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這份畫冊共計八開,分別描繪了端陽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為清代乾隆年間宮廷畫師徐揚所繪。

集中表現了歷代各地的風俗習慣。每開均以隸書題寫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加以註釋,以便讀者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

第一開《射粉團》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團是一種唐代都城和宮廷盛行的遊戲。《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粉團則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

第二開《賜梟羹》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羮”。梟羮(不是鳥羹哦),就是以梟肉製作的羮湯。這裡主料——梟,就是貓頭鷹(好殘忍有木有?),在古代被認為是不孝的鳥,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有五月做梟羮、送梟羮、吃梟羮的習俗。

而“賜”更是將習俗官方和制度化。皇帝制作梟羮以賜臣下,意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梟那樣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絕邪惡的用意。

第三開《採藥草》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

在這個時間段天氣燥熱,人容易生病,蛇蟲繁殖也容易把人咬傷。

所以人們在這個時間採很多草藥治病防病,而此時草藥莖葉正好成熟,藥性也最好。

久而久之人們甚至相傳此日是天醫星臨門。到明清時大城市的藥鋪常在端午日施藥,居民屆時會到藥店索取應節的消毒藥品,如雄黃、芷術等。於是形成了端午採藥、施藥的習俗。

第四開《養鴝鵒》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鴝鵒(qú yù)就是我們俗稱的“八哥”。

八哥自己的聲音比較雜噪且毫無韻律,但是卻很聰明,極善效鳴其他鳥類的聲音。

人們發現了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能力,於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教馴化,而這個調教的最好時間據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第五開《懸艾人》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在花草中當以艾草最早、最常見,也最著名。艾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治病又可驅蟲。五月正直艾草生長旺期,此時功效最好。端午這一天,人們採摘艾草,編成人形,懸掛在自家門口,祈禱消除毒災。

《荊楚歲時記》汪文雲:“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沾艾葉以戴之。”明清婦女都會在端午時節頭簮艾花,小孩子會身貼艾虎,成為端陽一道風景。

第六開《系採絲》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系採絲,以五色絲係臂,謂之長命縷。”

端午所繫的彩絲,是代表吉祥的飾物。

五色絲線又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無色縷”等。

古代以五月為惡月,與是用紅、黃、藍、白、黑無色絲線,分別代表五行,並象徵五色龍,“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長壽。

第七開《裹角黍》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

第八開《觀競渡》

射粉團、賜梟羹、裹角黍……古人的端午節儀式感滿滿

題畫:“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關於龍舟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在不同的地方對於賽龍舟的意義也有不同的解釋。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追悼屈原。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羅縣,龍舟競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朝廟,披紅佈於龍舟之龍頭上,將龍頭供於祠中祭拜,之後再安回船上。

在屈原的家鄉秭歸,也同樣有賽龍舟前祭拜屈原的儀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