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件文物讓你感嘆古人的智慧?

dddust

分享一個一諾歎為觀止的文物吧。如果說元明青花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最高制瓷技術的話,唯一做不出來的可能只是他的成分。

如果說秦始皇兵馬俑場面宏大,精彩絕倫的話,一諾覺得給你足夠的工匠和時間,現在也應該能完成。

在武漢歷史博物館曾侯乙博物館裡,有這麼一件東西,看看一諾拍的圖片
一諾手機像素


不太好,來個近一點的。
整個樽盤是鏤空的。不要說在春秋戰國時代了,即使放在如今,用最精密的儀器雕刻或者,用最先進的3d,打印一諾覺得要想完成這麼一件作品,也只能是望洋興嘆。絕不可能。看一下細節部分。

整個樽盤沒有焊接,而且中部鏤空完成這麼一件作品可想而知古人的智慧有多麼強大。
這樣看起來比較清楚。如果說編鐘代表了當時樂器的最高水準,那麼曾侯乙樽盤一諾覺得可以代表整個歷史的青銅器鍛造技術。難度之大隻比司母戊鼎要大,而絕不會小。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說一個國外的。大英百物展的第62件展品——來自西班牙的希伯來星盤(Hebrew Astrolabe).

一、星盤的最初起源

星盤的基本原理首先發現於古希臘,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左右。最古老的星盤是有吊環的木質圓盤,邊緣刻有圓弧的度數。後來的星盤往往改為金屬製造。它是古代天文學家,占星師和航海家用來進行天文測量的一項重要的天文儀器,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看時間、勘測、做地圖甚至還可以做星象占卜。托勒密在《至大論》(Almagest)卷V中專門有一節詳述星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儘管他並未明確說明這究竟是前人的創造還是他自己的發明,但重要的一點是,托勒密所描述的星盤構造,已經和留傳至今的中世紀星盤實物非常吻合。

而在大約同一時期的東方,星占學也開始發展,到兩漢時期已非常成熟,這與當時天人感應思想的流行密不可分。東西方關於星相研究的不同發展趨勢也很值得關注,西方更側重實用性,將星盤作為一種科學工具對生產生活起到實在的作用,而東方卻更多將這門學問的侷限在命運和風水上,不過這二者間發展方向的不同並沒有誰對誰錯,是文明的發達程度關係不大,只是由不同的民族環境和發展模式所決定的。

二、中世紀時的星盤

這個來自西班牙的希伯來星盤看起來像一個放大版的黃銅懷錶,銅器很薄,幾乎透明材質,由一箇中央引腳連在一起。上面排列著各種符號。圖案融合了歐洲和伊斯蘭的風格,可以看出是文化交融的產物。關於星盤,《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的這段話描寫的非常精彩。“它閃閃發亮,各部件間緊密相扣,五個超薄圓盤層層相疊,中央穿過一根細針將其固定。表層有數跟指針,和圓盤上的各種符號相對後會顯示出一些天文讀數,或是幫助你判斷現處方位。星盤是根據目標地區的緯度特別設計的。這五個圓盤能讓你瞭解緯度從比利牛斯山脈到北非之間任何位置的精確數據。這一緯度範圍包括了西班牙城市塞維利亞和托萊多。”

可見,星盤在當時幾乎是最先進的器物,通過它進行數學計算、判斷星位和時間。除了推動科學上的進步,星盤對於社會的穩定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第八到第十五世紀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中的西班牙人的融合是當時社會很有特色的元素。主要體現在這一時期西班牙的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也和平相處,並且在學術領域保持良好的交流,這種濃厚的研究氛圍又為數學、科學領域帶來飛躍式的發展,使得幾個世紀後西班牙成為歐洲知識擴張的前沿陣地。

這個星盤對於伊斯蘭教的意義更不平凡——可以幫助穆斯林找到麥加的方向。因此現在已知傳世最早的星盤是十世紀的伊斯蘭物品,由奈斯圖魯於公元927-928年間製造。這具星盤製作精美,保存完好,現為科威特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之一。因此可以說星盤是各門學科的結晶,也是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相安無事的時代的產物,不過雖然這一時期三個宗教混居,但由於各自教義不同等原因,並不能通婚,仍保持各自獨立的傳統,而只是在文化、科學層面的暫時溝通與和解。這種“三教共存”的情況在這一時期的歐洲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可以說是一種早期“多元文化”的形式。

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明王朝統治時期,但在幾個世紀前,魏晉至隋唐也面臨著三個宗教並立的局面。最初中國的三教——儒、道、佛雖然連稱,但彼此相互獨立,而後卻逐漸包容並融合,最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宗教。那為什麼中國可以三教合一,而西方不能,甚至會導致分化和衝突?這又是東西方發展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中國,三教所依附的社會基礎和所發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都以維護社會道德,有利政治統治為出發點和歸宿,認為在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謂“三教雖殊,同歸於善”。而從傳統中國的大一統思想下看,從統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義無疑要比“三教”更進一步。且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皇帝也不會強制民眾去共同信仰除他以外的“神”。但在西方,在涉及到政權和利益的情況下,不同教派之間勢必會爭個你死我活。

很快,十五世紀晚期,當基督教重新統治了西班牙後,猶太人和穆斯林再次遭到驅逐和迫害。接下來的一兩百年,西班牙發展到了巔峰時期,成為了當時世界的海上霸主。前幾個世紀民族合作打下的良好基礎,帶給西班牙歷史上最輝煌的2個世紀。

不過雖然在希伯來文中生存的大量論著描述星盤,但很少有真正的中世紀星盤刻有希伯來字母。但這個展品上面的銘文都是希伯來語,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刻有希伯來文字的精美文字,即使不懂他們的文字,也會讚歎不已。


青年史學家

太多文物讓我們歎為觀止了,我個人比較喜歡精巧型的。

比如漢代的“釭燈”造型精妙又低碳環保,真是讓我十分感嘆古人的智慧!

1)西漢長信宮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漢代青銅鎏金燈具,公元前172年(漢文帝時)鑄造,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

據考證這燈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就是《美人心計》裡林心如演的那個咯)放在她的長信宮浴室使用過的,上面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

燈體是宮女跪地執燈的造型,燈盤可轉動,燈盤上兩片弧形屏板可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強弱和方向。

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揚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宮女身體中空,菸灰經右臂進入體內,不汙染環境。燈的各部分還可以拆卸,便於清潔。

這件宮燈現在很有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出了一本介紹中國銅器的書,就用它做了封面呢。

2)西漢雁魚銅燈

目前我國出土了三盞西漢雁魚銅燈,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院。

這件精美的雁魚燈把短胖的魚身子設計成燈罩,雁頸當作煙管,真是太有巧思了。

更絕的是雁腹是中空的,事先灌入清水。

油煙從魚形燈罩通過雁頸煙管進入雁腹,煙塵就會溶入雁腹的水中,從而避免了對室內空氣的汙染。

3)東漢錯銀銅牛燈,現藏南京博物院

銅牛燈也出土了好幾件,其中名氣最大的是1980年出土於江蘇揚州邗江東漢墓的錯銀銅牛燈。

造型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的黃牛,使用原理與上兩者相同。

一片燈罩鏤空了菱形斜方格紋,能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

牛腹同樣是中空的,用來放清水,燈火點燃產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水中被溶解。

該燈在製作時還巧用銅銀二種不同材質的色澤,形成顏色的完美搭配。


你看,這些兩千年前的燈,造型這麼優美,功能這麼實用,理念這麼環保,科技這麼高超,怎能不讓我們驚歎古人的高雅和智慧!

我是主張輕鬆學文史的貓熊姐姐,視頻有講文史小故事,請關注一下哦!


貓熊姐姐

這個問題我想都不用想,可以直接告訴你,最讓我感嘆古人智慧的文物是位於我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規模之宏大令人讚歎,傭坑內有8000多個彩色陶傭,50多輛戰車,還有4萬多件兵器。兵器有銅劍,銅戈,銅戟等。當然,這些雖然恢宏,但不是今天我要說的。


今天我要說的是兵馬俑坑內的兵器。據說這4萬多件兵器在出土時件件寒光熠熠,令人驚歎。試想,這可是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了啊。經過研究,在這些兵器的表面發現了一種叫做鉻鹽的元素。

那麼鉻鹽是幹什麼的呢?我這樣告訴大家,鉻鹽是一種防腐防鏽劑,是用於金屬表面及木材的防腐防鏽材料。直到現在還被列為最具有競爭力的八種資源性原材料之一。就是說到現在鉻鹽還是稀有資源。在悠遠的秦國,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防鏽技術,並把它用到金屬兵器上了。那麼古人是怎樣發現並已經運用這種技術的呢?要知道,那可是在距我們2000多年前的秦國。古人的智慧真是超乎我們的預料,超乎我們的想象,讓我不得不為之讚歎!

我們大家都為古人的智慧點個大大的贊。


閃電天下

作為一個多年研究傳統古琴斫制技藝的科技史研究者,我還是想聊一下古琴斫制中體現出來的古人智慧。

你如果瞭解古琴,那肯定會有同感。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史料,古琴起碼有三千年的歷史。即使是和現代古琴形制一樣的實物,最早也到唐代了。

為什麼說,古琴中有令人感嘆的智慧呢?

因為古琴中設計的現代科學原理太多了,比如聲學、木材學、振動學、力學等等,這些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近三五百年的事情。而我們古人起碼在13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這些科學道理。

古琴追求聲音“中正平和”,追求“大聲不喧譁流漫,小聲不湮滅不問”。就是聲音要內斂,要古雅,要靈動,要圓潤,要清濁適當。

古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木材的發聲原理,古琴的材料,既要能發聲、又不能聲音太響,所以就選擇軟硬適中的梧桐木或杉木。輕軟的木材發生大,太硬的木頭不發生。

為了使琴體更容易振動,就選用薄長條形琴體,多數還有窄長的琴項和琴腰,這些都有利於振動。

為了使琴聲更有韻味,就採用了大小兩個音響,還有兩個出音空,以及不同的音孔形狀等,並且面板和底板的厚度也有規律地變化。

為了使聲音內斂,音韻低沉,則適當加厚了面板和底板的厚度,適當減小共鳴箱和音孔的大小,並且在琴體外髹塗了很厚的灰胎和油漆層。

還有嶽山、龍齦的傳導系統選擇硬木利於傳道,神奇的13徽位設定等等,令人感嘆的諸多設計理念。

這麼複雜的聲學系統,能夠完美地展現中國古人對音樂的極高要求。現在在中國甚至全世界,也很難做到唐朝古琴的水準。現在所有琴人都在追求唐琴,和唐琴的韻味。

我們能不感嘆唐朝斫琴人的智慧嗎!


科普歷史

題主圖上的文物收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算是可以彰顯我國古人智慧的其中一件文物。原理和長信宮燈一樣,就不多聊了。


選3個我認為可以代表古人智慧的吧


第一,倒流壺

看著平平無奇的倒流壺卻暗藏玄機,這個壺一般是裝酒用的,沒有壺蓋,只有壺嘴,那麼怎麼把酒倒進去呢?

答案是從底部倒進去,之後運用重力,這樣的話酒也不會灑出來,保證了壺的造型和美觀,同時兼顧到了使用。


第二個,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這個是香囊,因為年代久遠,所以看著有些髒,但其實它是金和銀打造的,它是幹嘛用的呢?


答案是,隨身攜帶也可,放在被窩裡也可,可以讓周身都環繞著香氣。


從外表是看不出它的精妙之處的,需要打開它。


打開後是這個樣子,古人運用如今所稱的陀螺儀技術打造了這個香囊,內核盛放燃燒的香料,但因為採用了陀螺儀技術,所以不論香囊如何變化,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出來。


第三個,孤獨信的印章

這個是一位名叫孤獨信的人的印章,因為他經常要出遠門,所以需要各種各樣的印章來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但總不能出門就帶著十幾個印章吧,所以孤獨信就打造了這樣一枚印章,時間是在北魏。


一枚印章上,孤獨信刻出了14個面,每面都是不同的印章,用在不同的場合,印章是用煤精石做的,可以理解為就是高品質的煤球。就這樣,孤獨信帶著一個煤球走遍了全中國。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孤獨信這個人,逆天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歎為觀止。


不聊爛片的和中堂

當然是“司母戊鼎”了。



司母戊鼎是郭沫若叫的,後來證實命名錯誤,改名稱為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為祭祀其母親(武丁的后妃)而製作的青銅四足鼎。約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鑄造而成,距今約3268年曆史。

其形為長方體,四足,雙吊耳。長寬高厚為112*79.2*133*6(cm),重達1665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我國的鎮國之寶


鼎上紋有雷紋,蟠龍,饕餮的飾紋,彰顯商王帝室的尊貴血統和統治權威。內壁鋳有後母戊三字,所以現在稱“後母戊鼎”。

表明商王朝時代的工匠已經具有了高超的製造技術,並且說明商王朝有相當強的國力,能夠組織一隻強大的工匠隊伍來完成如此巨大的青銅重器。也表明當時的華夏文明已經處於高級的青銅文明階段。

後母戊的後字,據說有偉大、敬愛的意思,表達了帝祖庚和他的弟弟們對母親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後母戊是帝武丁的后妃 婦妌(jing)的廟號。由此也說明繼承帝位的並非享譽盛名的女將軍兼帝武丁后妃婦好的兒子。


歷史北極星

當我看到了“雲紋銅禁”這件青銅器,並瞭解了它背後的製造方法時,我深深驚歎於古人的智慧。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是宮廷貴族們用來盛酒的器具,出土於1978年河南淅川縣,該文物長103釐米,寬46釐米,高28.8釐米,乃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中分量最重的。

雲紋銅禁顧名思義,“禁“是禁酒的意思,春秋時期楚國人總結了夏朝和商朝滅亡的原因在於嗜酒無度,於是鑄造了該器具來警戒國人,飲酒誤國啊!該文物四周雕滿了層層雲紋,上方有12條龍形異獸,工藝精湛,令人驚歎不已。



雲紋銅禁更令人驚歎的是它的製造方法,它是採用先進的“失蠟法”鑄成,失蠟法是我國古人的創造性思維,體現了古人先進的智慧。失蠟法指的是先用蜂蠟做成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範,加熱後蠟模熔化,整個鑄件變成了空殼。然後再澆灌熔液,鑄成器物。這是我國古人的一種先進工藝,所以製造出來的雲紋銅禁玲瓏剔透,精美絕倫。

可悲的是,“失蠟法”這種先進的技術被一個美國人給偷走了,這種製造工藝現在被稱為“熔模精密鑄造”,可用於航空航天材料的製造,比3D打印出來的東西強上百倍。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先進智慧。

雲紋銅禁讓我驚歎於古人的智慧,驚歎於古人的天才構想,古老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層城鵷雛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

一件織錦,可以看出漢代多個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1. 紡織技術:該件織錦採取了“平紋五重經”的織法,以寶藍、絳紅、草綠、明黃和白色等物組色經,織出星紋、雲紋、孔雀、仙鶴、辟邪和虎紋,其花紋之間貫穿“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通俗的說,就用五種色線紡織,能通過對五種色線的變化組成五種顏色的文字和圖案來。
  2. 天文科學:“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裡面的“五星”。指的是歲、辰、填、太白、熒惑五個明亮的天體,歲星是木星,辰星是水星、填星是土星、太白是金星、熒惑是火星,也就是說,在漢代,中國的天文學者就已經觀察並分辨出了近日五大行星,而且記載了五大星星同時出現在東方的天文現象。和《漢書·高帝紀上》:“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的記載相合,並被認為是有利用中國出兵的吉兆。
  3. 造型藝術:雖然用五色線顯示紋飾和文字需要紡織技術的支撐,但是在製作織錦之前,紋樣肯定是預先設計好的,可以看出當時的造型藝術水平和具有時代特徵的美感。


綜上,一件織錦,反應了漢代高超的紡織技術、天文科學和造型藝術水平,其信息量巨大,而也叫我們這些後人大起感嘆之心,在兩千年前,人類就能創造出這樣複雜的織物,足以證明人類的智慧心。


螺旋真理

博物館裡有大量的國寶級文物,但說到讓我們感嘆的文物,要麼具有神奇的功能,要麼具有穿越的外表,要麼具有精美絕倫的工藝。這裡要向大家介紹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齒輪。

這件戰國銅齒輪是洛陽博物館的明星文物,看到這現代化的造型,你一定以為這是假冒的文物吧?其實這是一件普通的青銅文物,它出土於洛陽東周時期的糧倉遺址,是吊運設備的部件。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先民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但大多體現在青銅禮器上。像戰國銅齒輪這樣,體會工匠的巧妙心思和設計功能的文物,還是很稀少的。

其實,在春秋和戰國時期,不僅是文化上百家爭鳴的時期,也是青銅冶煉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像戰國銅齒輪這樣的機械部件,在先秦時期是很常見的。只不過因為數百年的戰爭阻礙,很多優秀的工匠殞命戰場,這些高超工藝也隨之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