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吃過的傳統蔬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郊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元朝建都以來,講究生活質量的人群雲集北京,對蔬菜品質要求很高。經過600多年的發展和諸多科技工作者及廣大菜農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種植傳統,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有效推動了京郊蔬菜生產的發展,曾經種植出一些全國知名的名、特蔬菜精品,如大興區瀛海村的五色韭菜、大興區西紅門和海淀區羅道莊的心裡美蘿蔔等等,深受各階層消費者的喜食,並使種菜者的經濟效益明顯高於種植玉米、小麥等大田農作物。但是,因為這些品質好、風味濃的品種產量不高,抗病性也不強,隨著北京人口逐漸增多,滿足市場供應是頭等大事,因此,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這些品種逐漸流失,被產量高、抗病性強的雜交種所取代。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生活質量,所以,在種植條件適合的地區,有較好的銷售渠道的情況下,京郊菜農可適度種植一些傳統蔬菜品種,這樣,既能滿足市民的消費需求,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

北京刺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是北京郊區多年種植的農家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曾以海淀區四季青鄉、東昇鄉以及朝陽、豐臺等三環路周邊地區種植最多,曾經成為清朝皇宮的貢品,頗受老北京市民的青睞。現在市場上買到的普通黃瓜品種瓜肉是白顏色的,而北京刺瓜是淡黃色的,瓜瓤小,肉質脆嫩,食味清香,而且風味非常濃,掰開後滿屋飄香;生食和熟食都能體會到其最佳的品質。北京刺瓜分為大刺瓜和小刺瓜兩種,小刺瓜瓜條要短一點兒,且瓜條偏細,刺瘤密。適宜在春秋季節日光溫室及大棚種植,每畝3500株左右,用種量120克,一般畝產3500公斤左右,在每年3月-6月和11月-來年2月供應市場。目前,通州區金福藝農科技園、海淀區農科所基地有種植。

核桃紋大白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是北京地區的名優大白菜品種。二十世紀30年代-70年代以海淀區栽培較多。因葉面佈滿皺紋,似核桃皮的皺紋一樣,故名核桃紋。其突出優點是葉球柔嫩,味甜,纖維少,開鍋就爛,品質特別好。分為大核桃紋和小核桃紋兩個品種。大核桃紋品種植株高45-50釐米,開展度60-65釐米。外葉20餘片,呈倒卵圓形,深綠色,中肋淺綠色。葉球約40釐米,呈直筒形,微圓,上部稍粗;小核桃紋品種外形相似,但株型偏小,淨菜單株重約1公斤左右,葉球更嫩一些,葉多、幫少,品質更佳。核桃紋大白菜適合在秋季露地種植,用種量100克-150克,一般畝產4000公斤左右,能在土窖貯存到來年3月份。由於口感、品質好,害蟲為害的情況多於品質差的雜交品種,因而常因病蟲害而減產。但突出的口感和風味仍使許多老北京市民懷念。在每年11底至來年3月供應市場。目前,豐臺區南宮恆欣源,昌平區鄉居樓農業莊園、金六環農業園、小湯山特菜大觀園、通州區金福藝農科技園、西集鎮沃土園區、海淀區農科所基地、朝陽區農耕園等16個單位有種植。

花葉心裡美蘿蔔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花葉心裡美蘿蔔素以皮薄肉細、甘美爽脆、水分多、不糠不辣、耐貯藏而聞名遠近,有“賽鴨梨”之譽,其口感又酥又脆,“掉在地上能摔成八瓣”,富含礦物質,所含糖化酶比普通蘿蔔高很多,是我國著名鮮食蘿蔔之一。二十世紀50年代-70年代以大興西紅門、海淀羅道莊、豐臺陳留村所產的品質最佳,每當該地的心裡美蘿蔔上市,市民總是爭先購買。曾是清朝的貢品蘿蔔。其肉質根短圓形,平均縱徑12釐米,橫徑10釐米。表皮光滑,出土部分根皮呈綠色,入土部分呈黃白色,尾部細長、粉紅色。血紅瓤,肉質緻密,肉色鮮豔。適於秋季露地栽培,畝用種量250克-400克,株行距23釐米×56釐米。一般畝產量在2500公斤-3000公斤。目前,大興區的老宋瓜園、豐臺區南宮恆欣源、昌平區鄉居樓農業莊園、海淀區農科所基地、通州區金福藝農科技園、西集鎮沃土園區、朝陽區黑莊戶農耕園、蟹島度假村、平谷諾亞有機農莊等16個園區有種植。

六葉茄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地區名優農家品種。原產於三環路周邊地區,植株高70釐米左右,開展度90釐米,生長勢中等,葉綠色,主莖長到第6片真葉著生門茄,果實扁圓球形,平均單果重400克-500克。果皮黑色,有光澤。果肉淺綠白色,肉質緻密、細嫩,品質好。最適合做老北京的名菜“燒茄子”和“煮鹹茄”,能吃出脆嫩、風味濃的特色。該品種屬於早熟品種,對低溫適應性較強。適於春夏季露地及春秋冬季保護地早熟栽培,畝產3500公斤左右。目前,昌平區鄉居樓農業莊園、豐臺區南宮恆欣源和海淀區農科所基地有種植。

“鞭杆紅”胡蘿蔔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地區名優農家品種,二十世紀40年代-60年代最受市民歡迎的特色蔬菜品種之一。植株高約50釐米,葉簇較直立。有12-14片葉,葉色深綠,葉柄基部紫紅色,肉質根長25釐米-30釐米,呈長圓錐形,單根重125克-150克,表皮紫紅色,根肉韌皮部橙紅色,木質部橙紅色。風味濃,味甜,肉質脆硬,品質好,生熟食均可,最適宜炒食、燉食、蒸食以及醃製,且能保持濃濃的風味。適宜秋季露地栽培,用種量250克,11月初採收,一般畝產3500公斤左右,耐貯藏,在窖中能貯存到來年3月份。目前,海淀區農科所基地、太舟塢村、順義區農科所基地有種植。

五色韭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原是大興區瀛海村的特產,最多發展到數百畝。因其從根到梢呈現白、黃、綠、紅、紫5種顏色而得名。五種顏色的組合令其光彩奪目,猶如野雞脖的羽毛,故古時小販叫賣時稱其為“野雞脖子”。它的乳名為“丁韭”,因早期栽培者是清末同心莊丁姓農民。五色韭菜具有清香脆嫩、營養豐富、纖維少、香味濃、口味佳的特點,是京城冬令蔬菜中的極品。二十世紀30年代曾遠銷東北,並出口日本、前蘇聯等國家。到二十世紀80年代仍有少量種植。適合在秋冬季小拱棚種植。在春節左右上市,畝產600公斤左右。目前,大興禮賢鎮田園鑫盛園區有種植。

北京秋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地區名優品種。二十世紀40年代-70年代深受市民歡迎。在海淀、朝陽、豐臺等二環至三環路之間的近郊菜田種植。瓜條長棒形,長30釐米,直徑2釐米-3釐米,表皮光滑,外皮淺綠色,刺瘤少,口感好,有濃郁的黃瓜香味兒,品質佳,單瓜重200克-250克。植株生長勢強,中晚熟,耐熱性較好,抗病性較強,採收期長。適於夏秋季節露地種植,用種量150克,在每年8月-10月供應市場,一般畝產3000公斤左右。目前,昌平區鄉居樓農業莊園、豐臺南宮恆欣源等有種植。

“蘋果青”番茄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北京地方名優農家品種,原來在海淀、朝陽、豐臺等二環至三環路之間的近郊菜田種植。成熟時高圓形的果實從頂部開始變粉紅色,近果蒂部分呈現似蘋果一樣的綠色,故名“蘋果青”。其果肉是沙沙的,吃到嘴裡有濃濃的番茄味。植株為無限生長類型,從定植到初次採收70天-75天,植株生長健壯,結果性較強,單果重180克-200克,一般畝產4000公斤左右,適宜在溫室和大棚種植,用種量15克,每年4月-7月和11月-來年1月供應市場。目前,通州區金福藝農科技園、昌平鄉居樓農業莊園等有種植。

(轉自:千龍網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曹華 李新旭 齊豔)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传统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