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芭比娃娃與我

神仙、芭比娃娃與我

一個週末,帶著孩子們到素有“岱南奇觀”、“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的鄒城嶧山一遊。

年年歲歲山相似,每年來的人卻未必一樣。因老家與鄒城臨界,故與家人、朋友常到嶧山做客。有時三口之家,有時朋友幾個,有時同事同行,總之是山同人不同了。

今年同來遊玩的,孩子多,大人少。四個孩子中,一個女孩,三個男孩,最小的八歲,最大的十一歲。小女孩是我的侄女,年齡最小,加上父母沒陪在身邊,所以上山下山,我細長瘦弱的大手總攥著她肉乎乎的小手兒,生怕出什麼閃失。因了刻意的關照,我和小侄女爬山的三四個小時裡,竟生出瞭如嶧山“金鐘化作石”、“騎鶴隱仙”昇天去等神話一樣美的“許願”故事。

每登一次山,“上山容易”這句話,就會讓我糾結一次。因為實踐證明,人工開山造路技術發達的今天,下山真的可以輕鬆到一步兩臺階、蹦跳地飛奔到山腳。特別像嶧山,海拔只有五百多米,又不險峻,這種對比就更明顯。這次的山,上的尤其艱難。男孩子調皮,女孩兒柔弱,喊住那個,拖著這個,身體累著,心揪著。不到半山腰,我和小侄女就落在了人後一大截兒。儘管我們一路停歇很頻繁,但八歲的小侄女還是累的臉色發白,腿腳打軟。她衝著前方渺茫的山頂,怯怯卻賦有詩意地嘀咕“爬山讓我一下子老了六十歲,我不想爬了”。小侄女哲理般的話,讓我笑的前仰後合。笑過,還得解決問題。已處在山中,真是進退兩難。我只好以善意欺騙的方式為她打氣兒:“山頂有神仙,能實現人的願望呦……”。沒成想我的故事剛開頭兒,小侄女眼睛就亮了。她一臉驚喜,用一雙求證的眼睛看著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自然一臉認真但內心竊喜地給予肯定。我突然覺得我手裡那隻肉乎乎軟塌塌得小手又有了力量,小手在我的大手裡翻轉了一下,就變成了小手抓著大手了。她接著一本正經地追問:“真的嗎?山頂的神仙真能實現願望嗎?”我再次給了她信心。“你許過願嗎?實現了嗎?”小侄女緊追不捨。我用一雙內帶詼諧,外含真摯的眼神告訴她:神仙是不會騙人的。我一句她一句的對話中,腳步倒是輕鬆了不少。小侄女使勁兒登上最後一個臺階,走上一個平臺,喘了兩口粗心,認真地看著我微微發紅的臉頰:“大姑,你許的什麼願?”我心裡一驚,一時語塞,這可能是小孩子對某事不確信求實呢?!我揣度著,加速了腦細胞的代謝,幾秒間,我告訴小侄女我的願望是要一個兒子。小侄女沒有懷疑,因為她知道,“神仙”“送給”我的兒子今年已經十一歲啦。倒是我這個無拘無束、自然大方的回答,引來不少登山人的側目。我笑盈盈地迎接著他們眼神兒裡的複雜,心下想,“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聖人讚譽過的地方,有神有仙能“顯靈”也不為怪罷,儘管我的兒子跟嶧山沒半毛錢關係。

自從給小侄女編造了這麼個“嶧山送子”的故事,她就沒有再給我提起要半途而廢下山去的話,話題換成了山頂路程的多少、神仙的住所以及關於她的願望。小侄女告訴我,她的願望是要一個擁有很多衣服的芭比娃娃。她似乎有點兒擔心什麼,一連串兒地又問開了:“年都過了,神仙還能不能給送禮物了?需要多長時間能送到?山上的神仙會不會像聖誕老人一樣,趁她睡著的時候把禮物放在枕頭底下?”面對如此純潔的心靈,我有些臉紅,這次不是登山的緣故,是因為之前帶著玩弄心理編故事的做法兒。我調整好有些凌亂的心緒,認真且滿懷誠意地,替山上的神仙回答小侄女的每一個問題。記得周國平《善良豐富高貴》中說兒童有些時候是成人的老師。這次登山,小侄女是紮紮實實地給我上了一課:如果初衷是善意,就不該有嘲弄。還是孔子他老人家有遠見,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為之心安,安心為之。

在孩子簡簡單單的童貞和希望裡,我們就到了“風花雪夜”門石下道家聖地的廟庵。懷著敬畏,入庵,為小侄女尋到一位最接地氣的神仙——玉皇大帝,叩拜祈福許願。儘管我們回族信主歸一,篤信安拉,但作為中國人,我們也信奉代表著老天爺的“玉皇大帝”,這屬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範疇,與信仰無關。小侄女仔細請教關於磕頭的禮數、方式和方法,我簡單地介紹給她,她照做起來,沒有半點兒孩童的耍玩,一臉認真、虔誠的樣子讓人好生感動。我想,拜神跟“講故事”一樣,還是心最重要罷。 孔子不是也講過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個七歲的女童,做著和聖人一樣的事,怎不讓人感懷。

“一個有很多套衣服的芭比娃娃,玉皇大帝會滿足你的願望”。我替嶧山上的神仙做了個決定,相信,神仙們的想法肯定和我一樣。

隔天,嶧山上的神仙送的芭比娃娃就到了小侄女的手裡,倆大娃娃,四個小娃娃,八身衣服,數雙水晶鞋,成袋子的小飾品一股腦兒躺在娃娃身邊。小侄女興奮的眼睛亮閃閃的,小臉兒比登山那天還紅,肉乎乎的小手兒拍的“啪啪”響:“嶧山的神仙說話真算數,送的禮物真漂亮”。

神仙、芭比娃娃與我,是用愛煨著的小溫暖,也是大成長。有愛分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看著眼前樂的不能自己的小侄女,我的臉上盛放著早春的明媚,心裡盪漾起春天的綠波:“充當購買員、快遞員的大姑,是不是也很漂亮呢”?!(唐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