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數學創始人馮康的故事

中國計算數學創始人馮康的故事

馮康

馮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浙江紹興人,著名數學家,計算數學家。中國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獨立於西方創造了有限元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闢了辛幾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領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為組建和指導我國計算數學隊伍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

馮康少年時代家居江蘇省蘇州市。父親是知識分子,文學修養較高。父親決心要讓自己的子女受到現代教育的主張對馮康兄弟姐妹幾人產生了影響,他們從小都很用功讀書。這四兄妹後來分別在電機工程、動物研究、數學研究及物理學研究方面成長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成為鼎鼎大名的“馮氏四兄妹”——馮煥赴美留學,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馮慧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馮康是一流數學家;馮端則是物理學大家。這也成為科學家流傳的一段佳話。

1933年,大哥馮煥考入了中央大學電機系,是當時最好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專業。剛開始馮康跟大哥考取了同一個專業,並且是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但上課之後,馮康發現自己對工科的興趣並沒有預想中的大,他更喜歡理科,將目標鎖定在物理專業。

但是1937年抗戰開始不久,家鄉就遭受敵機轟炸,學校被迫解散,隨後江南地區淪陷。馮康和當時大多數愛國青年一樣,痛恨日本侵略軍,對抗戰勝利抱著希望,離開淪陷區轉到後方。1939年他以同等學歷考入福建協和學院數理系學習,1939年重新考入重慶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兩年後轉物理系,1944年畢業。畢業後他的科學方向轉為數學。事實上他在大學時期兼修了電機、物理、數學三系的主課,這一基礎背景對他後來的發展也起了獨特的作用,精通這三門學科也許就是馮康能夠在數學領域創造出工科領域流行的數值方法的原因。

1945年畢業後他到重慶及上海復旦大學擔任數學物理系助教,1946年到清華大學,任物理系助教,1951年轉任數學系助教。1951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1951年至1953年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進修。

1957年根據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我國要填補電子計算機研製與應用領域的空白,馮康由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調往新成立的計算技術研究所,參加我國計算數學的開創工作。馮康來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三室工作,憑藉優秀的學術能力,很快成為頂樑柱。當時中科院計算所承擔了黃河劉家峽水壩工程的計算問題,很多科研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卻長期進展緩慢。馮康後來提出用變分原理進行差分計算的思想,帶來了漫長黑暗之後的光亮。

在劉家峽水壩漫長的計算過程中,馮康和同事們發現了一整套求解偏微分方程邊值問題的計算方法,一個用變分原理進行差分計算的方法——正是著名的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中國近代數學能夠和西方國家相提並論的偉大成果,代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馮康晚年致力於培養中國計算數學的接班人,1993年8月17日,北京的一個盛夏午後,馮康準備一場國內外青年學者參加的會議,勞累過度。不幸逝世。璀璨的數學殿堂裡,一顆星星隕落。馮康去世以後,經中國計算數學研究者倡議,建立了馮康獎,用來獎勵在計算數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