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談健康,其42年前手術病人成百歲壽星

■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釗猷

“保持身心的動與靜”,關鍵是保持良好的心態。

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談健康,其42年前手術病人成百歲壽星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做身體健康的民族”。“精神抖擻,思維敏捷,行動矯健,耳聰目明”常是評價健康老人的描述。而88歲的我,“精神尚可,思維尚清,行走不慢,耳聾目明”。儘管自評六十分,但媒體仍不時來要“養生經”。“兩動兩通,保持身心的動與靜”這個所謂養生經已見於多處書刊報章。既然《中國科學報》做“話健康”的選題,只好略加補充,賴以充數。

“兩動”就是動身體和動腦。我自幼體弱,到60歲時才學會游泳,最初每天遊800米,現已減為隔天遊400米。我的博士生研究證明,患肝癌鼠,與不游泳者相比,適度游泳者延壽,過度游泳者折壽;因前者提高多巴胺,後者則降低多巴胺;多巴胺既可抑癌,又可提高免疫功能。

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談健康,其42年前手術病人成百歲壽星

知識分子最缺少的就是運動,然而運動要掌握“度”。早年參加冬泳,老是咳嗽,後來“老冬泳”者說,最冷的時候遊50米就夠了。運動還要“持之以恆”,儘量不要中斷。動腦是為了預防老年痴呆,最近10年,我寫了三本對付癌症的所謂“軟件”,雖不算精品,但也非粗製濫造,因為《消滅與改造並舉》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中國式抗癌:孫子兵法中的智慧》也獲上海優秀科普圖書一等獎,《控癌戰,而非抗癌戰》卻意外入圍2018年1月“中國好書”。

“兩通”就是二便通和血脈通。我保持每頓都有一碗綠色的青菜,前列腺肥大則常年服用保列治和可多華。我當上海醫科大學校長期間,復旦大學楊福家校長偶遇對我說,他們一位中年教授突然因心梗夭折,我隨意說“應該是可以預防的”。這就是我服用丹參片近40年的緣由。我們的研究證明,丹參的一個組分可促進血管內皮正常化,使血流更為通暢。

“保持身心的動與靜”,我以為關鍵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進取,與人為善,心胸開闊,泰然處事,少計得失,勞逸適度”是重中之重。

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院士談健康,其42年前手術病人成百歲壽星

人的一生不外“奉獻”與“享受”,相輔相成。不同崗位有不同的奉獻,共產黨員就要為黨的事業奉獻。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也要享受。享受奉獻之樂,天倫之樂,交友之樂,興趣之樂。作為醫生,最大的享受就是治好了病人。2017年我到昆明開會,探訪了一位百歲壽星,居然是42年前我為之手術的大肝癌病人,術後4年又因肺轉移做了肺葉切除。這樣的病人成為百歲壽星,就是“奉獻之樂”。

2018年春節,孫子只能回來5天,我安排了“兒孫三代遊”,這就是“天倫之樂”。筆者認識不少世界一流“大家”,如為友幾十年的法國科學院院士、巴斯德研究所名譽所長Tiollais教授,每次來滬都要通知我,我都請他吃飯共敘友誼,這就是“交友之樂”。改革開放後,我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作報告,到過20多個國家,拍了一些照片,最近10年,我出版了三本影集,其中《湯釗猷攝影隨想》竟被“京東”作為網上的封面達一兩年,這就是“興趣之樂”。

《內經》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知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筆者以為,這就是“動靜有度,順應自然”。有了健康,才談得上為實現“中國夢”獻身。

《中國科學報》 (2018-06-22 第1版 要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