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陘古道守壺關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傳說中的太行山奇險,體驗下太行八徑之雄偉險峻。

第一陘:軹關陘——太行第一陘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軹關陘(濟源----侯馬),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軹,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東的軹城鎮,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軹關陘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脈最南端的“尾稍”,晉文公時期曾因軍事拓寬、加固,其大軍正是通過這條道路深入中原。

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軹關陘的最後一關為現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第二陘:太行陘——太行雄關逐中原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第二陘是太行陘,地勢雄峻,素稱天險,位於太行山南麓之丹水出口,是戰國時韓國連接上黨的唯一通道,太行陘一名丹陘,起於河南沁陽,經晉城、高平至壺關、長治(上黨)。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這是李白留下的著名詩句,描寫了古代人們穿越“太行陘”之難,李白走過的古陘,也許與今人常走的大路不同。歷史上的太行陘闊不過三步,長不及四十里,但它卻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略通道,為山西上黨地區南下太行所必經,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戰國時期,秦將白起截斷太行陘,斷絕了韓國上黨與國都的聯繫,使得上黨被迫降趙,從而引發了改寫中國歷史的長平之戰。

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第三陘:白陘——蹄印馱鈴似依舊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東起河南輝縣市博壁鎮的白鹿峰(一說白甸村),故名“白陘”,西側則輻射古之潞安(上黨)、長平(泫氏),即今長治、高平市,陵川當然包含在內,凡三百華里許,在漫長曆史中,白陘一直是貫通晉豫及江南諸省的一條咽喉要道。

此外,白陘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古馬古道,現在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走在白陘上,腳底感觸著馬蹄印,似乎馱鈴依舊迴盪在山谷與古道之間。

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如今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第四陘:滏口陘——滏水源地,泉湧如滏揚湯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陘中有滏水源地,泉湧如滏揚湯,故名,滏口陘位於河北邯鄲西,連通山西黎城東陽關,是上黨盆地東出太行的主要通道之一,今天的長邯鐵路、公路大致依此道而築。長平之戰中,四十萬趙軍由此道西進走上了不歸之路;東漢末年,曹操大敗袁尚於此;此外,秦滅趙、爾朱榮攻葛榮、北周滅北齊之戰,均由此東出太行。

遺址內大量發現農業生產工具、糧食加工工具與堆積的糧食,說明磁山人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遺址內也出土了大量狗、豬、羊、雞等家畜骨骼,尤其是在這裡發現的雞,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雞,也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家雞,後來,由於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這裡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勵精圖治的中華兒女。

第五陘:井陘——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井陘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由於古驛道年代久遠,已湮沒難覓,似為由鹿泉郄莊經上安、井陘故城、板橋、長生口、娘子舊關到山西平定柏井,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井陘古道東出土門,西度故關、娘子關,“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就是將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線相穿,成為中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

第六陘:飛狐陘——扼吭拊背,進逼幽燕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飛狐陘,也稱飛狐口,位於太行山東麓恆山的峽谷口,起於河北淶源,經上莊、岔道、北口至河北蔚縣,是歷史上燕趙通胡的要道,也是北上內蒙、遼東,西到甘綏、西域,南下中州、江浙的重要關陘,歷代都設重兵防守來自蒙古草原遊牧人的偷襲。

飛狐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該徑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餘華里。古人云: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第七陘:蒲陰陘——南下逼晉翼,北上通京都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蒲陰陘”,古人把它列為太行八徑的第七徑,從易縣西通淶源、山西靈丘,從靈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邊緣,所以,這條通道在古時就是一條現成的進軍路線,北方高原的騎兵,南下大同,經此可直逼河北內地。

蒲陰陘起於河北易縣,至淶源與飛狐陘銜接。這條古道實際上也就是拒馬河上游的河谷,這裡已經相當靠近北京了,歷史上這裡發生的戰事,大都是直接為了爭佔北京。

該徑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第八陘:軍都陘——太行八陘之最後一陘

千里巍巍太行山,白陉古道守壶关

軍都陘,又名關溝,太行八陘之八,所說的“關”,把居庸關,乃《呂氏春秋》之《有始》篇、《淮南子》之《地形》篇中都提到“天下九塞”之一,這裡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狹義上的軍都陘不長,從南口到北口八達嶺關城,也就二十來公里,徒步4小時就能走一遍;廣義的軍都陘出八達嶺隘口,在北邊的大海坨山和南邊的老虎嘴山之間的懷來谷地西行,還是有不少可看之處。

該徑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