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陳新詩

唐朝根本不需要修建長城,因為他的傳統、制度和理念都不需要長城這樣的防禦體系。唐朝對於周邊地緣格局的認識,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那些修建長城的朝代,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這麼做的。因為這其中既有秦漢明這樣的本土政權,還有鮮卑和金國這樣外族入主中原的政權。所以,單純用統治者起源並不能完全解釋這個現象。


何況這些長城的南北分佈地段往往可以相差百里。明長城可以沿著北京到大同的傳統農牧經濟分界線來構築。金長城和鮮卑的長城就可能向北深入荒漠之中,並不考慮圈地的生產模式。但我們無疑都能從長城建造者的行為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將南方的農業為主地區和北方的牧業為主地區對立的。不管出生如何,都需要好好防備北方或西北方的入侵者。差異僅僅在於統治者有沒有認定諸如六鎮這樣地方,是自己的核心利益。

唐朝統治者的思維和這些普通王朝都不相同。一方面是其本身就有很長的鮮卑化歷史,對於政治和地緣格局的理解是非中原式的。另一方面,他們在同突厥勢力的較量中,多次獲得了優勢。因此對更北方的警惕就不如鮮卑的慕容氏政權厲害了。


其次,唐朝時的亞洲地緣本身也和其他時段有所不同。向西發展的突厥人,有意無意中當中都將很多粟特商人和技術人員帶到了東方。他們為唐朝的繁榮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力量。這就讓唐朝統治者又產生了第二個不同之處,認為聯通中亞和草原獲得實際利益與內地農業為主收入是同樣重要的。

就是這種不同,讓唐朝在中前都成為了一個靠內地人生產物資--突厥人作戰--中亞人提供貿易與技術輸入的奇怪組合。至於原本的關隴軍事集團,則和自己的附庸階層一起成為了純粹的貴族食利階層。


大量的突厥人口和西域來客,進入內地定居,早已越過了傳統王朝建立的長城邊界以南。皇帝自己也將諸如北庭和西域之類的都護府轄區,看做是重要的地盤。怎麼可能用一堵會限制流動的防禦工事去阻隔呢?

因此,唐朝最終以擴大地方大員權力的藩鎮制度來設計自己的版圖。用來保護郡縣制的長城就看上去更加無用了。一直到安史之亂後,除了少數幾個刺頭外,大部分藩鎮也沒有要推翻長安朝廷的意思。相反,在拱衛中央與內地的作用上有很多貢獻。那麼唐朝更沒有動力去維護長城。


最後,當晚唐的朝廷失去了很多地方控制力時,邊境內外的藩鎮還是很好的控制著各自的領地。所以,長城也沒有必要建立起來了。從後來的五代十國曆史看,長城的確不是必要的設施。那麼之前的盛唐和中唐也就沒有去花錢造牆的可能了。


米南德王問道

文|小河對岸

我國自西周時期起,就開始修築長城以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至春秋戰國時期,不但與遊牧民族接壤的秦、趙、燕等國修築長城。就連深處中原腹地的齊、楚、韓、魏、中山等國,也都修築長城以互相防範。而自秦朝統一以後,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我國古人的共識。

中原王朝熱衷於修築長城,乃是我國在歷史上屬農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騎兵,軍隊的動員速度極為緩慢。而戰爭最講究兵貴神速,我國北方的邊境線又長,綿延上萬裡,很難從根本上預防和抵禦遊牧民族騎兵的突然襲擊和對邊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築長城,不但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還可以遲緩遊牧民族騎兵行進的速度,為中原王朝軍隊的集結而贏得時間。

縱然遊牧民族騎兵能夠從某個關口破關而入,也使得他們只敢對附近州郡實施騷擾、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華夏腹地或在關內作長期駐留,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遊牧民族對華夏文明的破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萬里長城的防禦,就不會有足夠的穩定時期以孕育出成熟的華夏文明。

元末時期,著名的謀士朱升,就是充分認識到蒙古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的建議,而以靜制動。而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便把“高築牆”奉為大明的基本國策並貫行始終。故而,大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熱衷修築城牆的王朝,而現今看到的長城及眾多古城牆基本上都是明朝時修建的。而正因為大明有極為堅固的城牆作為依託,才得以在歐亞大陸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

那麼,既然長城對華夏民族如此之重要,為何唐朝卻沒有修築長城呢?對此在《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有這麼一段記載。

據《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而《新唐書·李勣傳》也記載道:..(李勣)治幷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帝(唐太宗)嘗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並,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

新舊唐書的記載,意思相同,皆是說: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比修築萬里長城更管用。而李勣鎮守幷州(今山西)十六年,令突厥不敢南下寇掠,其所起的作用勝過了長城。

這反應了李世民的軍事主動思想,而唐初軍事強盛,完全不需要修築長城以作防禦,只須能將鎮守邊關即可。但隨著唐中期以後的國力衰落,其實這就會變成一廂情願的想法,而這也是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疆土便迅速遭遇吐蕃、回紇的蠶食,以致疆域半淪的原因所在。而由於唐初沒有充分意識到修築長城的價值,再等到唐中期以後,國力衰落,地方又藩鎮割據就更無力修築長城了。

參考史籍:《新唐書》、《舊唐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我是寂寞的紅酒,我來回答。

第一,長城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唐朝之所以不修長城,是因為在前期就解決北部草原邊患,打的北方少數民族找不著北,實現了胡漢一家,草原變成了大唐的內陸,唐朝自然沒有必要修長城。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損,藩鎮割據一直無法解決,朝廷沒有多餘錢糧修長城。但藩鎮的割據卻無形中成了大唐抵禦遊牧民族的屏障,倒是省了唐朝修長城的麻煩。

第二,長城不僅抵禦了外敵,而且困住了自己。唐朝國力強盛,正處於上升期,經濟、文化、軍事都急劇向外擴張,修長城會限制唐朝的擴張和發展,所以唐朝沒有修長城。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唐太宗李世民深以修築長城為恥,一直不主張修長城,所以唐朝放棄了傳統的修長城防守策略,改為主動進攻,以攻代守,不服就打,用拳頭講道理。就像李世民所說:李靖就是我的長城!

第四,修長城不划算。修長城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按照大唐的思路,修長城的錢足夠裝備幾十萬大唐精兵,何必把錢花在不能動的長城上。大唐能為唐軍裝備明光鎧等土豪裝備和唐朝不修長城是有很大關係的。


寂寞的紅酒

唐代在修長城方面也不例外。之所以一些人認為唐代不修長城,兩個原因:第一,隋朝把長城修的差不多了,連接起來,唐代繼承了隋的遺產。第二,唐代享國期間確實修的規模比較少。隋朝經常大興土木,搞大工程。隋文帝楊堅為了對付漠北突厥、吐谷渾,實施戰略扼制,決定修建長城,他的兒子隋煬帝延續了這一國策,長城線逐步建構起來。

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徵發民力。從隋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總共動用208多萬勞力北上,在帝國邊疆修築長城,設置城壘,鞏固邊防。隋朝兩代皇帝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設置堡壘,把魏晉南北朝的零散長城連接起來,綿延一千多里,形成了一條防禦系統。

目前發現的唐修長城,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位於山西省榆社縣,屬於統一型長城。《新唐書·地理志》載:

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於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
第二個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三段老長城遺址,屬於“拒外型長城”。據考古學家講,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而且,文獻中也找不到系統的蹤跡與記載,可以:
初步斷定牡丹江留存的邊牆是古代的一條軍事防線,與傳統長城的性質一樣,屬長城型山城,應該是為了防禦周邊族群的騷擾。


(牡丹江長城邊牆遺址)

或許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守國不在長城,而在於人心。唐朝的民族來源複雜,與北部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在強盛時期,也確實用不著耗費財力去修築長城。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歷史傳訊社

守不如攻,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動出擊。唐朝我們知道那是中國古代軍隊戰力繼漢武帝以後又一大巔峰。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裡海地區。

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唐朝戰吐蕃更是湧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了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 至於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衝突裡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只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實在是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

可惜這樣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的內戰裡被毀掉了,安史之亂後雖有唐朝神策軍的輝煌,但終於難以挽狂瀾.

首先是在士兵構成上,盛唐時代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士兵素質極高。盛唐時期的唐主力部隊士兵主要由關中良家子和歸化胡人年輕貴族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接受過儒家教育,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而歸化胡人青年貴族們大多對強大的唐王朝有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們試圖通過拼死作戰來獲得唐對他們的肯定。由這樣的士兵組成的軍隊,怎麼可能沒有戰鬥精神?而良好的生活環境也使也使士兵們擁有良好的體能。

其次是唐軍的裝備極好,富足的國庫給唐軍提供了充足的軍費,在安史之亂前,價格昂貴而又極易損壞的橫刀是士兵的標配(橫刀即唐樣大刀,武士刀的鼻祖,很鋒利,但由於刀身窄,所以耐久度很低),製造工時為三年的強弓也是人手一把,就連步兵也會裝備馱馬以提高機動能力,而重騎兵們除了人馬皆著鐵甲外,更是裝備了耗時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馬槊(為了保護騎兵的手,馬槊必須要有彈性,所以馬槊和弓一樣都是複合的,並需要用桐油反覆浸泡烘烤,一杆合格的馬槊從取材到完工須耗時十四年半)。還有就是步兵巔峰的陌刀隊,一把陌刀能將敵軍連人帶馬斬斷,銳利至極。

盛唐時代安西都護府的唐軍從來沒有超過三萬人,但卻控制著西域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懾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並還有餘力數次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唐軍的強悍可見一斑。


傅邑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唐朝皇帝被稱為天可汗,是打出來的,另外一句話也說明唐朝無需修長城:君王有道三邊靜,何勞萬里築長城。官政清廉,輕徭薄賦,團結各族人民,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貞觀之治,由於李世民不是漢族血統,所以提出“華夷一體”的安邊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堅決屏棄歷代封建統治者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偏見,不是武斷的修一道長城將華夷隔絕開來,而是廣泛竭誠地團結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唐太宗採取了茶馬互市、聯姻和親、結盟納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


恐怖島

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的心腹大話。北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南下擄掠中原地區。早在西周末年趙國、燕國、秦國,三國都修築了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了萬里長城。漢代長城為了抵禦匈奴較之秦長城更有所發展。並築了外長城,它們的長度達到了兩萬裡,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修築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後來隋朝、明朝歷朝多有維修。

但是唐朝290年中沒有修築長城,是因為大唐建國後在與突厥的戰鬥中一直佔據壓倒性優勢。唐太宗派代國公李靖進軍東突厥,唐軍大破突厥十萬鐵騎,俘虜東突厥可汗頡利。東突厥滅亡。東突厥復國,史稱後突厥,唐朝與回紇聯合起來滅掉後突厥,回紇汗國建立後,繼續對大唐稱臣。所以唐朝沒有修長城的必要。


睜眼看西安

牛逼的朝代都不需要修長城,自己優秀的國力軍力和政治智慧就是最好的長城,比如大唐大清,只有內虛實力不濟的朝代,才需要這種被動防禦的措施,例如大明


冰鎮蘇打水

安北都護府包括蒙古高原,安東都護府包括朝鮮半島,修長城無用,李唐王朝消滅突厥以後北方沒有大的軍事威脅,契丹一度崛起,但也被王忠嗣打壓下去,另外就是包容的民族政策,唐軍中多有遊牧民族的士兵,修長城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