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離軌再入與軌道衰降過程

低地球軌道運行的大型航天器,如空間實驗室、貨運飛船、空間站等,服役期滿、使命結束後,會因低地球大氣環境阻力而離軌衰降,當其軌道高度低於120km,將面臨再入墜毀處置問題。

航天器離軌到再入過程是一個軌道高度和能量逐漸降低、連續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軌道衰降階段和再入損毀階段。

在軌道衰降階段,航天器仍然能夠環繞地球、以螺旋形橢圓軌道飛行,但在稀薄空氣動力、地球重力、磁場力等外力的持續作用以及太陽活動的間歇性影響下,航天器的飛行軌道高度逐漸降低,機械能也逐漸減少,一邊飛行一邊向地表稠密大氣層靠近。

軌道衰降的過程通常很漫長,這一緩慢過程易受太陽磁暴、空間粒子等干擾影響,因此存在隨機性。比如當航天器的軌道足夠高時,甚至觀測不到明顯的軌道衰降,這時,失效的航天器將成為長期威脅其他航天器安全的太空垃圾。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航天器軌道高度會逐漸緩慢地下降,隨著軌道高度的降低,軌道衰降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當軌道高度和能量衰降到一定程度時,航天器不能夠再繼續環繞地球飛行,會進入稠密大氣層。

航天器進入稠密大氣層,即進入了再入損毀階段。這一階段時間歷程較確定,一般幾十分鐘結束。航天器在大氣劇烈摩擦阻力作用下,機械能急劇減小,摩擦生熱使航天器金屬結構(合金材料)變形失效熔融、複合材料熱解燒蝕損毀,在氣動熱、力、減速過載等綜合作用下,發生劇烈破壞解體現象。解體後殘骸繼續高速飛行並繼續多次破壞解體,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結構被超高速氣動加熱,發生熱化學氧化反應燃燒分解,但仍然可能有部分難熔殘骸或碎片、再凝固氧化物到達地面,視這類金屬桁架構型的航天器離軌再入空間飛行姿態與發生首次、二次解體高度等多種因素,通過再入跨流域過程氣動力/熱環境一體化計算與結構熔融/損毀綜合分析研究確定。

航天器的殘骸形式(包括殘骸速度、質量、幾何特性、材料組成等)及其空間散佈主要由航天器本身的結構材料特性、航天器再入點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姿態以及再入過程中的大氣環境等因素共同決定。特別是殘骸的空間散佈區域位於地球上的經緯度位置,由航天器再入點位置決定,而該空間區域的長度、寬度範圍等由再入時刻速度、姿態和航天器自身特性決定,需通過計算建模分析得到。航天器如以很小軌道傾角再入或再入過程中發生首次、二次解體高度較高,則航天器再入飛行時間較長,氣動力/熱對航天器損毀充分,能到達地面的殘留物碎片就會所剩無幾。(李志輝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