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水晶狐狸" 徐世昌

在晚清,他位極人臣,做到軍機大臣,太傅太保。進入民國,他歷任國務卿,內閣總理,直至民國大總統。一介書生,卻在軍閥混戰、明爭暗鬥的政壇,左右逢源,他 就是徐世昌。


早年時期

徐世昌 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東海、水竹村人。1855年(咸豐五年),徐世昌生於河南衛輝府,祖籍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徐世昌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的母親非常重視他的學業。雖然家境貧困,即使典當東西也要供他讀書,並且親自監督他學習,同時也非常重視對他的品德教育。徐世昌稍稍長大一些,每交一個朋友,他的母親一定去考察一下那人的人品如何,如果真的是賢才,就以美食款待;否則立即訓斥並令其不再來往。當時有人看他們母子非常清苦,就勸他們去依靠做縣令的親戚。徐母說:"託人餘蔭,罔知艱苦,無復有刻厲振興之心矣"。族人感嘆:"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徐世昌24歲時一邊自學,一邊做準寧縣知事,治理文案。遇到袁世凱,兩人一見傾心。袁世凱見徐世昌雖然衣衫破舊、不修邊幅,卻神采飛揚。談吐間,顯露出勃勃雄心與滿腹經綸。讚道:"菊人,真妙才也!"當時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沒錢去應天府考鄉試,袁世凱就贈銀百兩讓他們作為費用,使徐氏兄弟得已成行,並同時中舉。

任職翰林

光緒十二年(1886年)徐世昌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1889年)授編修。先後拜張之洞(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李鴻藻(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師。翰林院編修是七品官,俸銀很少,生活清苦。很多人勸他申請外放知州、知縣。徐世昌都沒有聽從,因為他認為京官具有接近上層人物的優勢。徐世昌在翰林任上一待九年,他不急功近利,而是積極結交,疏通上下,同時勤苦讀書,關心時事,作好各方面準備,以待時機。翰林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為科場尖子而設的最高機構,凡是以科舉進身的文士,無不孜孜以求。李鴻藻認為徐世昌"虛矯過人",因而不得寵。但徐世昌向李鴻藻介紹袁世凱,通過李鴻藻,袁世凱為李鴻章所常識,向朝廷推薦他督練新軍,這成為袁世凱發展的起點,同時也成為徐世昌仕途中走向發達的轉折點。

徐世昌在翰林院坐了九年的冷板凳,到第十年終於有了轉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袁世凱向清廷奏請徐世昌出任新建陸軍軍務處總辦,徐世昌欣然就任,全力以赴,總攬全軍文案並參與機密,袁世凱不在時且代理其職。從此成為袁世凱的得力智囊。

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徐世昌

佐理袁幕

徐世昌到任不久,袁世凱就因為剋扣年餉、誅殺無辜被人告發,軍機大臣榮祿與陳奎龍負責查辦。徐世昌與陳奎龍為同榜進士,私交很好,於是為袁世凱說請,袁世凱得以逃過一劫,免除了一場大禍。袁世凱由此對徐世昌感恩不盡。徐世昌參與小站練兵工作雖然只有兩年多,但他一來便受到袁世凱的高度信任與尊重,言聽計從,稱為兄長。又由於是翰林出身,受到將領們的尊重,都稱他為老師。徐世昌工作勤奮,自學軍事和英語,先後編寫了《新建陸軍兵略存錄》及《操法詳晰圖說》十三冊,以統籌全軍訓練和教育,他最先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近代化軍事理論,制訂了中西結合的軍制、法典、軍規、條令及戰略戰術原則。成績卓著,聲望很高,從而奠定了他在北洋軍隊中僅次於袁世凱的地位,也達到了"以文修武、以軍功進身"的夙志。

徐世昌與袁世凱一樣,既有政治野心、也有愛國熱情。在翰林院時徐世昌曾因甲午戰敗彈劾李鴻章。戊戌變法期間,徐世昌、袁世凱都參與了維新運動。但在關鍵時刻,當新舊勢力交鋒、維新勢力將希望全部寄託在掌握軍權的袁世凱身上時,"軍師"徐世昌卻向袁世凱進言:"帝雖一國之主,然當政日淺,勢力薄弱;後(西太后)則兩朝總持魁柄,廷臣疆帥,均其心腹,成敗之數,可以預卜。與其助帝而致禍,寧附後而取功名。"袁世凱深以為然,於是向榮祿告密。在義與利的選擇上,徐世昌、袁世凱很現實地選擇了趨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紅了頂戴花翎,從此深受後黨恩寵,平步青雲。維新變法的失敗,雖是時事註定,然而袁世凱難逃其責,幕後高參徐世昌也難辭其咎。

清廷重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西逃,徐世昌隨行護駕,得到青睞。在隨後的三年中,他相繼涉足清廷政務、財務、軍務、學務。光緒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的閱卷大臣,圓了他十年翰林以來主考之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軍機處,授軍機大臣,署理兵部尚書。這一年徐世昌正好五十歲。徐世昌獲此殊榮,然而並未停止升遷的腳步。51歲時,清廷又任徐世昌為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兼管東三省將軍事務,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從一品銜,恩寵之高,為清末漢臣中所僅有。

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徐世昌故居

總督東北

東北三省是清朝的發祥地,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到徐世昌上任時,東三省在十年內連遭俄國、日本三次大洗劫,國土大片淪喪,幾乎成了兩強的殖民地,民生凋蔽,滿瘡痍目。徐世昌一到任,就針對當時面臨的問題,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確立總督一人負責制,設行省公署,所屬各司與督撫一起共同辦公,簡化辦事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建立起高效率的決策機構和運行機制,同時也適應了推行清末新政的要求。為懲治腐敗,更新吏治,徐世昌還推行了一系列具體政策,付諸實施。與此同時,他還大力招賢,尤其重用具有真才實學的留學歸國人才,並向全國招攬第一流的時務人才,使東北三省一時人才濟濟;對貪官汙吏則嚴厲打擊,殺一儆百。徐世昌督東北僅僅兩年,滿洲面貌煥然一新,當時人們稱東北三省新政為"徐世昌新政",徐世昌也為此自豪。

在應對日俄侵略方面,徐世昌在上任前與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設定了外交方針,一是"以保衛主權為第一急務";二是"在具體交涉時,為了在主要問題上達到我們的目的,在次要問題上可做必要讓步"。徐世昌對日本明目張膽的侵略行徑予以堅決反擊,在護衛領土主權等原則問題上據理力爭,寸土不讓。他任用與日本交涉卓有功績的吳祿貞為解決"界務問題"督辦,不僅有效地遏制了日本蠶食中國邊境領土的陰謀及"滿洲政策"的推行,還收回了部分國家主權。在與沙俄侵略的鬥爭中,同樣取得了"已無餘憾,為之欣慰"的結果。徐世昌在東北實施近代化建設,使東北開改革之先河,在推進全國近代化進程方面,確實功莫大焉。

徐世昌還在東北時,就已考慮到清廷即將失勢,便未雨綢繆,預謀出路。他為人處事十分謹慎,絕不驕矜、以黨派示人;他既能符合潮流,大辦新政;也不疏遠舊派、權要,可謂兼收幷蓄,廣結廣交,左右逢源,上下暢通,從而為掌握樞要鋪平道路,徐世昌因此而贏得"水晶狐狸"的雅號。

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徐世昌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民國之初

清廷見袁世凱越來越擁兵自重,想拉攏徐世昌為其所用,以制衡袁世凱。宣統元年(1909年)8月,清廷授徐世昌為體仁閣大學士,這是清代文臣的最高榮典,也是漢人樞臣中唯一最受朝廷信任者。之後又加封徐世昌為太傅太保。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徐世昌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其指導思想與袁世凱一樣,逐漸由君主專政轉向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對革命黨人的策略也由剿而撫,由撫而和,主張採用和平方式,逼清帝退位。這也就避免了一場大內戰,最終達到了推翻帝制、創建中華民國的目的。據說逼清帝退位,歸政於民國,就是徐世昌的妙計,他讓袁世凱授意段祺瑞等46名北洋將領聯名發電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以兵隨之"。電發次日,徐世昌為避嫌懇請辭職。

袁世凱出山、逼宮、掌權三部曲,都是徐世昌導演的。袁世凱既有逼迫清廷退位之功,又有促成南北議和之舉,且挾北洋雄師之勢,南方革命黨人只有把中華民國大總統拱手相讓了。徐世昌把袁世凱捧上總統寶座,功莫大焉,當時很多人認為國務總理一職非徐世昌莫屬。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世昌此時卻激流勇退。一則他深受清廷厚恩,暫避"一時之謗"。二則當前局勢仍動盪不安,袁世凱的寶座還不平穩,不如作個"局外人"以靜觀其變。

徐世昌隱居於青島,行前與袁世凱長談,袁世凱許以二年為期,但忍不住又於民國元年(1912年)、二年(1913年)兩年內兩次敦請徐世昌"出山"相助,徐世昌皆婉拒,不為所動。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取得鎮壓"二次革命"勝利,剪除了政敵,便再次請徐世昌出山,任國務卿之職。徐世昌開始動心,遂於民國四年(1915年)5月,出任北洋政府國務卿,北洋人呼之"徐相國"。

擔任總統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野心急劇膨脹,蓄謀恢復帝制,使袁氏子孫代代為帝。徐世昌卻認為帝制實不為可,不得民心;見袁世凱不聽諫言,只得緘口不言,作壁上觀,並辭去國務卿的職務,以便將來可以局外人的身分收拾殘局,留下轉圜的餘地,此無疑是明智之舉。

民國六年(1916年),袁世凱在舉國人民的聲討中,憂憤地死去。徐世昌見國事難為,便又隱居水竹村。此後曾應黎元洪、段祺瑞之請,調解過"府院之爭"。民國六年(1917年)6月,張勳復辟,徐世昌力勸張勳解除武裝,恢復共和,並保證其身家安全。同時他還竭力為溥儀卸罪,繼續保全清室,或許是為了還"恩情"吧,但卻受到時人的譴責。

民國七年(1918年),在選舉民國第二屆總統時,段祺瑞和馮國璋相持不下,一向兩面討好的徐世昌遂作為"理想人選",得任總統。徐世昌就任總統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謀求南北和解,結束內戰。為此他使出渾身解數,但都沒實際效果。民國十一年(1922年)終於爆發了直奉大戰。同年,徐世昌在得勝的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的"逼宮"下,不得不選擇下野,結束了他三年零八個月的總統生涯,也從此結束了他40餘年的從政歷程。

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徐世昌開國紀念幣

徐世昌是北洋時期歷任民國總統中任期最長、也是唯一的一位文人總統。作為一位學者型大總統,徐世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多有建樹,創建了民國初年的多項第一。在政治領域改革中,他屢次下令"整肅仕途,獎勵賢能",考核各級官吏,進行廉政建設,並親自起草《將吏法言》,頒行全國,供各級官吏學習,足可稱為官場第一人;在經濟領域改革中,徐世昌親自設計、管理、指揮實施了"東北新政"、"山東新政"和"北洋新政",成績突著;徐世昌審時度勢,利用一戰後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際,大力發展工商業,促進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贏得了"東方西方化"的美譽,當得起民國第一人;在軍事領域改革中,徐世昌雖然是一介文人,但他對中國近代軍事的發展影響卻是深遠的。早在小站練兵時期,他就主張練兵既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制度和技術,又要融入中國傳統軍事文化。他親自設計新軍事制度與法規章程,親自翻譯西方和東方軍事理論。成為了袁世凱之後的北洋第一人。他還創辦新式軍事學堂,改革傳統兵役制,使新軍成為常備軍。他還擔任過首任巡警部尚書,親自參與訓練巡警部隊,構建國家柱石基礎;在文化領域改革中,他以博古達今、學貫中西而聞名。既是清朝進士,還獲得過巴黎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在當時的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中,只有美國總統威爾遜可與之比肩。在總統任職期間,徐世昌派人出國考察世界各國的文教事業,並創辦了南開大學,設立獎學金,資助南大學生出國深造。並在巴黎大學創建了中國學院,宣傳中國文化,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他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博物館、第一家圖書館;在外交領域改革中,在徐世昌當政期間,他改變了中國近代被動挨打的局面,創造了主動開放外交的大國形象。對外積極抗爭,不懼使用武力,收回東三省、山東、外蒙主權,收回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規定的外國勢力的特權,以獨立、自主、平等的地位參與國際會議,拒籤巴黎和會上大國的"分贓"條約,初顯東方大國強硬、獨立、自主、平等、和平的外交形象。


退隱之後

下野後的徐世昌到天津過起了寓公生活,整日研習文章詩詞書畫。他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皆精,傳統文化造諧很深。如不從政,成為國學大師,或書畫名家,當無問題。不時還關注著時政,"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發生後,他都呼籲:"中國只有團結抗戰,才能救亡。"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85歲的徐世昌病逝於天津,歸葬輝縣,未修墓,僅豎一塊"水竹村人之墓"碑。

綜觀徐世昌一生,他不是一個革命家,政治品德上也算不上完美,但也承襲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優良精神風貌,學識廣博,推行新政,熱愛國家,堅持和平與統一,崇尚自然,既非一般無聊政客,更非那些擁兵自重、利慾薰心、禍國殃民的舊軍閥可比。徐世昌為人圓滑機敏、頭腦清晰,順應時變,有著卓越的人際交往能力。或許這就是他由一個七品翰林平步青雲一路升遷到一品軍機大臣,直至民國大總統的關鍵因素吧。

北洋風雲(七)史上最會做官的人——

徐世昌墨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