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不同階段練習太極拳最常見的11種錯誤!建議拳友都看看

李德印:不同階段練習太極拳最常見的11種錯誤!建議拳友都看看

許多人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太極拳運動有自身的規矩,糾正錯誤就是把不符合太極拳規矩的東西去掉,把你的動作和精神狀態納入到練拳的境界中來。

初級階段的常見錯誤(針對初學者而言)

錯誤一:長拳慢練

這種錯誤常出現在身體好的年輕同志身上,就是把太極拳當做長拳來打。

有人認為不管是什麼運動,只要慢,就是太極拳。這就忽視了太極拳的動作特點,只是表面化看待問題。

這種長拳慢練帶來的後果就是,動作比較僵直、生硬,雖然很慢但是味道不對。

我碰到過一個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練了幾年太極拳,他給我練了一趟拳,問我打的怎麼樣,我說你要是參加我們大學生比賽,肯定拿不到成績。他問為什麼,我說你太像你的老師了。

他的老師是很有名的一位太極拳老師,但是已經80多歲了。我跟這位日本學生說,你現在年輕,你應該學你老師20、30歲時的狀態,不應該學他現在80多歲的動作外形。

錯誤二:病態練拳

這種錯誤常出現在老年人、體質弱的人身上。

有人誤以為太極拳練得越慢越好、越柔越好,做起來常常很柔、很軟、很萎縮、很萎靡,甚至是閉著眼睛練,進入一種虛無縹緲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處理好“松”和“懈”的關係。

錯誤三:身形不正

太極拳練習講究中正安舒,這是基本功的要求。有的人常常是一坐身體就傾斜,不能坐得很中正,打起拳來也俯仰歪斜,習慣不好。

練拳中正,既能讓你端正體形,又能讓氣血通暢,否則就淤氣、憋氣,容易產生疾病,外形也不美觀。

錯誤四:手法不清

太極拳是武術,它的主體出發點還是具有一些攻防意識和攻防技巧的。

比如說“攬雀尾”,手法是向前推按的,如果你做成了一個圓形,向上挑,力道就不對了,意識也不對,整個動作實際上就走形了。“挑”和“按”容易混淆,但還是有區別的,按應該是向前引。

再如推掌不是插掌,你必須把力在掌根,五指上立,而不能五指向前。

手法不清,就叫體操化的、舞蹈化的太極拳,失去了武術的基本特性。

錯誤五:腿法不明

腿在練拳中很重要,練習太極拳要求下肢比較穩定,要輕靈穩健。

一些人在練習時常常是收腳不能輕輕地把腳提起來,而是蹬、拖、拉,落腳的時候砸,一下子就僵化了。

問題出在哪裡?就是腿部的力量不足,在陰陽動作變化時打晃、哆嗦,這是基本功的問題。練拳要講究規格,規格是建立在基本功基礎上的。

中級階段的常見錯誤(針對初學者和練習一段時間的拳友而言)

錯誤六:勁力不合

不合就是不協調、不連貫、不完整。這種問題是原來固有的習慣造成的。

勁力不合第一個表現就是全身協調不夠,比如說腳快手慢,或者手快腳慢,跟不上趟,上下勁力是分開的。再一個表現就是“手身分家”,有手沒有腰,或者有腰沒有手,不能融為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基在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正像其他運動一樣,推鉛球也要力發於腳,主宰於腰,最後要形於手。

有的人也可能走到另一個極端,要強調主宰於腰,他乾脆就只動腰,腰扭來扭去,手好像不重要。手很隨意,身體在那兒扭動,成了一個放鬆甩手的運動,沒有手法。

這好像你的房子,地基是基礎,但你不能光給一個地基,房梁都不要了,沒有實用價值。腰手一分家,就不能夠表現出腰、腿、手的作用,“合”則“共榮”,“分”則“俱敗”。

錯誤七:前後割裂

太極拳要求連貫性。要連綿不斷,式斷勁不斷。一個動作做完了,你就來個大喘氣,下

面又突然接一個轉動,這樣就斷勁了,前後就割裂了。

怎樣把前後的動作連貫起來呢?太極拳要求“先在心,後在身”,起動於腰,然後形於手,前後要有基本的連貫。

這裡頭也有兩種錯誤必須注意,一是為了連接,而忘了動作的起點和終點。就像說話連珠炮一樣,沒有逗號、句號。有多少個動作都不知道,話語滔滔不絕,雲裡霧裡。總之,前後的連貫性要求不斷勁,既要清楚,又要不斷勁。

二是低頭彎腰的問題。本來很好的動作,為什麼蹬腳的時候不去看你的手,或者是推掌的時候,左右亂看?手眼身法步必須合在一起,這些都是協調性,上下相隨,動靜相合。

專業階段的常見錯誤(針對掌握外形後追求內在的拳友而言)

上面講的是一些基本的東西,外形的比較多。我覺得跳過這個階段,在外形上已經掌握得很好了,還是不夠,不能達到很感人的、很神韻的內在美。

這時候我們就要考慮內在的動作、意念、呼吸等,神與意和,意與氣合。

錯誤八:沒有節奏

虛實不清,節奏不明,是這個階段學習太極拳容易犯的一個很突出的錯誤。很多人對節奏的理解太狹隘了,認為強烈的才叫節奏。太極拳不能因為動作柔和連貫,就成了不變的節奏。

有人害怕提太極拳的節奏問題,太極拳雖然不是進行曲的節奏,但是它有自己的節奏特點。你說催眠曲沒有節奏嗎?它也有語調和重音輕音的變化。你說行雲流水沒有節奏嗎?當然也是一種節奏。

如果一套拳從頭到尾像小和尚唸經,始終一個調,沒有感情,那這拳就沒有生氣,所以要懂得虛實結合,陰陽變化。

所以說,我們不能理解為太極拳就是一個速度練到底。不僅是陳氏,其他太極拳也一樣,都有速度的變化:陳氏太極拳是比較強烈的,有明顯的蓄勁、發勁動作,這種速度變化帶有跳躍性。

而在楊氏、吳氏等太極拳中,這種跳躍速度變化不是很明顯,但是勁力、意念的變化和結構的變化還是有,不是那種死水一潭沒有變化。你要去表現這些變化,沒有一定的速度去調節,是表現不出來的。因此,追求絕對勻速,是很難進入拳的神韻的。

太極拳的節奏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虛實。太極“處處有虛實,一處有一處虛實,全身總此一虛實”。比如後面動作接前面動作,開始要輕,起來以後要流暢、輕靈,最後定式完整、沉穩,這種動作結構既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節奏,對動作要有主觀處理。就像寫字一樣,有起筆、按筆、轉筆、圓筆,報紙上的鉛字永遠成不了書法,因為它太呆板規範,沒有節奏,只有有了神韻變化,才能構成書法,成為藝術。太極拳也是這樣的道理。

二是勁力。勁力上的輕重也是一種節奏變化,有的時候輕一點,有的時候要沉一點,有的時候力要強一點,有的時候力要弱一點,有的時候要更掤一點,有的時候要含蓄點。

三是思維意念。比如說,一個輕輕的撩掌,你把拳發到哪兒,神態意念都是一種莊重的感覺,再把拳收回來以後,神態上給人一種輕重有序、豐富的感染,這種感染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

從某些方面來說,節奏正是構成太極拳的風格和重要特徵,沒有這個節奏,太極拳的風格也就無從談起。

錯誤九:形意不合

像唱歌,開始的時候注重音調,但最終這首歌曲是要以情傳聲,有了情感你才能上升到更高層次。如果形和意不結合,你永遠是形態上鍛鍊,沒有內在的感情。所以要用感情來練拳。

錯誤十:呼吸不暢

太極拳裡談“氣”很多,有時談的是呼吸的“氣”,有時談的是“氣勢”的“氣”。呼吸要和動作配合,這樣呼吸才能靈活。呼吸不是太極拳惟一的、獨講的,任何運動,既講力度、講動作,也講呼吸。

當然也有人把呼吸當做第一位的,放在形之前,要先掌握好了呼吸再練習套路。不管怎樣,太極拳的理論強調“氣以直養”要能準確運用,巧妙地把氣息與動作配合好,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

錯誤十一:沒有氣勢

這是很多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達不到的一個要領,沒有氣勢或氣勢不足。

什麼是太極拳的神韻?有氣勢才有神韻。

太極拳有句話叫“不在形式,在氣勢”。練拳到後來,形上的東西越來越少,內在的東西要充足。你畫一幅畫,練一趟拳,要想有感人的力量,就要有傳神的因素。從外形上來看,要有自然的流暢。你要講究亮相,要講究節奏。同樣一個動作,太極拳講究需要懸頭、正頂,要把神氣提起來,要有一種美,要有一種自然的充滿信心的美,讓人感到凜然不可侵犯。既有氣魄,又是柔和的,綿裡藏針,這就是所謂太極拳的狀態。作為高水平的拳手,一舉動就能夠透露出來。

我們看一些名家的演示,就能看出他的信心、從容和自然。但這種狀態不是造作的,要在自然柔和當中表現豐富的內涵,那種信心、神態、神采,是用一種神韻驅使你的身體去練拳,表達內心的一種驅使。

在這一點上,有時不容易表述清楚,但是人人都能夠摸得著,看得見,體會得到。有了氣勢神韻,常常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說這個人怎麼怎麼樣,都是指這個層面上的。有的人覺得很從容,很大度,很自信,這就是氣勢的感染力。

這些方面,我們需要認真推敲一下,這個方面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每個人有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氣質、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現方式,這就需要每個人去發揮創造,生硬的模仿不一定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兩個人同唱一首祝酒歌,都是很好的歌唱家,但是在氣勢感情的處理上都不一樣,這就是個性。

太極拳中形式是第二位,氣勢是第一位的。但一開始不強調形和法就教氣勢,一般人也做不到。所以說,層次的不同,要求就不一樣。但是我們切不能機械地抓了這個丟了那個,最主要的是認識一些本質的、根本性的東西。

李德印,1938年生,河北人。著名太極拳名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北京市武協副主席、北京市大學生武術協會主席。李德印生於武術世家,自幼隨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驥習武,精通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當劍等武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