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1921年(民國十年),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鎮遊河街北二里許的古城崗古墓出土淮南王劉安印一枚,同時出土古文物一批,一時轟動中原。

遊河鎮位於信陽市西北,距城區二十公里。

原鎮政府駐地遊河街北的古城崗(漢代蔡陽城、莽母城、平春城、平陽城遺址),其東南方向有一片高地,當地人稱小高原,上有大墓堆一座,等級之高看似符合王侯墓制,出土文物蓋出於此山之下。

時值民國初年,國內軍閥混戰,地方匪患橫行,遊河喻灣村民眾為狙土匪侵擾,決定築牆建寨,因而急需磚石材料。村民發現小高原下有磚石可用來修寨,遂決定挖山取磚,不期挖出了一枚淮南王二世劉安印。

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遊河鎮風光一景)

當時直系馮玉祥駐軍信陽,河南督軍為趙倜,時局正處於軍閥混戰之際,軍政要員都在爭搶地盤,沒有人上心一個死了兩千年的歷史過客,此事很快被人淡忘。而淮南王劉安之印不知是落入貪官軍閥之手,還是流落民間,從此下落不明。

這一重要事件被陳善同記錄在1936年成書的《重修信陽縣誌》中。

陳善同(1876--1942年),字雨人,信陽平橋區人。清朝癸卯科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大理院推事,掌遼瀋、陝西、京畿等道御史;民國時期,先後出任豫東西道、實業廳、財政廳廳長,河務局長,民國十五至十六年任河南省長。

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信陽風光)

因憤于軍閥混戰,厭於官場傾軋,陳善同棄官隱退,靜心整理舊日文稿、奏摺、書法詩詞等工作,致力著述,民國二十年(1931年)他回到故鄉信陽老家。陳善同學識淵博,文筆如椽,不僅是清末民初有影響的政界人物,也是河南學界耆宿,留有《豫河續志》《樗園奏稿》等多部著述,所以1933年被信陽縣府請出任《重修信陽縣誌》主纂,歷時三年,修成八十餘萬言三十一卷《重修信陽縣誌》。時任縣長方廷漢對志書評價說:“選擇也審,考核也精”。

《重修信陽縣誌》八十三頁明確記載:“民國十年(1921年)匪亂修寨,指其地挖磚得淮南王劉安印一方,並有古瓶、劍、碗、鏡等(陪葬品)。”此後,該地還相繼出土被陽敬侯劉燕印一枚,被當時村民左世琴收存。當時就有很多人質疑淮南王劉安、劉燕的印鑑為什麼會在遊河出土。

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淮南王劉安率“八公”編著《淮南子》)

作為淮南王的劉安,所居淮南國都邑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所謂謀反犯上事發亦在壽春,距離信陽七八百里之遙,劉安印為什麼會在信陽遊河古墓出土呢?

而劉燕封地在山東臨濟,距離更加遙遠。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年) 齊孝王的兒子敬侯劉燕封國被陽(山東臨濟),元朔五年(前124年 )漢武帝把臨濟封給李蔡,立為侯國。封侯不足兩年,為什麼剝奪封地?史料僅有“劉燕前113年斃”一句,他死在那裡?他失去封地之後十多年又去了哪裡呢?難不成劉燕或是劉安的忠實粉絲,公元前124年後的十年追隨劉安而來淮陽侯國了嗎?

劉安幽居信陽遊河鎮之謎(一)

(淮南王劉安雕塑)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