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文中還特別提到:“研究者們還發現,讓孩子們在家吃飯,不僅能降低兒童肥胖的發生,更重要的是能給他們一個輕鬆、快樂、無拘無束的童年與成長空間。”

餐飲單位引發的食源性疾病

佔每年總數的55.4%

2013年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消費者僅在中等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

“外食比例提高,現代生活節奏改變了傳統飲食習慣;而在外就餐更加容易攝入較多的能量、脂肪、鹽等,長期保持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會成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誘因。”浙江省營養學會副秘書長、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楊敏說。

“在外就餐難以考察食材和烹飪方式的衛生,所導致的食源性疾病也不容忽視。”楊教授提醒,目前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食源性疾病仍然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發生食源性疾病數十億人,每年有180萬人死於腹瀉性疾病,其中大部分病例可歸因於被汙染的食物或飲用水。

食源性疾病的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據統計,發生在餐飲服務單位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包括飯店、食堂和鄉村酒席等,佔總數的55.4%。

肥胖可引起連鎖性健康隱患

對於普遍的外食族來說,特別容易做到的事,就是長胖了。

囤油容易減脂難,運動就像沒有槳的逆水行舟,真正通過運動享受到因多巴胺和內啡肽帶來快樂的人,還是少數。

怎麼防止肥胖?怎麼快速減肥?

中國科學院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說:很簡單,回家吃飯,不長胖!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聽起來很像“媽媽說的話”,但科學家們提出來的論點,當然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以脂肪肝為例——

我們吃進去的營養物質,經過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後,首先需要經過肝臟分解有毒物質,重新加工、儲藏,保證血液中營養物的均衡,方便其他器官各取所需。同時,肝臟也是負責飲食中糖類和脂類代謝的重要器官,而胰島素則是保證其功能正常發揮的信號分子。

每次吃完飯後,我們的血糖會迅速上升,在這個時候,胰島素就要幫助肝臟快速把血糖降下來,以保持一個穩定的血糖水平。這時候,肝臟需要通過兩個途徑來降血糖:糖原合成和糖酵解。

而在我們飽食之後,肝臟都是通過提高消耗和加速儲存這兩方面對糖類和脂質進行代謝,以維持機體原有的平衡狀態。

如果長期在外吃飯,飲食中多攝入的那部分糖分和脂肪,就會被肝臟合成甘油三酯,派到脂肪組織去儲存,並長期定居。若是再加上運動量不足,能量攝入大於消耗,肥胖的發生就不足為奇了。

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當脂肪組織的儲存額度用盡,肝臟合成的甘油三酯無處可去,便只能原地待命,脂肪肝也就慢慢形成了,脂肪肝限制了肝臟的代謝能力,具有脂毒性的遊離脂肪酸不能變成溫和的甘油三酯,它們隨著血液循環四處攻擊其他器官,包括血管本身,心腦血管問題也隨之而來。

總結一下——

同樣一道菜,為了改善口感,餐館會使用過量的油和糖,使食客攝入更多的油脂(主要是飽和脂肪酸)和糖類,也就是說,讓食客的總能量攝入超標,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增加脂肪囤積,甚至形成脂肪肝,發生脂肪肝後肝臟代謝能力進一步減弱,遊離脂肪酸進而影響血管和其他器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等各種慢性病。

營養科專家歷數“外食五宗罪”

“如果天天外食吃沙拉和輕食,你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外食族人群,但看著近年來川菜的日漸流行,和點菜時肉食族們的絕對主導地位,我想長期外食習慣讓多數人的口味都變重了,熱量攝入也是日日超標。”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1、酒精攝入過量

這可以說是中國式飯局的特點了。半杯紅酒佐牛排的不在討論範圍內,空腹飲酒、多酒混飲、白酒比拼,你中過招嗎?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酒精是世界衛生組織定性的一類致癌物,而國外也有科學論文指出,酒精至少與七種癌症相關: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和乳腺癌;飲酒量越大,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越大。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2、無肉不歡,脂肪攝入過量

中國人愛吃肉,尤其愛吃紅肉。根據中國肉類協會2015年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63公斤/年,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所建議的人均27.4公斤/年一倍以上。

但攝入過多肉類很容易導致脂肪攝入過量,進而發生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肉要適量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人均禽畜肉攝入量40-75g。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3、餐館調味潛規則:高鹽高糖養出重口味

注重養生的現代家庭,烹飪時不但對食用油精挑細選,鹽添加精確計量,味精更是基本趕出廚房了,但餐館做不到。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多數打著食譜秘方旗號的中餐館,其調味潛規則都不外乎高鹽高糖。但高鹽飲食不僅可以升高血壓,同時還會使血漿膽固醇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生成。高糖飲食更是超重者和糖尿病患者大敵。

建議:

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30克;推薦每天攝入糖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同時提醒,食用煙燻和醃製肉類不僅高鹽,還會增加腫瘤的發生風險,應當少吃或不吃。

4、飯後加份水果?先看看你已經攝入了多少熱量

酒足飯飽後加個果盤,是不是覺得健康又消食?其實這是在妥妥地增肥。餐後馬上吃水果,消化慢的混合性食物會阻塞消化快的水果,即所有食物在胃內攪在一起,易出現胃脹、反酸等不適症狀。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建議:

多數的外食狀況,一餐的熱量大多已經足夠,實在沒有必要加份水果了,如果是分餐制(一人一份套餐),熱量比較明確,如果只有一份肉食和沙拉的話,可以加一份水果,但最好能在餐前吃,因為水果消化更快,更佳的做法是飯前半小時或下午加餐時吃水果,減輕晚上正餐時的飢餓感。

5、煎炸油炒,營養低熱量高

外食者往往重口,但煎炸油炒的複雜烹飪方式會導致食物營養含量降低,熱量卻往往較高。中餐烹飪方式較多,但高溫的煎炸炒不但會導致營養流失,甚至可產生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建議:

燉煮蒸、煎炸炒,從營養學角度我們無疑會推薦前者,其實人的飲食習慣和偏好是會改變的,你可能現在比較重口,但慢慢增加一天中的燉煮蒸菜品,是會調整過來的。你的口味會改變,身體也會隨之改變。

外食族們從分餐制開始改變

每餐營養搭配 可參考“營養八卦圖”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回家吃飯,不長胖!中科院這份倡議火了,看完再也不想下館子……

食物承載我們必需的營養,而飲食習慣則反映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回家吃飯,陪父母慢慢變老,陪孩子慢慢成長,與愛人相濡以沫,這大概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