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荒野月升

已經記不清多少次來太僕寺旗了,每年的草剛綠,我就惦記著要來,而等到盛夏或者秋季,要來這兒的慾念竟一直是在增強的,這股子勁一直到每年的10月,枯草連天冷風勁起才慢慢消失

論草原風光,太僕寺旗並比不上塞罕壩、烏蘭布統這些歐式草原,但這兒沒有什麼遊人,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有一種浪跡天涯的漂泊和孤寂感。因為沒有遊人,你會有和草原深刻的融入感。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土路變成了水泥路

大約幾年前,我在太僕寺旗貢寶拉格的草原深處遊蕩,誤打誤撞的在巴特爾家停留了一個晚上。貢寶拉格草原不是旅遊區,所以在這兒經營旅館的牧民不多,大部分村落人家都還是過著放牛牧羊的生活,巴特爾應該是較早從事接待遊人的牧民之家。

巴特爾的家在太僕寺旗哈夏圖嘎查,嘎查是蒙古族的行政村,整個嘎查放眼望去也就十來戶牧民,巴特爾建在草場上的院落就挨著主路,因此很容易發現。

幾年前去的時候,這一帶的草原深處還極少有鋪裝路面,都是較為平整的土路,轎車也能夠安然通過,只是趕上雨後,道路泥濘,有些地方會有些不太好走。這次再去,主路以及一些通往各處嘎查的小路已經鋪上了柏油路。只是從主路上到巴特爾家的那一小段,仍然保留著幾年前的土路,但也非常好走。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牧民標誌性的圖案

巴特爾的家就在草原上,不是那種城鎮上的家,也不是人工雕砌建起的精美院落,而就像是在草原上長起來的一樣。幾年過去,巴特爾家院落裡又多了一處房子,把原來室內的洗漱間挪到室外,院子裡也多了好些個帳篷,也有幾頂很大,能容下幾十人用時用餐的帳篷,廁所也做了擴充和改造,看得出巴特爾也是打算提升自家的經營和接待能力。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巴特爾家有草場3000多畝,養了200多隻羊,十來頭牛和幾匹馬,這是他們營生的一部分。早上5點多,森布茹就起來把牛從院子裡趕出去吃草,至於羊,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放牧的。據我以前的經驗,這裡地廣人稀,牧羊都是把好幾家人的羊合併到一起,交由羊倌放牧。羊倌可能是外聘的,也可能是親戚或者朋友,一大群羊有四五百隻稀鬆平常。牧羊人或騎著摩托,或騎著馬兒,或乾脆步行,在外陪伴一整天羊直到傍晚,自帶的午餐就在放羊的間隙吃,算得上是風餐露宿。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巴特爾和森布茹育有一對兒女,女兒我以前去見過多次,那時候還是個大學生,身材高挑,超大的眼睛一閃一閃透著靈氣。如今已經畢業,在呼和浩特上班,我經常看森布茹在她的朋友圈曬女兒跳舞獲獎的照片,都是身著蒙古族的盛裝,舞姿專業。兒子是老二,大約我去的時候他多數不在,所以我印象不深,只是這次看他們的全家福,兒子帥氣逼人,不比任何一個當紅的小鮮肉差。有這麼一雙兒女,是這個牧民之家最大的希望。

作為地道的蒙古族人,巴特爾和森布茹還保留著很多蒙古族的傳統,他們在家裡日常交流都是蒙語,餐廳裡也少不了掛上成吉思汗的畫像。當有團體的客人來時,森布茹會換上蒼翠挺括的蒙古族服裝,也會請來一些幫手,她們都穿著粉紅色的蒙古族服飾,一起來迎接客人,給客人敬下馬酒並獻上哈達,有時還會高歌幾曲,讓客人一下車就感受到濃郁熱情的蒙古風情。晚上自然少不了篝火晚會,蒙古族歌舞、煙花等,夜晚寂寥的草原上回蕩的都是歡聲笑語。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巴特爾家給所有去過的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奶茶好喝,羊肉鮮美而不羶,森布茹和一起幫忙下廚的蒙古族婦女都做的一手好飯,如果客人想自己動手也沒問題,我的同學老李就是這樣,經常就是“佔據”了廚房,自己挑菜撿菜下廚,對他和他的朋友們而言,這儼然就是草原上的一個家。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今年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往年的幾個大面積水泡子都徹底乾涸了,只留下快要曬乾的泥濘。如果能來幾場大雨,草就會瘋長,花兒也會怒放,巴特爾的家也會有更多的遊人光顧。等到秋季,原本不多的遊人差不多就徹底斷了弦。進入冬季,這裡的氣溫能遽然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度,勁風颳得人在外面無法多留一分鐘,巴特爾一家的觀光生意就會進入漫長的“冬眠”,不會再有任何一個遊人來了。

我的父親問巴特爾,你們的孩子以後會回來接班重新操持起牧業和牧民之家麼?巴特爾笑著說那不會。雖然巴特爾一年的收入並不低,但下一代的年輕人已經無法再回到草原和家鄉,幹著父母輩們賴以為生的營生,他們嚮往城市,渴望社交,那是他們的時代和方向。

因此,巴特爾和森布茹,他們也是這片草原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太僕寺旗最後的守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