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馬雲都去養豬了,那些和“豬”相關的新零售邏輯

丁磊、馬雲都去養豬了,那些和“豬”相關的新零售邏輯

馬雲用人工智能養豬,消息一出,瞬間刷爆熱門,養豬到底有多大的魅力,或者說“豬”到底有多大魅力,能夠在互聯網的各個階段成為網紅。

6月7日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合作,目前已用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這種養豬的黑科技,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養豬,母豬每年多生3頭崽。

阿里將為每頭豬建立一套檔案,包括豬的品種、日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次、軌跡等,未來,消費者在超市挑選豬肉時,只要掃碼,就能獲取豬的全部生長信息,健康指數及配送信息。

驚不驚喜,這關注度可比人強多了。

網絡也上開始出現各種調侃,“馬雲養豬大戶”“丁家豬要睡不著了”“城市混不好回家養豬都拼不過”“科技以豬為本”等等。

從小豬佩奇說起

貌似這些年“豬”在互聯網界混的都不錯,今年小豬佩奇火的一塌糊塗,各種方言版的動畫,各種小豬佩奇的食品、玩具、貼畫等,小豬佩奇已經成為了一個大IP。

不僅僅是小孩子喜歡,很多大人也是小豬佩奇的死忠粉,“小豬佩奇身上紋,證明我是社會人”,這種新引力不亞於漫威的超級英雄了。

很多動物在互聯網中的存在只是做為品牌LGOGO、吉祥物,但“豬”不一樣,它可以在很多階段,很多場合出現。

用“豬”來做比喻人和事,是“蠢”“笨”“沒腦子”的象徵;

用“豬肉”價格來比喻,能夠看清經濟形勢,消費狀況;

用豬來比喻風口,說明大趨勢;但真正的養豬,卻暗含著一定的商業邏輯。

互聯網的豬

在互聯網上,羊毛出在豬身上,是最簡單的商業邏輯,這裡給你優惠了,其他地方一定是要補償回來的,企業是要盈利,必須設計好每一個環節。

這也是互聯網的平臺邏輯。簡單點說,平臺對所有用戶都是免費的,但對商家是收費,或者有些平臺基礎服務是免費的,增值服務是收費。比如360、QQ等。

後來又有了這樣一句話,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來買單,也是互聯網的商業邏輯,對於用戶而言,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當一定有一個環節涉及到費用。

比如自媒體,今日頭條,用戶看內容都是免費,內容的生產者是享有收益的,這個收益哪裡來,表面上是平臺給的,但實際上市廣告商給平臺的,平臺分成一些給了內容生產者。

雷軍的豬

雷軍的豬不是真的“豬”,是一種必須,一種形象的比喻。

“在風口上,豬也能飛”,這句話在創業圈流行了很久,有很多種解讀。無論是哪一個角度的解讀都對,核心就是“豬”。

這種比喻很明顯,“豬”代表的不被看好,是差的。站在創業者的角度理解,創業首先要找到的是風口,你的項目並不重要,風口才重要。但也要想到,風口過了,最先摔死的就是站在風口上的豬。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投資的是什麼項目不重要,投的是不是風口才重要,能不能跟上這個潮流才重要。

這句話的比喻,其實是對2015年前後整個創業圈最形象的詮釋,一股股慌亂的創業和投資行為,搞亂了整個創業圈。

丁磊的豬

丁磊的豬,是真的“豬”,從開始說要養豬,到2016年“味央豬”的面世,每斤49元,花了整整6年時間,丁磊也是樂此不疲的在各種重要場合推銷自己的豬肉。

這是一隻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豬,號稱聽著音樂長大,會蹲馬桶、睡公寓、不打針、不吃藥,生活習慣比人類都要健康。

丁磊是互聯網大佬裡做農業噱頭最大的一位,風頭遠遠蓋過劉強東2017年的跑步雞、養牛,馬化騰的AI生態鵝。

這也說明,很大程度上“豬”的勝利。

馬雲的豬

馬雲開始養豬了,這個消息和震撼力,不比丁磊差。依然是互聯網大佬,依然是搞養殖業,丁磊的概念是“綠色、健康、零汙染”,馬雲的概念是“人工智能”。

從時間上講,2016年之前人工智能的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並沒有現在這麼火,但食品安全卻是最讓公眾擔心的問題,丁磊選擇了這個概念,當時的熱點。

而這次馬雲選擇了人工智能,這個當下以及未來都會很熱的概念,把養豬和人工智能結合起來,有吸引力,能引起人們的爭議和傳播。

養豬和養孩子

對於養豬,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心態,投資人做的事,是在養豬,豬養大了,養肥了,就應該賣掉,是需要有收益的。

而創業者的心態是養孩子,做這個項目,想讓他慢慢的長大,長大後依然是自己的孩子,賣掉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賣掉,也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會很心疼。

養豬完全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筆筆盈利,每一單每一個項目短期內就能盈利,有充足的現金流。

養豬的邏輯VS做芯片的邏輯

在這裡,就基本能推斷出,養豬的商業邏輯,如果和“豬”相關的,不是logo,吉祥物,以及形象的比喻,那麼一定是有背後的商業邏輯在裡面,和做芯片的邏輯又有多大的關聯。

第一,涉足農業,是互聯網生態圈裡必備的一個環節。

做生態圈為何要涉足農業,在互聯網上,任何一家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引入新用戶的成本急劇增加。

在完成原始用戶積累之後,滿足現有用戶的各種潛在消費需求,往往比吸引新用戶的成本低得多。

養好自己池子裡的魚,比去別人的池子裡撈魚風險也低得多。

平臺有了,用戶有了,滿足了用戶的信息、娛樂等需求之後,如果再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快消品需求,基礎生存需求,那麼用戶的粘性會更高。

尤其是新生代的消費者,他們對科技的理解,對食品安全的理解,對大IP的理解,對個性需求的理解等等,都會促使他們嘗試更有故事的產品。

第二,回報週期是首要的選擇,接下來是比拼場景。

涉足養殖業,為何選擇“養豬”,除了國人對豬肉的需求量非常大之外,還有很多因素決定,選擇“豬”是最正確的。

比如“豬”比其他動物好活,繁殖速度快,生長週期短,成本低,易儲存等,和養雞、牛、鵝相比這些優勢很明顯,更何況丁磊的“味央豬”已經證明了這條路可行了。

接下來就是比拼場景的時候,阿里的平臺、用戶、渠道等擁有很大的優勢,包裝的概念不同,但過程都是一樣的,影響用戶二次消費的動力都是一樣的。

互聯網的下半場大家比拼的不再是價格和服務,比拼的是新概念,故事,場景,情懷等等。

新零售中的場,消費者,商品,場景,從原材料、供應鏈、消費場所,每一個環節都要是透明的,可以追溯的。

第三,人工智能試驗場。

馬雲的養豬,可以看成是人工智能的一場秀,也可以看成是人工智能在養殖業上的實踐。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需要巨大投入的,但收益卻很難迅速匹配上來。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都會有這種顧慮,這個企業規模,盈利能力沒有天然的關係,單個項目的回報週期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考慮的。

人工智能面臨的就是資金和技術的投入過高,迭代升級又過快,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錢研製出來的東西,還沒有推向市場多久,這項人工智能很可能就過時了。

第四,做芯片的邏輯和養豬的邏輯沒有必然的衝突。

看到很多的評論,認為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沒有擔當,沒有核心技術,這些年都沒有任何可以和國外科技大佬抗衡的東西。

尤其是前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中興事件的影響。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受到了很多的批評,這些批評如果放在大局觀裡是沒有問題。

但是要注意的是,每一家公司做的事是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是不同的。現階段國內的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歷史並不長,他們的根基還不那麼深厚,商業模式也不穩固。

對他們的要求拿谷歌、亞馬遜、微軟等來做類比是不合適的,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到底有多大,源自於它的各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付出相應的責任。

做芯片,不看產出比,以當下的技術水平,芯片市場壟斷地位,人們的信心,ALL IN 是不合適,很多互聯網公司並不具備開發芯片的能力。

一個常識,現階段如果有一家公司,拿出行業最先進的技術,開發出了一款芯片,一個操作系統,你敢用嗎?

人工智能其實是一個好機會,從最簡單的入手,無論是養豬,共享單車,新零售,區塊鏈,只要開始切入,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原始的商業邏輯是沒有變的,商業競爭是存在彎道超車的,但這個彎道的機會是在你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才可以去用的。

人工智能是促進新零售在各行各業落地的基礎技術,這個基礎需要的技術深度並不多,但需要適當的去做匹配,人工智能養豬就是一種初級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