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涵遭詆譭:原生家庭無罪,毀滅你的是對原生父母的長久依戀

最近,人民網發佈的一則新聞《月薪過萬白領辭職回鄉養雞,虧數十萬後回城找工作》,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討論的焦點包括逃離北上廣,一線城市容不下靈魂,二三線城市裝不下肉體,以及城鄉差別等內容,但是,從新聞故事中,我要說的卻是事件主人公“唐冬”在回農村養雞創業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的依賴大大超出了他預想的美好,最終這種美好在殘酷和未曾考慮周全的現實面前,被徹底打敗。

唐冬在經歷兩年的“泥腿子”艱難生活和農村無法施展自己的創業夢想之路後,終於在家人的集體反對中,堅持不下去而選擇了放棄,重回大城市找工作。

這樣的故事折射的原生家庭的悲劇,往往會將一個年輕人的夢想從雲端打入凡塵。

“一個原生家庭是如何毀滅下一代的?”這個問題也曾經和現在得到廣泛而激烈討論。其矛頭都指向原生父母對於下一代的“以愛為名”的戕害,最終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被毀滅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從而讓人們覺得原生家庭的原罪都是因為父母的拖累。

就如最典型的如歌手張韶涵和原生家庭父母之家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一樣。

張韶涵遭詆譭:原生家庭無罪,毀滅你的是對原生父母的長久依戀

當張韶涵在最新一季《歌手》中翻紅之後,她那個原生家庭的母親看到她又有能力賺錢了,於是便開始如數年前一樣毫無遮攔地開始索要鉅額贍養費,並故伎重演般地聲稱女兒“吸毒、不孝、醜聞不斷”。

可以說,在張韶涵剛出道最紅的時候,是張母的貪婪與自私,一手將張韶涵從雲端拉至深淵。成為她終生抹不去的根和彌補不了的遺憾。

此後,張韶涵從人人羨慕的歌壇小天后,成了沒有收入,負面新聞纏身,被不明真相的媒體貼上“不孝女”標籤的過氣歌手。

那時候,張韶涵也抗爭過,辯解過,可是娛樂媒體一句“你親生母親都說你吸毒、不孝,你還有什麼可狡辯的呢?”就足以將心存善念和對親情依然抱有希望的張韶涵打入十八層地獄。

起起落落之後的張韶涵才終於明白,糟糕的原生家庭從來便是如此,像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牢籠。越是親近的人,越是能讓你痛的人。因為他們知道,你身上哪個地方最柔弱,刀子往哪裡插最致命。

在張韶涵落魄的時候,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她劃清邊界,等到她再度翻紅後,又開始拿起“刀子”插入她身上最柔弱的地方,無情地加以傷害和摧殘。

而最讓人心酸的是,張韶涵作為女兒,對於原生家庭的依戀依然如故,始終沒有邊界感。以為就算無情無義只認錢的父母也會偶發慈悲,選擇和解。但是,很不幸,這樣的原生家庭依然帶給她的是無窮無盡的難過和委屈。

正如媒體如今評論張韶涵的原生家庭時所說:對於張韶涵來說,那些苦難,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那些重新開始的勇氣,則是她自己一點點拿回來的。

但是從15歲就開始,當了10餘年全家人的金錢來源,到頭來依然還是因為錢被原生家庭拋棄。

而第一個新聞中的唐冬也是因為在創業的初期沒有和父母劃清界限,過分地依賴父母,想要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柱,和他一同過上“創業兩年比上班掙得還多的生活”的假象中,從而一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這種失敗的必然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

如唐冬一樣的眾多兒女,在與原生家庭的情感維繫中,百分百依戀,百分百付出,而不懂得遵守邊界,將父母從自己的生活中選擇性的區隔開來。

這看似殘酷和絕情,但是對於今後的生活來說,卻是一種必然和最明智的選擇。有邊界感的生活才容易減少婆媳矛盾,妯娌吵鬧,兄弟反目。

兒女過得很好,父母才能放心。兒女常回家看看,父母才能共享天倫。

張韶涵遭詆譭:原生家庭無罪,毀滅你的是對原生父母的長久依戀

都說父母要在兒女長大成人後,適時地選擇退出,要保有一份距離感和邊界感,可是,有些父母能夠做到,兒女卻像個長不到的“巨嬰”,永遠依賴乃至依戀父母。

這裡的“巨嬰”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寶媽男”和“大小姐”,而是自始至終對原生家庭有一種天然的依戀和割捨不斷的情感情結。有著“鳳凰男”對於原生家庭的百依百順,信奉孝道大於天,忠於傷害也是一種磨難的兒女。

他們從原生家庭走出之後,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依然會和原生家庭化不清界限,當然幫扶和關愛父母兄弟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並不是說要拋棄父母兄弟,這裡的劃清界限是要有一定的邊界感。

父母說的對的做的對的,可以支持,但是當這種支持超出你的承受能力和界限的時候,就要選擇適時的勸戒,乃至對過分的要求選擇拒絕。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舉例說,數量相當龐大的“被催婚族”都聽過自己的親人說過這樣的話:爸爸媽媽這輩子看到你結婚生子就安心了。

但是結婚到底是為什麼呢?結婚到底是為了滿足家長的願望,還是為了感情?

在老一輩心中,要趁著年輕儘早結婚,不然年齡越大越“貶值”。結婚不需要有多深的感情,條件適合就好。

但在大多數年輕人心裡,“感情”才是最重要的標準。

如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結婚,那麼最後不幸福的還是自己。將父母的願望放在自己的生活之上,其實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

張韶涵遭詆譭:原生家庭無罪,毀滅你的是對原生父母的長久依戀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話只對了一半。其實,不幸的家庭也是一樣的。

你想要別人怎麼對你,你首先要學會怎麼對別人。同理心才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和對你的好感度。

在充滿抱怨、戾氣、仇恨和懶惰的家庭氛圍中,再好的孩子也會因為裝滿了太多的負能量而變得性格內向,鬱鬱寡歡,脾氣暴躁,不愛學習,最終孤僻叛逆。所以說,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

家庭教育中最有名的薩提亞模式則認為人是活在環境、關係中的(或說系統中)。所以,一個症狀的出現,與人與他人、環境的互動有很大的關係。其中,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經驗到的各種關係,以及各種應付方式,對這個人的一生影響最為重大。

當長大成人之後,在青年期之前經歷、學到的思考、行為、感受的方式都會一直影響著的生活、工作、人際關際。與父母的關係,被內化到心裡,然後,會在與愛人、孩子、朋友、上司、下屬等人的關係中,重演這種關係。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於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一個原生家庭可以毀滅下一代,但是,從根源來說,原生家庭無罪,毀滅你的是對原生父母的長久無原則的依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