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不過“101”:這是綜藝的勝利,還是偶像的勝利?

節目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中國偶像剛剛開始啟動。

作者 | 張一童

我置身在中國今年以來最火爆的一檔綜藝節目的現場。

這是杭州近郊的一座體育館,《創造101》正在進行總決賽的直播。數千名狂熱的粉絲包圍著我,高舉應援牌、發出狂熱的尖叫聲。在直播鏡頭的另一端,更多的中國年輕人通過騰訊視頻觀看了11位獲勝女生最終成團的全過程。

杭州為這個屬於中國偶像產業的夜晚做了足夠的準備。這檔節目製作團隊在2017年11月選定場地,先頭部隊在2018年2月開始入場,這檔節目的正式錄製超過140天。不斷有工作人員和追星的年輕人在製作基地來來往往。

當我在決賽當天再次來到杭州時,路邊的燈牌和交通工具的外立面也被裝飾成這些女孩的快樂模樣。決賽場館臨近的建築外牆上貼上了選手們的出道應援海報,LED大屏幕滾動播放著粉絲為孟美岐製作的應援視頻。

這種瘋狂和逐夢的感覺並不陌生。在每一年的大眾傳播平臺上,不斷有這樣的綜藝節目點燃著年輕人的熱情,讓他們為自己又一位熱愛的新偶像去吶喊和消費。

最火不過“101”:這是綜藝的勝利,還是偶像的勝利?

只是在2018年的春夏,這種偶像狂熱追逐,幾乎成了一種全社會都投入了情緒的主要話題——彷彿13年前那個在湖南長沙的夏天——那些男孩和女孩們,帶著自己的夢想、技能和人設包裝,被成批量地、快速地被推入偶像消費市場,甚至都沒有回頭的選項。

現象級“101”的背後,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綜藝內容和製作的大規模迭代升級。僅僅在2018年上半年,三家角力已久的頭部平臺就密集推出若干檔帶有強烈同題競爭的綜藝節目,並且動員了極為雄厚的資源展開直接競爭。

這場競爭包括高昂的製作成本、王牌的製作團隊和先進的節目製作理念,也動員了相關產業幾乎所有的公司參與其中。例如,在《創造101》籌備過程中,騰訊視頻和製作團隊接觸了超過400家的中國偶像製造公司和藝人經紀公司。

正是因為競爭的烈度和廣泛性,社交媒體的話題塑造也受到極為明顯的影響,並且反過來再度推動節目持續傳播。一位名叫王菊的女生成為其中的典型案例。一個月前,這位節目中尚處末位的普通選手如同“病毒”一般席捲整個互聯網世界,也註定成為2018年網絡文化中最不可忽略的關鍵詞。

從王菊成為第一個在飯圈外引發廣泛討論開始,《創造101》就成功有別於其他的同類型節目。在項目確定之初,一個要求被出品方騰訊視頻和研發製作方七維動力共同明確:在偶像文化的垂直受眾之外,《創造101》必須是一檔能夠在大眾圈層內製造更大影響力的節目。

作為一檔真人秀節目,不同故事線在不同階段和時間點的逐漸浮現,使得選手持續面對挑戰的同時,話題熱度也被不斷延續。例如,評級階段Yamy和強東玥的“battle”、爭議性選手楊超越和節目的中後段驟然爆紅的王菊等等。

不同於此前的素人類單人項的偶像節目,《創造101》的特殊性還在於這是一檔偶像團體選拔節目,這些女生都帶著原有偶像公司的訓練烙印和標籤來到杭州。在此類綜藝模式已經得到驗證的韓國,成功的偶像產業和優秀的綜藝內容之間相互借力、彼此成就。

最火不過“101”:這是綜藝的勝利,還是偶像的勝利?

在中國更注重本土娛樂文化的政策環境和商業要求中,偶像產業在這個市場具有長期確定的明亮前途。但是,一檔綜藝節目的勝利還很難和整個偶像產業的成功劃上等號,蓬勃出現的中國新興偶像公司依然存在明顯的困境和難題。

在理論的商業模式中,可控的前端培訓提供了可複製的、可規模化的藝人產出方式。相較於傳統藝人,基於舞臺表演的偶像有著更高頻的曝光和更強的粉絲粘性,這讓他們在C端表現出更好的變現能力。同時,內容產業的快速繁榮需要源源不斷的新藝人進入填充,這是穩定的新人產出體系在B端的商業機會。

在此之前,無論是基於線下的養成模式,還是要求前期系統性訓練的練習生模式,有兩個基礎性問題是所有偶像公司在具體操作中都必須解決的,一是如何在啟動階段獲得基礎流量,二是如何在後續運營中持續供給內容。

啟動流量的獲得是一個極重要前提,但對於大部分初創階段的偶像經紀公司而言,這也是一個接近無解的難題,無論是音樂發片還是小劇場演出,都是性價比不高的選項。

正是因為互聯網平臺對於偶像製造產業成規模地、持續有效介入,2018年才被我們視為可能成為中國偶像元年。

必須正視的是,在短時間內,偶像行業內的大部分公司都無法擺脫對於超級綜藝節目的強依賴。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節目的籌備週期甚至將左右了大部分偶像公司的整體節奏。對於這公司來說,這樣的時間窗口極為重要,如何在這個窗口中實現商業獨立和建立自我規律。不誇張地,大部分偶像公司都無法實現這種“獨立”,註定將隨著超級綜藝的壽命週期而起伏。

和過去十年間的同類型節目相似,互聯網綜藝產生的新一代偶像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秀星”的一種。如何藉助節目中獲得的流量迅速在後端市場打開影響力,是這一批在節目中已經搶得先機的偶像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決定著他們能否擁有更強的獨立性和話語權。

尚在起步期的中國偶像行業中存在著大量的創業型公司,我們在過去三個月中採訪了這些明星公司,可以感受到創始人的風格、背景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己公司甚至自己藝人的特點。

略顯遺憾的現實情況是,沒有一家公司是擁有完整能力的——各家公司在不同的環節佔有想對優勢,也在另一些地方存在明顯缺陷;一些公司在前端培訓上體現出更高的穩定性,而另一些擁有更強運營能力的公司則在幾檔節目中都有能力獲得更高的聲量。

不過,樂觀的情況也在大量出現,就在昨天,麥銳娛樂剛剛宣佈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和商業力量認識到新偶像的市場爆發力,認定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未來機會。在產業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公司間的差距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壓縮,在市場、粉絲和資本多個維度,表現出共同性。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先發優勢和時間壁壘並不穩固。在平臺打開流量入口之後,更多資源和創業者會繼續湧入行業,來自新挑戰者的追趕也可能會成為一處新的壓力來源。

不同於日韓,中國偶像與其他專業藝人的界限註定是模糊的。偶像對內容和傳統娛樂都註定會帶來更大的攪動。他們將有機會迅速填補傳統行業已有的缺口,也有機會成為新內容的試驗地。

有人說過,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沒有了共同的記憶,所以亞文化才成為一門好的生意。偶像文化在中國已經通過現象級綜藝升維成為大眾流行,並賦能於更多圈層。綜藝節目絕對不是互聯網的唯一介入機會。各種粉絲互動產品、更多樣的偶像內容、圈層化的垂直模式等等都不斷地加入到偶像繁榮之中,提供入口、留存和變現。

今晚的《創造101》遠遠不是一個成功的畢業禮,而是今年夏天和未來時間裡更多偶像類綜藝內容的開始,中國偶像產業也在期待自己成功的那一刻。

女團悖論定律

騰訊視頻的新偶像戰略

七維動力如何“創造101”

產業最前端的ETM活力時代

創業兩週年,麥銳娛樂的模式反思

覺醒東方的“機動打法”

極創引力如何製造一個“能打”的團

領譽傳媒的偶像標準化

“病毒”似王菊

男團不悲觀

中國男團們的“期中考試”

坤音娛樂的“天氣地利人和”

傳統唱片公司簡單快樂在偶像市場的轉身

“跨次元”的原際畫用養成讓市場做篩選

《偶像練習生》幕後製作方魚子醬的版圖擴張術

D七少年團正式出道:48的偶像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