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磚一響 蛤蟆鏡一戴 喇叭褲一穿 齊活了您吶!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這個方面,我們身上的著裝是最能夠反映出來的,它基本上就是我們不斷變化著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解放初期,京城百姓們的基本著裝是,男幹部及知識分子一般都是一身藍顏色的中山裝或幹部服;女幹部或女知識分子多穿著那種雙排扣的列寧裝;學生主要穿著的是上面一個兜,下襬兩個兜的那種學生服;家屬們大概比較喜歡穿著那種中式服裝。這些服裝,雖然各有不同,但顏色基本上以藍、灰、黑、綠等深色調為主,這恐怕是穿著這種色調,把自己埋沒於在那茫茫人海之中,不顯山,不露水,不過分的張揚自己,這和當年的整個社會氛圍是相適應的。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但從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開始,一股大概從香港、廣州掛過來的著裝風氣刮到了京城,這種著裝風氣以個性張揚,突出自我為目的,基本上是對過去幾十年來社會上的那種勤儉、樸實,低調的著裝風格持一種否定態度。其標配大概就是:卡式收錄機、蛤蟆鏡和喇叭褲這三樣。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卡式錄音機最先熱炒北京,剛開始進入北京市場的時候,是那種從香港進口的,被稱為板磚的小型錄音機,它的大小差不多與一塊磚頭相仿,價格大概是一百五、六十元的樣子,這是在京城裡通過正規渠道進口、銷售的第一批收錄機,為了先享受為快,許多人跑到百貨商店徹夜排隊,就是為了儘早的得到它,成為京城內的第一批用戶。後來,通過非正規渠道引進的收錄機越來越多,收錄機也從單卡變成雙卡,從一個喇叭,一直到四個喇叭,那場面非常的火爆。直到如干年以後,那國產的收錄機才出現在京城的市場,記得,第一個國產品牌的收錄機是江蘇鹽城生產的,那收錄機的品牌叫“燕舞”牌,電視中也在不停的播出它的廣告“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在板機流行之後不久,從香港、廣州傳過來的盲公鏡(俗稱:蛤蟆鏡)開始流行於京城,街上,那些青春靚麗的少男、少女們經不住它的誘惑,成為了它的第一批用戶,這些人戴著各型各色的蛤蟆鏡行走於京城的各處,那蛤蟆鏡上面的標籤是絕對要保留,不能扯掉的,好像一撤掉標籤那蛤蟆鏡就掉了價不值錢了似的,也不怕那標籤遮擋了自己的視線。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接著就是喇叭褲的流行。那喇叭褲的特點是那褲腳特寬,那褲子也長,穿在腿上,特別招搖,是當年那些被稱為“時代青年”的標配。

那時候的街景是:一幫少男、少女們,穿著喇叭褲,戴著盲公鏡,肩上在抗這個四個喇叭的錄音機,行走於大街小巷之上。他們不在乎路人對他們的非議,好像對他們白眼的人越多,他們越興奮似得,在這些人看來,那樣的打扮肯定不是醜,估計感覺著特別的美。但不久八三年的嚴打來了,這幫人大約就是在這個時間裡,在街上消失得無影無終。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在今天,如果你在京城的市面上在看到有這種著裝打扮的人路過,估計你會認為他腦子進水啦,要不然就是得了嚴重的精神病,反正,我現在在街上是看不見了。

(轉自老北京網:老劉001)

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板砖一响 蛤蟆镜一戴 喇叭裤一穿 齐活了您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