文,從2014年4月1日起,包括匯付天下在內的8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全國範圍內停止接入新商戶;4月,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10號文,賦予銀行爭議裁定權,中國銀聯連續幾個月向各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超過5000萬元的罰單,累計金額過億。以匯付天下成為“被罰重鎮”。

然而以上這些都都還只是“皮肉傷”。9月,央行又開出對匯付天下、富有支付等在內的幾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最強罰單”,央行規定匯付天下在一年之內有序停止15個省市停止收單業務。

至此,匯付天下的收單業務一蹶不振。

舊的支付業務因監管而停擺,隨之而來的移動支付時代,似乎也並沒有留給匯付天下這樣的獨立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太多機會。

尤其越是面向C端的業務,越是向頭部平臺集中。根據Frost & Sullivan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上,支付寶的交易量佔比達52.7%,財付通佔比34.2%,而排在第四位的匯付天下佔比只有2.5%。

事實上,匯付天下的移動支付佈局起步並不晚,2011年11月,匯付天下發布名為“Asi@”的移動支付戰略,全面進軍移動支付市場,首期投入1億進行佈局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支付結算與資金鍊管理解決方案。

匯付天下獨立的第三方身份以及此前在行業積累的支付經驗,對於彼時向移動端轉移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從2011年開始,京東、蘇寧甚至騰訊等多家公司都與匯付天下達成了合作,接受後者為他們提供移動端支付解決方案。

不過後來的發展情況卻並不樂觀,互聯網巨頭開始越來越注意到支付業務對於自己的重要性,不僅是支付費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資金流、賬戶、用戶數據等等,這些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更何況,隨著支付寶進化為螞蟻金服,互聯網巨頭都在佈局自己的金融業務,而獲得一張支付牌照通常是他們的第一步。

比如蘇寧易付寶本身就在2012年央行公佈的第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名單中;同年,京東金融完成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網銀在線”的收購;2014年,萬達收購快錢68.7%的股份;2016年小米收購斥資6億收購捷付睿通,唯品會斥資3.3億收購貝付科技、新美大收購錢袋寶等等。

不過移動支付的發展大勢依然不可抵擋,根據匯付天下招股書,從2015年到2017年,該公司移動支付業務和移動POS機業的交易規模不斷提升,在總營收中佔比超過70%。

4

轉型求生

除了移動支付業務之外,匯付天下此前還獲得了跨境支付牌照,並且從2016年開始,該項業務開始為公司帶來營收,但是規模依然很小。

說到底,2014年收單業務遭遇重挫確實給了匯付天下致命一擊,也就是在那之後,公司走上了被迫轉型的道路。

就像前面我提到過的,匯付天下之前佈局許多業務的風格是從支付切入,但是以增值業務取勝,這倒是給後來平臺的多元化發展和業務轉型帶來了極大便利。

比如從2013年開始,隨著P2P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匯付天下從提供充值支付業務入手,進而開始為這些平臺提供賬戶管理服務。到2013年底,匯付天下還專門收購了華騰數據和華騰智能兩家公司,成立全新的子公司匯付科技,專注於為各行業提供賬戶處理系統託管運營及增值服務。

根據其此前的公佈的數據,到2013年底,已經有近百家P2P接入了匯付天下的託管賬戶。因此,當2014年的賺著來臨後,匯付天下開始全面押注P2P託管業務。

按照匯付天下官方披露的數據,截止到2014年8月,匯付天下託管賬戶合作平臺超過200家,此後幾乎以每個月新增近百家的速度維持增長。到2015年9月,匯付天下宣佈其賬戶託管平臺突破800家、賬戶數超過600萬。

此外,匯付天下還宣佈進軍P2P餘額理財,即在託管賬戶中搭載理財通道,投資者的閒置資金可以放在賬戶中生息。

隨後又將理財業務進一步延伸至未合作的平臺定製“基金理財頻道”,利用自己此前做基金支付業務以及手握基金代銷牌照的優勢,免去P2P平臺與基金平臺對接的麻煩,投資者利用自己的賬戶即可在P2P平臺購買公募基金。

這種狂飆突進式的的發展方式似乎填補了收單業務停滯所帶來的空缺,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比如以這種速度接入P2P平臺託管,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用戶體驗能否得到保證。

當然,更重要的是P2P監管的完善使得大多數業務走不下去。

為了確保託管業務的合規性,2015年9月,匯付天下迅速與恆豐銀行、上海銀行宣佈推出聯合存管方案。

但是到2015年底,銀監會和央行分別就網絡借貸行業和網絡支付行業公佈最新監管文件。其中,特別對於支付和P2P網貸均有涉及的條款引起了行業各方的關注,如“網絡支付新規”中第八條:“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信託、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等內容。

而隨著P2P監管細則的進一步落地、各地方金融辦的摸底、審查,所謂聯合存管的模式似乎早已成為過去式,再也無人提及。而P2P平臺不得混業經營,不得代銷其他類型的產品,就使得所謂的P2P基金理財頻道更加無從談起。

除了P2P領域以外,匯付天下還在其他方面做過許多嘗試。

2014年10月,匯付天下有限公司(下稱“匯付天下”)正式宣佈“1+3”集團化運營模式,宣佈旗下成立三家子公司分別為匯付數據、匯付金融、匯付科技,這三家子公司分別聚焦於支付、理財、賬戶託管等領域。

尤其是在理財領域,按照當時匯付天下的構想,他們想要建立建立一個綜合的平臺,把能拿到的產品,包括各種基金、信託、保險、資管等都放在雲財富上,讓客戶自由選擇,並且以線下財富中心的形式,覆蓋全國

根據其此前披露的數據,截止到2014年11月,“匯付天下雲財富”財富中心已經突破50家,完成在二三線城市的覆蓋,銷售額突破500億。

然而無論是線下銷售的模式,還是其銷售的產品,似乎度並不能得到監管的認可。在其最新公佈的招股書中,也似乎再難以尋覓到雲財富的影子。而是將支付以外的其他業務歸為金融科技服務,主要是為互聯網金融提供商以及商業銀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務。

不過從收入貢獻來看,截止到2017年底,金融科技業務的佔比只有5.8%,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仍舊是支付業務。

兜兜轉轉,這家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是回到了原點。

5

結語

回溯匯付天下的發展史,確實感觸頗多,它的故事頗有幾分高開低走的味道。早期業務優勢的建立以及一些產品的創新,其實現在看來都很有借鑑意義。比如通過自己的數據積累、賬戶優勢為小微商戶提供貸款和理財服務。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經歷了行業混戰之後,監管的收緊使得其失去了重要的支柱業務,前期建立的優勢在巨頭崛起面前顯得不值一提。而後期為了彌補營收和利潤損失而拓展的新業務,則與監管的思路漸行漸遠,成為曇花一現的產品。

在眼下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下一步匯付天下以及其所代表的獨立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們將何去何從,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在諸多研究與報告中,我看到的大多數答案是,只能轉而成為2B服務商。

但是在巨頭都轉型做2B服務的今天,這恐怕是一條更艱難的道路。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