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前玻璃三角金字塔,你可知道它存在的意義?


這個玻璃金字塔是美籍華裔建造師貝聿銘為盧浮宮博物館設計新的入口處。不過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為何如此設計?

貝聿銘經過深思熟慮,提出建造一個“金字塔”的方案。這座“金字塔”為盧浮宮博物館,也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

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在這裡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一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

一個現代的博物館,後勤服務設施一般佔總面積的一半。過去盧浮宮博物館只有20%的面積用於後勤。

有了這座“金字塔”,博物館便有了足夠的服務空間,包括接待大廳、辦公室、貯藏室以及售票處、郵局、小賣部、更衣室、休息室等,盧浮宮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因此而更加齊全。

據盧浮宮管理方介紹,最初,在實施所謂的“大盧浮宮”計劃時,玻璃金字塔被設計成每年容納約400萬遊客。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博物館每年吸引了500萬遊客。小說《達·芬奇密碼》和隨後根據它改編的電影更使博物館成為全世界人嚮往的地方。隨著來自中國、印度和東歐的遊客增多,拜訪盧浮宮的遊客人數預計將在2010年後猛增到900萬。

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賽勒士說,“我們將改善金字塔下的通道,使其成為最初設計的那樣———一個冥想的地方。”

調查顯示,玻璃金字塔是盧浮宮裡第三受歡迎的作品,排在油畫《蒙娜麗莎》和雕像“米諾的維納斯”之後。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不同角度的盧浮宮金字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