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又一部印度高分電影來了!

關於這部電影,豆瓣上有一個評價是這樣的:

“已經不想再問為什麼我國拍不出來這樣的片子了”--@Foley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為什麼?

很簡單,因為這部電影跟《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印度電影一樣:

反映社會現實,批判社會不公!

印度電影“敢”拍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批判父權、解放女性、揭露腐敗,反思宗教,就沒有印度電影不敢拍的題材。

這次,它炮口對準的是:教育問題。

整部影片,以“為子女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為切口,用極為喜劇化+戲劇化又不失真實的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社會現狀,包括:中產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等。

而且從電影名字就可以看出富含深意:

《起跑線》

4月4日上映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中國有一句教育口號:“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跟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教育起點決定命運。

只要你比別人起步早、起點高,那你未來的事業、階層、地位就可以領先別人。

但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富裕階層佔據先天優勢,高枕無憂;窮人階層疲於生計,追趕無力;只有中產階級,處在一個拼命上升又不想下墜的焦慮狀態中。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而《起跑線》的故事講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女兒上幼兒園奔波折騰的故事。

拉吉是一個裁縫店老闆,雖然不是名門貴族,但做生意賺到了錢,娶了一個漂亮老婆,生了一個可愛女兒,怎麼也稱得上幸福美滿的一家人。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但等到女兒上學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來了:去那個學校?

私立好還是公立好?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這個簡單的選擇是中產階級最大的焦慮所在,它背後隱藏著一個家庭對現狀的不甘心以及對未來的所有期望。

影片最能體現中產階級焦慮的就是母親對女兒的過度關心,生怕女兒摔壞、弄髒、吃不飽,對每一個生活細節都要在意。

更甚的是,母親對女兒的未來充滿極端的想象,如每次談到女兒沒去到好學校

就會淪落到吸毒的地步。

與其說是對女兒的關心,不如說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焦慮。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在印度,公立學校與私立名校的區別很大,從學校硬件設施到師資力量,兩者都有著天壤之別,而另一個決定性的差異是:英語。

在這裡,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會不會說英語就成為劃分精英與平民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即便是拉吉這種有錢人,不懂英語也只能被別人看作沒地位的暴發戶。

所以,要想讓女兒成為精英階級一部分的最好辦法,就得讀最好的學校。

而且,必須從幼兒園就開始,因為這是人生的起跑線。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這種情況,與中國又何其相似呢!

同樣焦慮的父母,讓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同樣為了孩子上個好的學校,不惜爭破頭搶學區房的資格。

無非就是想比別人起步早一些,起點高一些,讓孩子能夠在未來佔據一點優勢。

天下父母,都是同一幅操勞的模樣。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在《起跑線》中,為女兒擇名校是影片的表面,其核心是通過拉吉夫婦搬到學區房以及搬到平民區的兩次經歷批判印度社會教育不公以及階級固化等問題。

這樣的嚴肅議題,如果換作韓國來拍,一定往死裡虐,換作中國,要麼過不了,要麼拍成浮皮潦草家長裡短的倫理片。

唯獨印度人拍,能如此接地氣的讓你笑過之後又哭過既而陷入長久的反思。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拉吉打破頭都想進私立名校,初衷是為了女兒好

,但私立名校的教育本質上是對家長金錢與地位的篩選,與孩子天賦無關。

如只招收學區房的學生,看的是父母的金錢實力;

如不招收開鋪的店老闆,看的是父母的階層;

通過這樣的門檻,教育資源變得更加集中在上層階級的手裡。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雖然政府出政策規定名校必須留25%的名額給窮人孩子入讀,但這些名額卻被黃牛倒賣,被中產階級侵佔,真正到窮人手中的少之又少。

就算窮人孩子入學了,依然會有各種高額的課外收費逼退這幫窮學生。

公平,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這裡面讓人深思的是,為什麼大家都要搶著將子女送進名校而不願去公立學校?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難道孩子的未來真的就會被一所學校所決定嗎?

在影片最後的演出中,公立學校孩子的震撼演出證明了簡陋的環境一樣能教出好學生,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天賦。

那麼,真正追求高大上名校的到底是焦慮的父母還是功利的名校?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在這場起跑線爭奪戰中,雙方都好像忽視了真正的主角--小孩子。

他們的愛好興趣是什麼?他們真的一定要在名校才能成長嗎?

或許拉吉最後的選擇能給我們答案:

讓女兒進入公立學校,回到教育的初心。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真的,近幾年印度電影的崛起,讓我們一次次無地自容:什麼時候已經到了印度電影,向我們輸出價值觀的時候了。

這部電影幾乎可以滿分推薦,值得每一箇中國家長帶孩子去看!

尤其是影片結尾部分,貧困學校學生們的表演、父親的演講與抉擇,甚至比《死亡詩社》最後安德森爬上課桌那一幕,更戳人更讓我動容。

當下80後所有焦慮,都被這部印度神片捅破了

《起跑線》無論是對印度還是中國,都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

可能會讓你很扎心,但一定會讓你有收穫。

4月4日,記得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