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THINK認知機器人與認知技術的應用

認知計算的應用,商業領域有IBM Watson,工業領域有微鏈科技的工業認知機器人。認知計算的優勢在於其能夠“理解”非結構化數據,就包括語言、圖像、視頻。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認知計算識圖,能夠識別圖中的物體(分辨植物、動物、人),人的位置,甚至關係。

人類獲得訊息大多數是依靠眼睛的。

然而,對於機器人來說,“眼睛”也同樣重要。對於計算機來說,它們的“眼睛”就是計算機視覺感知技術。這項技術讓計算機可以觀察感知,並且通過觀察到的東西來引導自己的行為,更好地與人類相處、提供服務;讓只會執行命令的機器人,變得更有智慧。

作為“機器人之眼”,計算機視覺感知技術的實現可能是一個導盲眼鏡,幫助盲人去“看”和感受他們周圍的世界;或者是更聰明的家用機器人,重建整個家庭地圖,更好地完成主人的指令;還有可能是更勇敢的工業機器人,靈巧地避開障礙、規劃路徑,代替人類到各種危險和惡劣環境中完成任務……重慶兩江微鏈智能科技有限和加拿大丹尼雷克斯科技工業公司共同研發的WETHINK機器人視覺希望為所有的智能設備加上一雙像人類一樣靈敏的眼睛。

WETHINK認知機器人與認知技術的應用

圖:微鏈認知機器人控制系統

日漸強大的視覺認知技術正在把一雙雙超級智能的“火眼金睛”變成現實,如果把這眼睛嵌入到機器裡,那機器就可以像人一樣“看懂”這個世界。

非結構化數據對應的就是結構化數據,後者是當今計算機就能夠識別的數據。但是,據Gartner的報告表示,真正能夠產生洞察的關鍵,是能夠解讀非結構化數據,因此認知計算被認為是未來真正的數據世代所需要的技術。

應用的話,說起來就多了,如果真正能夠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理解、解讀,那麼未來每個人通過上網、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產生的數據,真正能夠被分析、理解併產生洞察,那麼以後在網購,出行、金融、醫療等多個領域,都會擁有用戶的數據檔案,那麼可以想象,你能夠獲得的服務,那就真真的是智能化、個性化、一體化的服務了。

比如,現在你家廁紙沒了,你要上網沒,以後快沒了,快遞就已經送到你家門口了;比如你低血糖,大早上快要暈倒了,還沒暈,可能就提醒你吃藥,或者通過智能設備給你注射胰島素了。還有FB的扎克伯格的智能家居,這都不是問題了。

現代傳媒正在摧毀語言多樣性,認知計算能救嗎?-- 求轉

From Linkedin, by Haibin Dai

語言多樣性正在減少

我會3種漢語,純正的淳安話 (大概20萬人會說)、上海話 (大概1000萬人會說)、和分不清s,sh,c,ch,z,zh,en,eng,in,ing 的普通話 (大概13億人會說)。但我女兒只會普通話。淳安話、上海話連聽都有困難。這是個普遍現象。且不說淳安話這種小眾語言,就連上海話這種有上千萬人口基數,且集中在1000平方公里大都市的語言也在過去的20年迅速消亡。20年前,我基本說上海話。15年前,我對上海人說上海話,非上海人說普通話。10年前開始,公開場合只說普通話了。現在,我女兒的學校開始教上海話了。當一種語言需要教的時候,那就說明它已經不是母語了。當沒有足夠的人把一門語言作為母語,那它就死了。按目前的趨勢,上海話也許還有20年,最多40年的壽命吧。

現代傳媒技術是語言多樣性減少的重要推手

語言多樣性消亡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國家推廣普通話做的太好了。但最重要的技術原因還在於現代傳媒的威力。當所有的廣播、電視都是普通話的時候,當孩子看著普通話的電視長大的時候,他們也就只會或只願意說普通話了。而最最難以反抗的原因就是13億人需要交流,只用一種語言被推許為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保護語言的多樣性

尊重、保持多樣性應當是某種最優策略,也應當是人類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喜歡不同。比如我們保護生物圈的多樣性、保護各種各樣的人類非物質遺產、而在文化藝術領域,多元的原生態藝術始終愉悅著我們併成為藝術演變進步的源泉。如果40年後,中國只有普通話,80年後,世界只有英語的話,那個世界太可怕了。 不要覺得匪夷所思,普通話如何消滅其他漢語,英語就能用同樣的方法消滅普通話。我不希望淳安話,上海話消失。我也不希望其他人的小眾語言消失。一個多樣性的世界更美好。

保護一門語言很難

保護一門語言很難。成本太高,對小眾語言來說幾乎不可能。1)因為要保留一個足夠大的將其作為母語的的人口基數。2)足夠的人口基數還要聚集在一起 3)還要防止這種語言會受其他語言的汙染。語言是很容易被汙染的。比如,上海話中“喂,圍”的發音是和普通話的“魚”發音是一樣的,這也是古漢語的發音。20年前,上海人說“圍巾”的發音是“魚巾”,沒有人發“圍巾”的音,但現在我經常聽到上海人用上海口音發“圍巾”的音,而不是“魚巾”。

認知計算能救嗎?

我有個想法,能不能構造一個智能實體來代替人來保留母語。不同的人可以和它用各自不同的母語對話,更進一步提供不同語言的翻譯,再進一步用對話的方式幫助人學習語言。如果能這樣,且不說他是否能幫助小眾語言的保留,即使說這門語言的人沒有了,這個智能實體仍然能幫助某個有意願的人,或小孩重建這門語言。

這應該是可能的,比如IBM 的 Waston 就有很好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Siri 也不錯。當前的語音識別,深度學習,基於認知的語音語言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都相當不錯了。只不過,更多的是基於英語和普通話的。在漢語內的小眾語言沒人重視罷了。

我覺得構造這麼個系統蠻有意義的。我的圈子都基本是搞IT的,如果有興趣大家一起啊!1)如果有已知的,靠譜的開源的項目,那介紹下,加入。2)如果沒有,能不能自己搞一個。

如果自己搞一個,那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