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丹尼爾·德魯

在華爾街近兩百年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投資家,我們比較熟悉的如彼得林奇、巴菲特、索羅斯等,但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位被稱為“華爾街史上最強大的反派”,他就是“注水股魔”丹尼爾德魯。

人物簡介

丹尼爾·德魯(1797-1879)是19世紀的60-70最著名投機者,他1844年進入華爾街,1876年破產。他是那個時代美國最有錢的人,據說他從100美元開始,經過販牛,經營汽輪機,操縱伊利鐵路股票,他的資產達到1300萬美元,最後在他破產的時候,除了一大堆負債,身邊就有價值幾百美元的家當,最後中風而死。

名人傳記——丹尼爾·德魯

相比那些締造投資傳奇為人們所膜拜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拉爾夫•旺格、喬治•索羅斯等,丹尼爾•德魯是個反面教材。他名聲不佳,其貌不揚但詭計多端,曾經手持100美元,最終賺取1300萬美元。他有兩大創造性的發明:第一是發明了在股票市場做空;第二是無法戰勝多頭時,就用印刷機生產大批新股票賣給對手。

人物生平

1797年,丹尼爾·德魯出生在一個貧瘠山區的農場,當時的達切斯縣(Dutchess County)南部,距離紐約60英里,大約一天的路程。在窮人家庭中長大的德魯接受的教育非常少,僅僅會讀、寫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算術。由於他的母親信奉基督教,她把兒子也教育成了清教徒-那種能忍受地獄般磨難的基督教徒。雖然德魯一生中都深深信奉基督教,並極度虔誠,後來還創辦了一個神學院並出資建造過幾座教堂,但是他總能把他的宗教信仰同商業行為完全分開。

早在孩提時代,德魯就在一家在當地過冬的馬戲團打工賺錢。很可能就是在這段時期,他從馬戲團學會了以後在華爾街上大展身手時招攬顧客的技巧。

1812年,他父親去世,當時德魯只有14歲。在1812年戰爭爆發後,應徵入伍可以得到100美元獎金,於是,他報名成了一名民兵。遺憾的是英軍並沒有選擇攻打當時防守堅固的紐約城,因此德魯並沒有真正經歷過戰爭。但是,他獲得的100美元獎金成為了他以後擁有的1600萬美元鉅額財富的最初資本。如果在那個時代有《福布斯》(Forbes)財富榜的話,德魯肯定是美國最富有的前20人之一。

成年後,德魯做的是販賣牲口的買賣,買一些牛,然後把他們養肥之後再拉去賣。這是當年美國農民最常見的模式,但是德魯卻發現這種做法耗時長,成本高而且有風險,一旦牛生病或者死亡那麼錢就等於打了水漂。德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來賺快錢。頭天晚上,他讓牲畜吃了很多鹽,但一直不給它們水喝,次日早上去往紐約的路上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當時流過那時還是農村的曼哈頓北區的草地,現在則在曼哈頓第77大街地下流淌),渴極了的牲口一頭扎進小溪狂喝起來,每頭牲口都喝了幾加侖的水,體重也立刻增加了很多,然後德魯迅速把它們趕到紐約市,在那裡把它們按斤論兩地賣給屠夫。

這個故事顯然已經成為了"摻水股"(watered stock)無可爭議的來源。"摻水股"這個詞從它出現以來,一直讓許多研究華爾街歷史的作家頭疼不已。他們認為這是19世紀中期所特有的卑劣伎倆。事實上,摻水股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不過是指股票發行總量超過實際投入資本。在有關規則被制訂出來規範這種做法之前,它的確可以成為幫助壞人作惡的工具。但事實上每一次送紅股和股票拆細實際上都是"摻水股票",而投資者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意見。這個名詞已經從今天的華爾街上消失了,原因並不是這種做法不存在了,而是因為這種做法已經普遍化了。

19世紀20年代,德魯穩步擴大著他的牲畜販賣生意,他一次販賣的牲畜數量已達到了2000頭,而每販賣一頭牲畜可以賺取12美元的利潤。

1829年,德魯用他積累下來的錢購買了位於現在第3大道和第26大街交叉口上的牛頭旅館。那時候,那裡還是紐約的北郊,一直是紐約市的牲畜交易中心。

因為生意的緣故,德魯也開始經常光顧華爾街,像快遞服務公司那樣,經常在紐約的郊區和市中心之間為別人遞送證券和票據。華爾街立刻吸引了德魯。像雅各布·利特爾一樣,德魯也熱衷於這場大遊戲本身,迷戀於戰勝對手所帶來的那份陶醉和興奮。雖然德魯穿著和談吐都很土,笑起來像母雞剛下蛋時的喔喔聲,但很快就沒有人再懷疑他的智慧和創新能力了。"我們曾經說過他是詭秘而又難以捉摸的,"他同時代的作家兼投機商福勒寫道,"用詭秘和難以捉摸還不能完全形容他,實際上他像狐狸一樣狡猾……20年裡,華爾街的獵人一直在跟蹤他的行蹤(當然他現在沉默了,當人們在低沉的哀樂中將他埋進墓地後,他終於沉默了),可總是被他無窮無盡的詭計所矇騙。"

一天,德魯走進紐約市最有名的紳士俱樂部-聯邦俱樂部(Union Club)時,他耍了個典型的詭計。他像正在找人,看起來似乎很生氣,幾次從口袋裡掏出大手帕來擦汗。這時,一張紙片從他的口袋中掉了下來,而他好像並沒有注意到。當他離開俱樂部後,其他在場的經紀人立刻撿起了那張紙片,上面寫著:"不論在什麼價位,你能買到多少奧什科什股票(Oshkosh)就買多少。"

根據亨利·克魯斯的回憶錄記載,奧什科什是家鐵路公司,在當時被認為嚴重高估,股價將會馬上下跌。但是這些經紀商根據紙條推測,德魯肯定知道一些他們所不知道的關於奧什科什公司的內幕消息,因此他們聯合起來,購買了3萬股奧什科什股票。他們非常小心地從那些德魯從沒有用過的經紀人手裡購買這些股票。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此刻,這些經紀人正在為德魯工作。消息像瘟疫一樣在華爾街流傳,股價的上升帶動大家瘋狂地買進,股價屢創新高。此時,德魯讓他的新經紀人不僅賣空手裡的股票而且大肆做空,狠狠地賺了一把。當然,沒有價值的股票必然是以崩潰結束,最後,這家股票以每天12個點的速度狂跌,它因此被稱為華爾街上的“蕩婦”。

1836年德魯成立了德魯-羅賓遜經紀公司,3年之後他賣掉了牛頭旅館,從此他就專心致志參與到這場大遊戲之中,並將其作為終身職業。

到19世紀50年代時,他已經成為了華爾街最主要的玩家之一。到那個時候,美國經濟也從1837年的大恐慌帶來的低迷中復甦了。

和德魯這種小農戶出身的“土包子”不同,範德比爾是大農場主家庭出身,自由衣食無憂。而他本人更是一代商界傳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年代”,範德比爾特無疑是億萬富翁的代表之一。他是著名的航運、鐵路、金融巨頭,美國史上第二大富豪,身家遠超過比爾·蓋茨,也是電腦遊戲《鐵路大亨》的原型人物。這麼厲害的人物卻在“鄉下人”丹尼爾·德魯手裡栽了一個大跟頭!

名人傳記——丹尼爾·德魯

19世紀50年代,鐵路這一新生的交通工具開始在美國普及開來,而船王範德比爾特迅即意識到,新的賺錢機遇來臨了。他開始逐步放棄所鍾愛的船運事業,將資金全部投入鐵路,他以華爾街為切入口,開始買進鐵路公司的股票,獲得標的的控制權和經營權,並且開始經營鐵路。

這時,美國最長的伊利鐵路通車運營,範德比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他要做的就是收購伊利鐵路的股票,然後取得鐵路經營權!這等於就是在買一座無盡的金礦!

然而伊利鐵路的大股東,現在的經營者正是丹尼爾·德魯。德魯對鐵路並沒有什麼興趣,他之所以拿下經營權為的就是利用鐵路股票大發橫財,他的做法就是可轉債。

和現在受限可轉債不同,當時的那種可轉債能夠隨時在債券和股票之間變換,進可炒作退可生息。手握大量可轉債的德魯,等於擁有無數股票的發行權。他不斷在市面上發行新股控制股價,左手倒右手賺得不亦樂乎。

這時候,範德比爾進場了!他事先收買了一位法官,頒佈了一條法令禁止伊利鐵路公司再發行新股,然後他以平均每股80美元的價格買入20萬股伊利鐵路,他認為勝券在握,因為市場上的伊利鐵路股票總計才有25萬股,但是當他不斷買入的時候他才發現,市場上的伊利鐵路股票源源不斷遠不止25萬股!

原來德魯在得知範德比爾特要收購伊利鐵路公司的消息之後,他也立刻收買了一位法官宣佈只要有董事會的批准伊利鐵路公司隨時可以發行新股。此外,他將手中持有的可轉換債券不斷轉換成股票,範德比爾如果想要獲得伊利鐵路的控制權就必須要不斷吞下丹尼爾·德魯扔出來的“注水股票”,據說德魯經常看著氣急敗壞的範德比爾唸唸有詞:“買吧,你買多少我就印多少!”

由於注水股票越來越多了,損失慘重的範德比爾最終將德魯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當時的美國相關法律並沒有界定可轉債和的法條,因此法官即便大都站在範德比爾一邊也拿這個牛販子沒有辦法。最終雙方只能通過私底下進行協商解決。

丹尼爾·德魯立即獅子大開口:“要我滾蛋?可以!700萬美元,我立刻離開董事會。另外市面上四成股票,請你老船長全部吞下去。”即便放在今天這也是一筆鉅款,何況當時那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但是範德比爾沒有退路,已經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哪怕是一顆炸彈他也得吞下去!於是,華爾街出現了滑稽的一幕,拿下鐵路的“老船長”咬牙切齒,五官挪位。而出局走人的“牛販子”卻仰天狂笑,不可一世。這一次,“鄉下人”用盡各種詭計最終算計了“企業家”。

1864年,約翰•託賓和倫納德•傑羅姆開始逼空伊利股票,他們從德魯手中借錢購買股票。德魯向他們許諾,當股票在某一個價位之上時,他不會拋出。11月上旬,伊利股票的價格是每股102美元,但那以後股票開始下跌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伊利股票的價格已經跌到了每股80美元。可是推動價格下跌的一連串的賣空,就是德魯乾的,他撕毀了與託賓和傑羅姆的承諾。隨後,德魯有遊說一個與他私交甚好的法官,頒佈了一條禁令,不允許伊利鐵路發放股息,這又導致了股票的一輪下跌。接著德魯有逼著託賓和傑羅姆還錢,迫使他們在很低的價位上賣出股票,償還借款。最終,伊利股票的價格探底到42美元。

然而,資本市場終究是勝者為王,吃了大虧的範德比爾又怎會甘心?通過自己在商政兩界的強大影響力,他開始不斷通過司法途徑和商業途徑擠壓德魯。用範德比爾的話來說:“對付這樣的人,必須要用不一樣的手段!”

這一次,丹尼爾德魯將面對大法官+主流資本家+範德比爾的“鋼鐵聯盟”!最終,備受擠壓的德魯終於敗了,他幾乎被驅趕出了紐約的證券市場,並且身負鉅債!沒有人同情,沒有人幫助,在政客、律師、大老闆們的聯手夾擊之下,丹尼爾德魯於1876年3月14日申請破產,5年之後,他在滿腔憤慨中離開了人士。

這個曾經擁有過1300萬美元的暴發戶死後只剩下一塊金錶,一件皮衣,100美元和一本價值530元的稀有版《聖經》還有超過100萬美元的債務。

伊利鐵路之爭暴露了股票市場的制度缺失,由於

沒有流通股的限制,大股東一旦控制了公司就可以隨意印刷股票。此後,華爾街修訂了規則,這些規則有效地遏制了濫發股票。在70年後的1933年被寫入了美國證券法。而丹尼爾·德魯也因為其發明的可轉債而被記入經濟學的史冊之中。

投資理念

投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場戰爭,雖然在華爾街丹尼爾德魯的名聲並不好,可以說是臭名昭著,但是他的投資理念現在很多人都在沿用,而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做空、摻水股,而可轉債也給予我們投資更多的投資選擇。

做空

德魯成名一站就是是高位做空,通過小紙條傳遞出所謂的內幕信息,在別人拉抬股價之後,然後反手做空,這樣可以讓自己的股價高位獲利,然後還有大量的資金接盤。

現在很多主力還是在沿用這種高位做空的方式,通過消息面不斷的釋放利好,通過股評不斷的創造預期,在市場所有的投資者認為還有較大預期的時候,反手做空,讓投資者們高位套牢。

摻水股

德魯通過可轉債給總股份摻水,這樣當別人只有迎頭而上的時候,可以通過可轉債不斷擴充股量稀釋股權。當然這是建立在當時的資本市場監管並不完善的情況下。不過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德魯的智慧,而且可轉債也是現在投資配置中比較實用的一種工具。

摻水股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不過是指股票發行總量超過實際投入資本。在有關規則被制訂出來規範這種做法之前,它的確可以成為幫助壞人作惡的工具。但事實上每一次送紅股和股票拆細實際上都是"摻水股票",而投資者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意見。這個名詞已經從今天的華爾街上消失了,原因並不是這種做法不存在了,而是因為這種做法已經普遍化了。

小馬有話說

每一位能在歷史上留名的投資家都有其可取之處,人品並不是衡量這些投資家的標準,如果從倫理道德來評價投資家,現在備受關注的投資家們都有有問題。就比如索羅斯,狙擊亞洲金融市場,德魯與之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德魯的很多投資理念,在現在的資本市場一直被沿用,比如操縱股價、做空、增發等。他對於債券市場也有很大的貢獻,發明了可轉債。

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德魯算是一位真正的梟雄,沒有背景、沒有資金,完全靠自己殺出一條血路,但最終還是倒在了主流利益集團的圍剿之下,但這也恰恰證明其高超的投機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