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廬山三大建築”指的是什麼?

令如歡

1933年,為舉辦廬山軍官訓練團,同時也考慮到國民政府各部門暑期在廬山辦公的需求越來越多,由蔣介石親自拍板,在廬山建造圖書館、傳習學舍和大禮堂,其中傳習學舍和大禮堂均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直接建造,規格可謂不低。這三座建築構成一組,坐落於牯嶺鎮東谷的長衝河畔,背倚擲筆峰,面對虎吼嶺,山峰環繞,氣勢不凡,其設計和施工皆為中國人所完成,人稱“廬山三大建築”。“廬山三大建築”從此成為牯嶺鎮的中心,人們稱讚其“建築之偉大精美,將為廬山之冠”,不過也有批評者認為,它們“排列既不對稱,中西亦不調和”,打破了風景區寧靜安詳恬淡的生活氣氛,變得“一副官家氣派”。


大禮堂(廬山會議舊址),建成於1937年,解放後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先後作為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的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的舉辦地,見證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諸多重要事件。

傳習學社(廬山大廈),建成於1936年,主體佔地面積約1860平米,共有四層,風格簡潔,原為國民黨中央黨校“傳習學社”、軍官訓練團舊址,1946年改為“廬山大廈”,現作為酒店對外營業。

圖書館,建成於1934年,為三棟聯立的中式宮殿式建築,位於傳習學社和大禮堂之間。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圖書館發表談話,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也正因為於此,圖書館現作為廬山抗戰博物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