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位咱們今兒聊聊老“牆根兒”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老“牆根兒”逸事

但凡是老北京平民百姓中的60歲以上的老人,提起那老北京平房的牆根兒,不少人都流露出懷念心情和激情。其中不少耄耋之人親切地稱呼那“牆根兒”為“老牆根兒”。這一個“老”字,使人更無限感慨。因為那些老“牆根兒”給這些人帶來了太多的充滿歡樂和令人回憶的往事。

“牆根兒”,泛指牆與地面接觸線以上部分,也可以說是一面牆距地面最近的那部分。但是我印象中,老北京人對“牆根兒”的定義,不太較真兒,有些人甚至把整堵牆都稱作牆根兒,所以在文章中也就沒必要在“牆”和“牆根兒”的用詞兒上較真兒啦,也沒必要處處把“老”字兒掛在嘴邊兒。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我從小兒對牆根兒就情有獨鍾,那時候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居住在平房大院裡,當然,那“院”的建築結構和房屋檔次大不相同。無論衚衕裡還是街頭,既沒有現在的那些“街頭花園”,也幾乎沒有人們歇腳兒、孩子們遊戲的專門場地,所以那大小院子和衚衕,就成了成人歇腳兒、孩子們遊戲的地方。如果累了想坐下,不少人就是背靠牆根兒,席地而坐。如果坐在小板凳兒或“馬紮兒”上,再背靠牆根兒,更覺得那麼舒服!衚衕裡的東、西、南、北牆的牆根兒,院子裡的牆根兒,因四季不同、早中晚日照情況不同,可以說各個朝向的牆根兒,都是人們休閒的地方。大宅門或居住在獨門獨戶四合院的住戶,大概與牆根兒沒有那麼深的感情或緣分,特別是有走廊的大院住戶。我認為四合院裡葡萄架下的石墩兒或走廊,自然比牆根兒要吸引人。

我三歲那年,全家人已經搬進大雜院居住,那是個典型的四合院,房東把北房租給我們住。從三歲開始我母親教我識字,四歲時已經能看懂小人書和《連環畫報》雜誌及保留的父親童年時的兒童讀物。我們這所大雜院,街門兩側有門墩兒;進門兒有影壁。四歲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搬個小板凳兒,背靠影壁的牆根兒看書;上下午背靠門洞東西兩面牆的牆根兒下看書,看得那麼入迷,受到全院鄰居長輩的誇讚。夏季一天中午,我走出院門兒,坐在對面院兒北山牆的牆根兒下看書,炎熱的夏季,背陽兒的牆根兒卻很涼爽,而且從牆根兒裡似乎透出一股涼氣兒,坐在那裡非常涼快。那時候衚衕里根本沒有汽車經過,自行車也非常少,有數的衚衕里居民路過時,看到一個孩子坐在牆根兒下看書,最多隻是看一眼,不會打擾,熟悉的長輩們,有些會問一句:“孩子,看什麼書呀?”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要說每逢夏季,供我看書學習的地方真不少,牆根兒、石榴樹下(我家有6棵枝繁葉茂的石榴樹)、臺階兒、屋內的炕上(背靠窗臺兒),這些地方供我讀書,也養成了我從小兒愛讀書的習慣。所以我喜歡那些牆根兒!

牆根兒,也是昔日供衚衕裡的孩子們玩耍的理想場地,夏天在靠近牆根兒的陰涼地面兒,男孩子們玩彈球兒、拍洋畫兒、彈“三角兒”等遊戲;女孩子則玩跳皮筋兒、拽包兒、“跳間”、欻拐等。有時候,在牆根兒前較寬闊的地面兒,十幾個男女兒童會圍坐一圈兒玩“丟手絹兒”等遊戲,這時候,寂靜的衚衕裡會響起孩子們歡快的歌聲!那牆根兒也是大人,特別是退休或閒居在家的老人們娛樂的地方,他們坐在牆根兒下聊天兒、下棋、打撲克等,怡然自樂。那時候也有背靠牆根兒坐著抽菸的老人,大部分是抽菸袋鍋兒,但是那煙味兒沒有強烈的刺激性,味道還比較柔和。可現在的菸捲兒和少數人仍在抽的菸袋鍋兒裡冒出的煙,不知為什麼氣味兒有那麼強烈的刺激性和濃厚的煙味兒?我這個人從來沒吸過煙,所以對煙味兒的刺激特別敏感。似乎再也聞不到昔日老牆根兒下那柔和清淡的煙味兒。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其實在嚴冬或早春時節,衚衕裡的牆根兒有時候也坐著人,大部分是老人曬太陽。那是偶爾趕上太陽高照、陽光充足的日子,老人們出來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如今人們搬進樓房居住後,夏季自不必提,就是在冬季某日陽光充足時,在向陽的樓房牆根兒下也坐著曬太陽的老人。有些老人說他們之所以稀罕那向陽的牆根兒,因為坐在那裡不僅曬太陽,而且“接地氣兒”,這對居住在高層的老人的健康來說,更顯重要。

昔日平房大院的牆根兒,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的,這既是那些專職“掃街人”的功勞,也是牆根兒所在院兒住戶的環保意識和愛清潔的習性。如果發現牆根兒地面兒有垃圾,一般本院兒的住戶總是有人及時清理,起碼我所住衚衕是這樣兒。上世紀80年代初,我上大學,暑假期間幫助我母親做些家務,中午有時候就抱著熟睡的孩子,坐在院子裡背陽兒的牆根兒看書。那時候居住條件差,學習條件就更差!記得當時人們傳論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幾平方米的住屋內創造輝煌成就,有人把這“幾平方米出奇跡”看作是自豪的資本;其實我認為,讓一個有世界影響的人才長期居住在條件惡劣的幾平方米小屋內,應該是有關部門的恥辱!想到陳景潤成才的居住條件,我們背靠牆根兒時,竟有一種滿足感!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老北京城裡不少衚衕住房的外牆牆根兒層次非常明顯,那靠近地面的真正意義的牆根兒,是用磚砌成的,約高1米左右,一些磚縫兒因年代久遠,風蝕出不少縫隙,這是男孩子的“寶庫”,那“寶”就是生存在磚縫兒裡的蟋蟀(蛐蛐兒)。主要在夏末秋初時節,每逢晚上,一些磚縫兒裡的蟋蟀就叫個不停。於是不少男孩子不乘涼,而是拿著手電去照那磚縫兒逮蟋蟀。那蟋蟀似乎都缺心眼兒,只要見到手電光,它們就把頭沿著磚縫兒向外移動,這恰恰就暴露在孩子們面前。聰明的男孩子,把一個逮蟋蟀的“罩子”口挨近縫隙兒,然後用一根兒笤帚毛兒伸進磚縫兒輕輕一撥,那蟋蟀就會被撥進“罩子”裡,或自投羅網地跑進罩子裡,用手掌趕快捂住“罩子”口兒,那蟋蟀就成了“俘虜”啦!更有的孩子把罩子口兒對準磚縫兒,看到蟋蟀露頭兒後,猛地吹口氣兒,那傻蟋蟀竟直接躥進罩子裡成了“俘虜”。有的孩子一個晚上就能從磚縫兒中逮住六七隻蟋蟀。有時候,那些聚集在有蟋蟀的磚縫兒牆根兒的孩子,一個個動作就像“竊賊”,“偷竊”的對象是蟋蟀!

靠近電線杆子的牆根兒,除了躲藏在磚縫兒裡的蟋蟀外,在牆根兒表面也爬著一些土鱉蟲、螞蚱等昆蟲,藉著電燈光線,這些昆蟲暴露比較顯眼,但是遠離電線杆子的那些黑乎乎的牆根兒,手電光只集中在磚縫兒處,有些把手放在牆上的孩子,難免會摸著土鱉蟲等,膽小的孩子會嚇得大叫,這種小膽兒的孩子,往往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如今,面對那些殘留衚衕住房的牆根兒,我會想起更多發生在昔日我們衚衕牆根兒的那些往事。小時候正值上世紀50年代,衚衕裡偶爾經過一些趕大車的農民,他們是賣菜或進城運貨,穿過衚衕時,尤其是夏季,那趕大車的農民會坐在背陽兒的牆根兒下抽一袋兒煙;給牲口喂點兒草料。趕上中午,這些歇腳兒的農民,就會背靠牆根兒吃著自己帶的乾糧,一般是玉米麵兒做的貼餅子或窩頭,但都是涼的。那時候人和人的關係真是互相關愛,這些農民寧可自己啃涼窩頭,也不好意思走進哪家院子裡要口水喝,但是他們不用發愁沒水喝,衚衕裡不管是哪家住戶,只要看見有趕大車的農民吃乾糧,都會主動送來一碗熱水,經常是有幾個人同時給這些農民送水喝,感動得這些農民非讓這些人拿些新鮮蔬菜回家,但是沒有一個人白拿農民兄弟的蔬菜,這就是昔日熱心腸兒的老北京平民百姓!

我們衚衕裡的不少孩子,都知道給這些農民水喝,包括我。夏末秋初的一天中午,一個經常進出我們衚衕的大個子趕車的農民,趕著一輛裝滿菜的大車經過我們衚衕,大車上還坐著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就三四歲。他正坐在牆根兒吃乾糧時(他的兩個孩子在車上吃),被大車旁邊院子裡一位姓項的老爺爺看見,這位老爺爺讓這個農民和孩子進他住的院兒吃,這農民說什麼也不進去。項爺爺就進院兒回家取了三碗放了白糖的綠豆湯,給這個農民和孩子們喝,並說“喝完我再給你們盛”,感動得那個農民一個勁兒道謝。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都有賣時令食品,主要是老北京小吃的走街串巷的小販在衚衕裡吆喝叫賣。當有衚衕里居民出來買時,往往那些小販就靠著牆根兒把手推車停下來賣,這種情況幾乎每天都有,不過冬季很少有,因為沒有人在衚衕裡吃東西,按老北京人話說,就是“別喝風”,所以冬季叫賣者也不是很多。我至今懷念衚衕裡停在牆根兒的那賣扒糕、涼粉兒、炸丸子湯、餛飩、切糕、驢打滾等小吃的手推車或挑子,每當這些小販叫賣時,給衚衕帶來生氣,也給居民解饞。

牆根兒,也留給人們傷心和陰暗的回憶。如我小時候,鄰院兒有個經常靠著牆根兒唱歌兒的年輕女瘋子。她的戀人是個軍人,待二人慾結婚時,這個女子因家庭出身不好,男方單位沒有批准他們結婚並把這個男子調到外地,這個年輕的女人受到強烈刺激而瘋癲!她病發作時,一邊唱一邊喊:“我男人不要我啦!殺了我吧,我沒有丈夫啦!”當我們看到她被捆綁送進瘋人院時,那情景至今感到心裡難受!至於“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發生在牆根兒的事,我不想舉例了,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看了會受到刺激!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牆根兒,似乎也是極個別行人突然發病或告別這個世界的地方。在我上小學時,一次中午放學回家,途經我們衚衕12號院門前時,看見那裡站著七八個人,指著12號院門對面兒的牆根兒在說什麼。我走過去一看,看見那牆根兒接觸地面的磚上,還有斑斑血跡,聽人們說,那天上午一個撿破爛兒的老太太走到這牆根兒前時,突然大口吐血,倒臥在這牆根兒下,人們立刻叫來警察,警察趕到時發現那老太太已經死亡。這個窮人的命運,曾經使衚衕裡善良的人們難過很多日子。

如今,走進一些衚衕,包括那些曾經熟悉的衚衕裡,基本看不見有人坐在牆根兒歇息或下棋等,一是那衚衕兩側已經沒有供人歇息的安靜空地兒,二是衚衕裡的汽車川流不息,要是真坐在牆根兒下還真危險!三是諸位只要走進任何衚衕一看,也就知道牆根兒下為什麼沒人啦,髒呀!況且,衚衕裡不少臨街的住房都改成賣東西的小鋪兒,誰會坐在那鋪子門口呀!看來隨著衚衕的消逝,那些殘留衚衕裡的牆根兒似乎也基本完成自己的“使命”啦!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老几位咱们今儿聊聊老“墙根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