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育學園診所的醫生在看診過程中發現,現在有不少孩子存在“說話晚”的現象,也經常會被家長問到這樣的問題:

  • 醫生,我家寶寶都一歲多了,為什麼只會說一兩個字呢?和我家同齡的寶寶都會說長句子了,我家寶寶到底是不是說話晚呢?
  • 奶奶說,爸爸小時候也說話晚,會不會因為遺傳因素才導致寶寶說話晚?
  • 都說寶寶說話晚是“貴人語遲”,我們是不是可以再等等,觀察一下呢?

當然,也有的家長會擔心寶寶說話晚並沒有那麼簡單:

  • 寶寶不學舌,不說話,會不會有自閉症的傾向?

......

0~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再小的寶寶,也有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我們瞭解寶寶語言發育的規律,才能幫助寶寶“早開金口”。

01
0-3歲語言發展規律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上面這張表,展現的是0-3歲寶寶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肯定有不少寶寶的語言能力遠比表中描述的更棒。

那沒有“達標”的寶寶家長也不要著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髮育的節奏,說話晚一點也屬於正常。

但是,我們不能輕信“貴人語遲”這樣的客套話,還是需要學會區分什麼情況可以繼續觀察,什麼情況必須帶寶寶看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02 什麼情況下,可以繼續觀察?

1 孩子能聽懂大人的大部分指令

排除寶寶有聽力方面的問題,如果孩子能聽懂我們說的話,並且能夠執行我們發出的簡單指令,那我們可以認為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沒有問題。

2 孩子可以用身體語言交流

也許寶寶只會叫爸爸、媽媽,但是他能夠用準確的身體語言,與我們交流:

寶寶有什麼需求,他會看向家長;寶寶想要什麼東西,他會用手去指;寶寶表示不願意的時候,他會搖頭表示“不”,等等。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當寶寶可以用身體語言、肢體動作和簡單的語言來表達他的需求,我們就不用太擔心寶寶的語言發展情況。

反之,如果寶寶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就需要我們格外注意,考慮是否要帶寶寶做進一步的檢查。

03 這些情況,不容忽視

1 不能執行簡單的指令

寶寶不能準確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比如,你和孩子說:“寶寶,幫媽媽拿一下水杯”,他似乎沒有什麼反應,或者不理會你。

2 不能用身體語言交流

寶寶無法通過身體動作、眼神等方式去表達需求,或和我們做簡單的交流。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裡,就會發現寶寶的語言理解沒問題,只是語言表達上比較弱。

想要提高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我們為寶寶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這對孩子掌握更豐富的詞彙、更流暢的表達,甚至樹立自信心,都是非常必要的。

04 想讓寶寶能說會道,我們該怎麼做?

1 多和寶寶說話

想讓寶寶愛說話,家長首先變成“話癆”。

這裡說的“話癆”,不是無意義的重複,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儘可能多地和寶寶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確保足夠的詞彙和信息輸入量,並且最好用完整的句子和語法描述出相關行為或場景。

比如,帶著孩子遛彎的時候,可以指著馬路上的汽車和寶寶說:

“寶寶,你看馬路上有好多車,有紅色的、黑色的、藍色的、白色的。這種大車叫公共汽車,小車是出租車。汽車會發出什麼聲音呢?滴滴……”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2 極回應

從寶寶可以發出“咿咿呀呀”的簡單音節開始,家長就要做好隨時回應他們的準備——這種回應,可以是語言加誇張的表情,也可以是模仿寶寶的發音。

一唱一和,寶寶對有人能“理解”和“回應”自己,會感到非常開心,這也會激勵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時候大人還是會遭遇聽不懂的尷尬。家長要保持耐心,認真傾聽。不然孩子很可能自信心受挫,不願意再說了。

當寶寶已經可以說出簡單的詞彙,也能夠理解家長的指令時,積極地回應就更加重要了。

這時候的回應,家長可以問一些更具有引導性、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給媽媽吃一個你的小餅乾嗎?”“告訴媽媽,你的小熊在哪裡呀?”

千萬不要認為寶寶還小,聽不懂,就對他們不理不睬。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錯過很多模仿學習的機會;也不要讓電視代替家長,成為孩子學說話的工具,這會影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3 明知故問

新生兒出生後,經過數月磨合,絕大多數媽媽,都能很快理解寶寶不同哭聲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

隨著寶寶長大,其他養育者也能明白寶寶小手朝門口一指,就是想出去玩了;寶寶哼哼唧唧,就是想喝奶了。

但是,往往家裡有這樣的高級翻譯,寶寶語言表達都會比較遲緩——因為他不需要說,就能順利達到目的。

因此,家長有時不妨延遲響應,或故意曲解,比如寶寶哼哼唧唧想喝奶,家長可以故意問,“你是想上廁所嗎?”觀察寶寶會想出什麼辦法向你表示他的需求,隨後,再假裝恍然大悟的樣子,給寶寶餵奶。

當然,並不是必須要等寶寶說對了才能餵奶,這對於小寶寶來說確實也太強人所難了!

餵奶的同時,我們可以再次認真地對寶寶說,“喝奶”,通過反覆強化,增強寶寶對“喝奶”這個詞語的印象,讓寶寶明白,“說話”是最能讓家長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4 創造環境

語言是通過反覆溝通、交流習得的。

除了家庭環境,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動機會,讓孩子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

寶寶說話晚?別錯過0-3歲語言發育黃金期!

平時,多帶孩子去小區廣場、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場所,讓孩子與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尤其是與比自己孩子年紀大些的小朋友玩,這在擴大孩子社交圈的同時,還能增加寶寶模仿學習的機會,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大部分寶寶1歲前都會叫爸爸媽媽了,之後的語言發展之所以會出現相對較大的差異,和家庭裡的語言環境以及家長的養育方式密不可分。

寶寶學說話,是在生活中與我們的每次交流和互動中,逐漸積累而成的。

如果家裡是長輩或保姆照顧寶寶,白天寶寶說話的機會可能會較少,爸爸媽媽下班後,更要注意和寶寶多交流。

你家寶寶是“小話癆”還是“惜字如金”呢?

你用了什麼妙招,幫助寶寶get到了“說話”這項人生新技能呢?

評論分享給大家吧!

------------------------------------------

想知道更多優質寶寶輔食做法,就趕快關注“崔玉濤育學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