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擡槓,及如何優雅地反擊擡槓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導讀:說話是門藝術,人在職場,學會溝通是關鍵的一步。今天我們來聊聊平時交流中“抬槓”那些事,通過下文,你可以測試下自己是不是個“槓精”,也可以學會優雅反擊抬槓的辦法,以下,Enjoy: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聊一個有趣的事兒。

一個半月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主要是在批判“集郵式閱讀”、沒事就炫耀自己讀了多少本書的行為。起這麼個標題,是一種引用,同時也是反諷。

結果你猜怎麼樣,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

一年讀500本書?平均每天1本多?莫非你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讀書?你就吹吧!

我一一給他們回覆:你好,或許你可以先讀讀文章,再留言?

結果有人這樣回覆我:沒空,我要考試呢。

這件小事令我啼笑皆非的同時,又很感興趣,於是,過了段時間,把文章轉到知乎,標題原樣不改,想看看會有多少人只讀標題就留言。

結果更慘烈了:一百條多留言裡面,大概有3-4成是這種畫風。

突然就有點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同行,都不再寫東西了。

以知乎為例。現在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都要剋制自己不打開評論區,否則一定會看到這樣的言論:

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事情說這麼多?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你說的不對嗎?

你太年輕了,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事實嗎?

這種行為,還不能定義成“噴”,也沒法舉報,因為人家沒說髒話。更貼切的描述,還是“抬槓”。

聽起來不舒服,但也沒法生氣。要是吵起來,在別人眼中,你就是沒涵養的那一方。

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這幾天又有一個詞火了,叫做“槓精”,就是指特別愛抬槓的人。

今天看到兩篇文章:一篇叫《總有弱智要行使質疑的權利》,另一篇是馬伯庸的小段子,寫得都不錯。

有趣的是,不但內容創作者們對“槓精”深惡痛絕,普通讀者們也參加到了口誅筆伐的大軍。

可以看到,“抬槓”這個事情,實在已經太深入人心,一點就炸。

畢竟生活中,這種軟刀子捅人、你還沒辦法跟他慪氣的行為,幾乎到處都是。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01 什麼樣的行為算是“抬槓”

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這四條特徵:

1.習慣性反駁

喜歡抬槓的人,無論你說什麼,他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不,然後才是表達觀點。

儘管很多時候,他們說出來的東西,跟你講的並無二致,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重新講一遍。

在他們眼中,溝通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分出勝負。我不管你說什麼,一定要反對你。只要這樣,我就能感到我贏了,從而獲得優越感。

2.雞蛋裡挑骨頭

常見情形:

把一個很小的點無限放大,否定你的所有內容;

強調極少數的例外情況、特殊情況,來反駁你的普遍情形;

把你的話極端化,造成謬誤,從而對你進行攻擊。

舉個例子,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作者在非常嚴肅、認真地科普一些內容,比如音樂的藝術性、創新性,列舉了種種手法、突破、試驗,等等。底下有人回覆:

講這麼多有什麼用?音樂好聽不就行了,誰在乎這些東西?

這就是第一種情形。

像第三種情形,也很常見。比如,如果我把這篇文章轉到知乎,你猜會不會有人在評論中說:

只許說好話,還不許人質疑了?你說的就一定是對的?

這就是把抬槓跟質疑等同起來,把反對抬槓引申為反對質疑,偷換概念,並且站在道德高地上狙擊你。

當然,像最開始的例子,那種不看文章就留言的,都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了,是禮帽中變兔子。

3.陰陽怪氣

常見情形:

使用"您"明褒暗貶,表示諷刺;

使用"呵呵""幼稚"等語言,貶損對方;

能用反問一定不用陳述句;

……

這些方法合起來用的效果舉個例子:“非得分出一二三四?呵呵,您還是好好想想再發言吧”。

類似這樣的句子,能夠噎死許多人。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4.非建設性

像前面這些,都還只是形式,如果內容非常有價值、很有建設性,那也還罷了。

但很多時候,他們是不會給出建設性發言的,通常留下一句陰陽怪氣、雞蛋裡挑骨頭的反駁之後,就腳底抹油。你要是一定要問清楚,他們通常只會甩下一句"你自己想想""懶得跟你說"。

要不就是不說話:"我說不出哪裡不對,反正就是不對!"

這也就是抬槓跟吐槽、質疑最大的區別:後者有用,能夠擊中弱點,你就算不舒服也無話可說;但抬槓呢,通常避重就輕、以偏概全、難以回應,除了讓對方不爽,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02 為什麼會有抬槓這種行為存在呢?

除了大家常說的刷存在感之外,其實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1.自我意識過剩

作為一個社會個體,我們的自我意識,會經歷一個階段:由主體性,過渡到主體間性。

什麼意思呢?

小時候你一定有過這樣的幻想:男生幻想自己成為英雄,女生幻想自己成為公主。這時,我們是以自我的視角看待世界。這個世界的信息被我們吸收、整合,組織出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認知世界。

而這個認知世界的中心,就是自我意識。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我們是以自我為中心,去構築一切實體和我的關係,再把這個實體-關係網絡構建入我們的意識之中,作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闡釋。

這時,這個認知世界中只有一個主體,就是我。

但隨著我們長大,尤其是進行社會化之後,我們會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我一個主體,其他人作為個體,跟我是完全平等的。

於是,我作為唯一主體的地位被消解,他人參與了進來,和我一起構成這個世界的多重主體。

這就是社會意識的萌芽,也是一個人經歷社會化的標誌。

但有些人社會化不完整,他可能就會一直保持原有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對他來說,他是主體,是經驗者、觀察者、思考者,其他人都是客體,是被經驗、觀察、思考的對象,他需要維持這種主導性。

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特徵呢?

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每一段關係,都會追求主導和統治。

你一定經常見到這樣的人:堅信我認為的一定是對的,如果跟他不一致,那一定是你錯了。他想的永遠是我要糾正你,而不是我們如何達到一致。

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進行溝通、討論,目的不在於說服你,而只是單純地享受那種單向表達的快感,以及由單向表達所帶來的、微妙的優越感和權力暗示。

我見過一個比喻,非常精妙,說: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閱讀文章時,不是在交流學習,而是在批閱奏摺。

因此,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態度十分重要,從而樂於臧否事物 —— 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是在交流,而是在點評。

這就是一個內在的原因。

2.缺乏共情能力

其實缺乏共情能力,也來自這個原因。因為,只有你把他人視為對等的存在,看作跟你一樣的主體,你才會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換位思考,體會對方的情緒、反應、心態。

當然,這些人,是缺乏這方面的能力的。毋寧說,他們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意識。

這些內在原因,映射到行為模式上,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

抬槓,分出輸贏,優越感,操縱和影響他人,都只是表現之一。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03 如何優雅地反擊?

不妨甩給他一句:你違反了 Grice 四準則。

什麼是 Grice 四準則呢?

它是語用學的基本框架。語用學家 Grice 認為,對話的基礎是合作。良好的信息溝通,必須在雙方充分釋放善意、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進行。否則,對話就是無效的。

在這個基礎上,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則,用來對日常對話溝通進行規範,具體來說,包括下面四條準則:

1.質的準則:對話必須真實、有充分依據;

2.量的準則:對話必須包含必要的信息量;

3.關聯準則:對話必須切合主題;

4.方式準則:對話必須清晰明確,避免歧義。

Grice 把對話理解為一次合作的發起和應答。發起對話的一方,就是拋出了一個合作的信號,對方想維持這種合作,就必須遵循這幾條原則。若違反這些原則,就視為拒絕了這次合作,對話就是無效的。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A:你今天下午去哪裡了?

B:出門了。

在這個例子中,A 的重點是詢問細節哪裡,而 B 的回應出門,明顯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量。所以,這違反了量的準則,亦即 B 向 A 釋放了一個不合作的信號。

那麼,我們可以揣測:B 應該是不想跟 A 繼續說話,或是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再比如:

A:你覺得明天會不會下雨?

B:大概吧。

這個例子中,B 就違反了方式準則,用一個模稜兩可的詞語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沒有給 A 任何期望的回覆。

所以,為什麼日常生活中聽到這樣的回覆,我們往往會感到不爽?就是因為這違反了合作原則,釋放了一個不合作的信號。

也就是說,你的好意沒有得到回應,相反換來了一個負反饋。

當然,這四條準則是不是100%適用的呢?也不是。它們是對話溝通的底層基礎,但很多時候,出於某些原因,我們可能會違反它們。

比如:

A:點餐吧,你想吃什麼?

B:你決定,我都可以。

看起來這裡 B 的回覆違反了方式準則,但實際上,B 是把點餐的決定權交給了 A,所以,並沒有違反合作原則,而是一種禮貌的應對。

為了解釋這種情況,語用學家 Leech 提出了禮貌原則,用來完善合作原則,覆蓋人們絕大多數場合下的對話。

禮貌原則同樣有四條準則:

1.得體準則:使他人受損最小、獲益最大;

2.慷慨準則:使自己獲益最小、受損最大;

3.讚譽準則:最大化對別人的讚譽,最小化對別人的貶損;

4.謙遜準則:最小化對自己的讚譽,最大化對自己的貶損。

可見,前述點餐的例子,B 是用慷慨準則(放棄了自己的決定權)去彌補了方式準則,從而是合作的。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抬槓,把 Grice 四準則套進去:

1.質:抬槓往往言之無物,不會給出任何有價值、有建設性的發言。

2.量:抬槓往往非常簡短,不具備任何信息量。

3.關聯:抬槓往往避重就輕、自說自話、雞蛋裡挑骨頭,迴避重點和主要內容。

4.方式:抬槓往往含糊其辭、陰陽怪氣,缺乏正常溝通的誠意。

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我們對溝通的期望是穩態,亦即雙方能夠基於良好的共識下進行合作,但抬槓恰恰是一種不合作,是一種對穩態的打破 —— 因此,不妨直接讓他知道:

對不起,你不具備跟我直接對話的資格。

04 總結

其實按照我一向寫作的套路,你一定看出來了:這篇文章,是寫抬槓,又不僅僅是在寫抬槓。

更主要的,還是想重申這幾點:

1.溝通永遠不是為了分出誰輸誰贏,這壓根就不重要。溝通的本質,是在雙方互相合作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的交換,將碎片拼湊起來,最終更加接近真相全貌 —— 這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2.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請不要忘記:對方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合理的理解和情緒。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你要怎麼說,才能更好地讓對方接受,將對話進行下去。


3.對事物的理解,永遠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的理解更全面、更準確。因此,時刻都要反省如果我錯了,會怎麼樣?不斷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觀點,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拔高自己的視角和層次。

願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