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涼山|從《索瑪花開》看彝族瓦板房:對彝族傳統建築文化保護的思考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電視劇《索瑪花開》畫面中涼山彝族的風土人情,美輪美奐。青山綠水猶如畫卷一般美麗,實在令人嚮往。那些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新舊各異,全用木頭搭建的房子,引起人們對這種獨特的建築產生好奇和關注。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瓦板當地稱為“平以”,是用手工砍制杉樹而成。不用一顆釘子,一根鐵絲,並隔一定距離壓以長木杆和石塊。瓦板房既滿足了彝族當地人的生活需要,也是彝族文化以及彝人精神念想的寄託。

詩人筆下的瓦板房

我國著名彝族詩人吉狄馬加,他從小就盤桓于山巔、村寨,瓦板房、火塘旁,他的詩中多次提及瓦板房。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無論是《遠山》裡:“我要看見我所有的夢想,在瓦板屋頂寂靜的黃昏時分,全都伸出一雙美麗的手掌,然後從我的額頭前,悄悄地趕走,那些莫名的淡淡的憂傷。”還是《白色的世界》中:“不知在什麼地方,有一間瓦板屋,它的門,被一個沉默的人——敲響。”正是這些最樸實的描述,讓瓦板房跟著他的詩句走向世界,收穫了歐洲詩歌與藝術荷馬獎、波蘭雅尼茨基文學獎授獎。有意思的是荷馬獎頒獎儀式特意選擇在吉狄馬加的故鄉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舉行。

歌聲中的瓦板房

如果說詩歌是文化人的音符,那音樂就是彝族人的記憶。吉克家族是彝族第二大家族。家族人才輩出,如吉克曲布、吉克雋逸等都是如今耳熟能詳的歌手。大涼山美姑河畔的彝族歌手吉克曲布開創的彝式POP引起轟動,是繼“港臺風”、“黃土風”、“西北風”後刮起來的“山地風”。他創作的《瓦板屋的歌謠》用音樂描述了過去的記憶“瓦板屋的歌謠,父親在唱著,唱的這座大山(土地),多情得不得了;瓦板屋的歌謠,我們在唱著,我們唱的歌謠,你們聽不聽得見嘛……”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隨著吉克曲布唱出彝區,當地各種組合以瓦板房為創作源泉的作品也如井噴般湧現了,阿夏組合的《故鄉的瓦板屋》,詠唱了古老瓦板房裡的愛情故事。歌詞中“瓦板屋有石子甩落的聲音,瓦板屋有噢石子甩落的聲音”形象地描述了這種鄉間古老建築的特點,因為瓦板房的頂部木瓦用石頭壓住,起大風時石頭會掉落。

彝族人心中的瓦板房

彝族人稱他們的住房為“依扎呷薇”,意思是漂亮房子如花開。一代代彝族人堅守著自己的民族自信,就地取材,劈木為瓦,能把自己的家建造得象花開一樣美麗。

隨著天然森林資源的環保需要,瓦板房不能再隨意建造,大涼山區一個個古老的瓦板房聚落村宅就陷入了困境。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彝族人都對瓦板房情有獨鍾,過去那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門口劈瓦板蓋房,在房前屋後安裝個機關,就能套個野生動物來美餐一頓。”的日子只能停留在回憶中。以前存下來的木瓦、木板用完了,屋頂上老木瓦一天天在腐爛,有的人家只好把房頂變成了一半紅瓦一半木瓦……

如今的瓦板房

彝族青年詩人俄尼·牧莎斯加曾寫過一首《瓦板房》的詩,在當地廣為傳頌。其中就寫道:“把瓦板房揭去,瓦板房只成為一種記憶,隨之而來的是不能忘了本。”

如今老舊的鄉土建築被一些人認為是“不合時宜的住宅”,成為發展的包袱與絆腳石。涼山地區建的“彝家新寨”,有的是整合附近的村寨,另選地址重建;有的是拆毀原村寨建築,在原址上重建。具有傳統彝族建築風格的夯土瓦板房一座座消失了,一些嶄新的既非彝族建築,也不像漢族建築的磚瓦房逐漸聳立。大拆大建“彝家新寨”,改變了凝聚時代和地域特徵的彝族鄉土建築文化價值,那種既融於美麗山林生態環境,又具有滄桑感、風光美的彝寨旅遊景觀價值也許就會打折扣,人們對彝族瓦板房聚落中歷經風雨的歷史印記也許會失去。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拆掉老房子,蓋座“小洋樓”,提升生活水準的社會需求一點也沒錯,但是建築除了提供遮蔽場所以外,還承載著人的情感、記憶,以及象徵的意義。千百年來,彝族祖祖輩輩都住著瓦板房,它凝結著彝族人的智慧,象徵著彝族人的性格——簡單,質樸而又堅強。民族的性格深深的烙印在每個彝族人的身上。

未來的瓦板房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倡導保護彝寨木瓦房等瀕臨滅絕的鄉土建築,在融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為彝族民居其獨特的木瓦文化續寫新的篇章。

人文凉山|从《索玛花开》看彝族瓦板房:对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思考

素材來源 | 新民晚報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