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現在只剩禪宗和淨土宗了呢,其他的宗派基本消失?

樂遊九華山

佛教傳入中土後,其理論和實踐雖然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但在中國得到最廣泛流傳的卻是印度佛教中所沒有的禪宗和淨土宗。

這兩個宗派都以理論的簡要和修行方式的簡易為特色,這特別適合了中國普通民眾的需要。

佛教傳入中土,以“隨機”“方便”為理論依據,努力調和與儒、道等思想的矛盾衝突,不斷援儒、道等傳統思想入佛,從而形成了它顯明的調和性的特點。

其中,淨土法門一直是中國佛教的重要門派,其思想及修持長期影響著中國佛教的走勢。正是由曇鸞、道綽、善導繼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學的彌陀淨土信仰,結合中土民生實際,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淨土學說,倡導持名唸佛,宣揚他力本願,大大擴張了淨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為淨土信仰在中土的傳播開闢了一方新天地,由此淨土文化普及於普通民眾之中,併成為一個擁有廣泛的民眾信仰基礎的宗派,其唸佛法門也成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業,影響十分久遠。

而談到禪宗,我們更多是在中國曆代文學藝術中接觸到,特別是詩歌與繪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今天想舉一篇美文,那就是就是《愛蓮說》。

這篇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名作家喻戶曉,已經脫俗拔塵,有著佛教的因緣。

周敦頤自己與佛教頗有淵源,曾與不少高僧往來密切,他後來隱居的廬山,也曾是東晉高僧慧遠同陶淵明等人組織“蓮社”的地方,是佛教勝地。

大儒心中的蓮花與佛教中蓮花同樣,象徵著清淨無染,只不過《愛蓮說》中還有些入世的思想。

釋迦牟尼所說的極樂世界到處是蓮花,遂有“蓮花世界”的美稱,佛教中的淨土宗又名“蓮宗”,專以蓮花為喻闡釋佛學的經典叫《妙法蓮華經》。

近代學人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講,“以蓮揣稱高潔,實為釋氏常談”,周敦頤之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有拾彼法牙慧之嫌”。

而邱漢生更明確指出,《愛蓮說》實乃《華嚴經探玄記》卷三中“如世蓮華,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法所汙”這段文字的翻版。



光明大先生

這個題目問得不太準確,應該說是漢傳佛教只剩禪宗和淨土宗,其他宗派基本消失了。而且實際上,禪宗也基本名存實亡,諸宗都同歸淨土了?

且聽我慢慢分析。

原本漢傳佛教一共有八個宗派,分別為: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其中前五個宗派的哲學思辨性比較強,而後三個宗派則專注於修行。


這八個宗派中,最先消亡的是唯識宗。唯識宗是玄奘創立的,就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僧。這個宗派是最原汁原味的宗派,比較忠實於印度的佛教思想,因此傳到中國後水土不服。唯識宗的特點是各種名相的分析特別繁瑣,就像做數學題一般,可想而知它的受眾不廣,因此傳了幾代就消亡了。

而三論、天台、華嚴和禪宗都是中國化程度比較深的宗派,也為中國哲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

那麼為什麼這幾個宗派最後只剩禪宗了呢?因為三論、天台和華嚴的理論還是比較繁瑣複雜的。比如天台宗講十界、十如是、三種世間、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等,要解釋清楚這些概念,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至於這些宗派具體說什麼,在此就不解釋了,要解釋清楚至少需要一篇論文的長度。

而禪宗就比較簡單了,它的思想就是即心即佛,頓悟成佛。特別是禪宗不立文字,不用分析那些複雜的概念,你只要去悟就可以了。對於中國人來說,禪宗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一時間風靡全國,各宗派都在向禪宗靠攏。比如華嚴宗和天台宗最終都和禪宗合流了。


再說說剩下三個專注於修行的宗派。

淨土宗的宗旨是,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在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皆因你去西方極樂淨土世界。在淨土世界你可以聽阿彌陀佛講法,最終成佛。就好比考大學比較困難,你可以先去上個輔導班,淨土世界就是輔導班。而且淨土世界沒有痛苦,只有歡樂,所以人人嚮往。

律宗顧名思義就是要守戒律。

密宗就是秘密的宗派,這一宗有很多秘密法門和咒語真言。漢傳密宗消失了,但是大家可以看看藏傳密宗,就大致明白密宗是怎麼回事了。

這三個宗派裡,律宗沒什麼特別之處,因為所有的宗派都要持戒,所以這一宗派沒什麼存在感,若存若亡。不過近代的弘一大師就是律宗的。

密宗屬於秘密傳授,可想而知傳播力比較弱,所以最終消亡了。

而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十分便捷,適合不同的人群,不論是出家僧人還是在家居士,不論懂不懂佛學,只要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淨土宗流傳下來了。

後來發生了禪淨合流,佛教中人,比如永明延壽禪師提倡要禪淨雙修,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但是,禪宗的理論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思辨性很高,禪宗的頓悟也是很難達到的。因此,最簡單的淨土宗就漸漸地吞併了禪宗,唐朝時期那個不立文字的禪宗早就沒有了。

順便說一句,中國的僧人見人打招呼會說“阿彌陀佛”,其實這就是淨土宗的傳統。



夢露居士

佛教是一個世界性宗教,不單在中國,在東亞,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都有分佈。根據從印度傳出的方向不同,現在的佛教有三大流派。從印度向南傳播,經過斯里蘭卡傳入東南亞地區的,稱為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現在以上座部佛教為主體。向北傳播,稱為北傳佛教,一支經西域傳入中原漢地,成為漢傳佛教,另外一支傳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禪宗淨土宗這樣的說法,僅針對漢傳佛教而言。

漢傳佛教宗派分野,主要分為大乘八宗,小乘三宗。所謂的宗,實際上是指不同的修行方法。小乘宗派在唐代之前就已經衰落,到現在完全無跡可尋了。具體的區分主要是日本佛教史文化學者提出來的,近代以後,這種思想傳入中國,並得到了中國學者的普遍認可。近年來,有學者對這種劃分提出了質疑。日本學者在劃分漢傳佛教宗派的時候,是以日本的佛教傳承為基礎,某些劃分並不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事實。比如,玄奘的法相唯識論能否單成一宗就值得探討。

從宋代開始,除禪宗和淨土宗之外,其他宗派迅速衰落。但是原因各不相同。三論宗法相唯識宗,理論比較艱深,對僧侶的能力要求很高,傳承難度大。律宗的修行方法非常艱苦,不受僧侶的歡迎。密宗的法器製作,壇場的佈置非常耗錢,傳承不好主要是經濟原因導致的。

禪宗的特點之一在於強調農禪一體,僧侶自己參與勞動生產,不完全依賴佈施,對外界的經濟依賴小。修行方法也比較簡便,經濟壓力小。此外,禪宗的思想境界比較深,受到文人的喜愛。

淨土宗的特點是非常的簡單易學,是修行門檻最低的宗派。淨土宗認為念佛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誠心念佛就可以得到解脫,特別受到中下層民眾的歡迎。

這兩個宗派群眾基礎非常好,在宋代以後,依然有非常穩定的傳承。

元明清時期是漢傳佛教的衰落期。元代的時候,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壓制漢傳佛教。明清時期,對外交流不暢。加上印度佛教於這個時候已經在本土滅絕。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自然陷於困境。

近代以來,漢傳佛教復興,其他宗派其實也有一定的發展。比如密宗從日本回傳。金陵刻經社恢復了法相唯識宗的傳承。楊文山,歐陽竟無等人以居士身份,重新復興了法相唯識宗。而近代著名的愛國僧侶弘一法師,是律宗的代表性人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宗派合流是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特點。佛教徒在修行過程當中,並不會只使用一種修行方法,而往往是以一種修行方法為主,以其他一到幾種修行方法為輔。因此宗派分野,就不那麼明顯了。


zyb38537240

禪宗實際上已經衰落了,而且面目全非。少林寺掛個禪宗,其實不是禪宗,而是淨土宗糅合了律宗。禪宗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它反對寺院經濟,不利於僧團利益,所以受到了其他宗派的集體排斥。淨土宗一直保持活力,是因為它被改造的簡單易學,尤其適合社會下層勞動人民參與,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即使是文盲也可以現學和理解。密宗在西藏地區依然很有影響力,但也在衰落之中。法相宗衰落的原因是教義繁瑣,在唐朝就已經走下坡路,屬於邊緣學派,在佛教史上曇花一現,在民間影響力不大,因為它的思想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需要。總而言之,佛教宗教派別的整體衰落是由於佛教的興旺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崛起有直接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的整體衰落,佛教宗派也就衰落了。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

佛教於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新形式內容的佛教,到了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性、相、臺、賢、禪、淨、律、密。這八大宗派多多少少都融進了中國佛學的創造。

下面介紹八大宗派的詳細情況:

法性宗:

法性宗主要以《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又稱“三論宗”。 這一宗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諦”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說叫真諦,從緣起現象說叫俗諦。從俗諦說諸法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又被稱為空有二諦。法性宗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是為此宗中心思想。此宗方法是隻破不立,否定一切執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實現圓融無礙的解脫宗旨。

法性宗祖師是吉藏(549~623),祖庭是南京棲霞寺。

法相宗:

法相宗主要依據《瑜伽師地論》為經典依據而立宗,因此稱瑜伽宗。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雜糅唯識十家對《唯識三十頌》的註疏編譯而成《成唯識論》,該書是玄奘的代表作,又是法相宗的奠基之作,因此法相宗又稱法相唯識宗、唯識宗。因玄奘在西安大慈恩寺譯經,因此又稱慈恩宗。

法相唯識宗的教義可概括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

三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

五法是對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物現象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也就是有概念有形象,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主觀對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能力;“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真實的智慧;“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也就是本來心對本來面目。五法不出染淨(佛家術語:有雜念曰染,無雜念曰淨,分別稱為汙染種子和清淨種子)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

三自性:一是二取(外所取和內能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為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趙樸初先生曾當了個比方來解釋三自性“遍計所執性好象是夜間行路看見一條繩而誤認為蛇,其實蛇沒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繩,繩的體由因緣所生,只是假有;圓成實比如繩體的麻,則是真有。

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

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這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這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實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

唯識宗之所以叫唯識宗,是因為該宗認為“執‘有’者喪其真”、“滯‘空’者乖其實”,意思是“有”“空”均不應執著,要認識到“唯識無境”“無境有識”也就是“萬法唯識”,突出了“識”作為宇宙本體的地位。

法相宗的祖師是玄奘(600~664),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

天台宗:

天台宗因創始人智顗居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該宗主要以《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為經典依據,以五時八教為總綱,按修行的程度提出化法四教,按修行的方法提出化儀四教,宗旨是一心三觀,三諦圓融。

所謂五時,即把佛陀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時期,稱為五時教,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天台宗認為佛陀所說法不出這五個時期。

所謂八教,是天台宗對佛理層次和教法感受的分析梳理。該宗從教理內容上把佛教分為由淺入深的四個級別,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為“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則前通小乘,後通大乘,通大小乘所以稱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由於分別諸法各別有礙故名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法門,故稱圓教。藏、通、別、圓為由淺入深的四個層級的四教。該宗又依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

所謂一心三觀、指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於一心獲得,故名一心三觀。

所謂三諦圓融,三諦即真諦、俗諦、中道諦;此三諦一而三,三而一,三一圓融無礙,故名三諦圓融。

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意在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己這一宗為圓教,其他宗屬前三教。該宗繼承、調適和發展了印度所傳和中國本土的佛教思想,形成了比較精密的大乘圓教理論,體現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天台宗祖師為智顗(538~597),祖庭是浙江天台山國清寺。

賢首宗:

賢首宗以《華嚴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又稱華嚴宗,因祖師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因此又稱為賢首宗。該宗以五教來判教,以六相圓融、十玄無礙、三觀為中心。宗旨是法界緣起、一切無礙,創造性地發展了印度的大乘思想。

六相:1總相,2 別相,3同相,4異相,5成相,6壞相。此六相既同時表現於一切事物,也同時表現於一個事物。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從而揭示了法界緣起的道理。所謂法界緣起,按華嚴宗著名代表宗密的闡釋,有四種,即:

1“事法界”(事物的個性、差異性、人的初級認識);

2 “理法界”(事物共性、普遍本質,佛教對“空性”的認識);

3 “理事無礙法界”(理融於一切個別事物,一切個別事物亦都含有理);

4“事事無礙法界”(理包融一切,萬有靠理之無礙貫通,所謂“相即相入”)。

十玄門:1同時具足相應門, 2因陀羅網境界門, 3秘密隱顯俱成門, 4微細相容安立門, 5十世隔法異成門,6諸藏純雜具德門, 7一多相容不同門,8諸法相即自在門,9唯心迴轉善成門,10託事顯法生解門。十玄門的意義是揭示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三觀:1真空絕相觀,2事理無礙觀,3周遍含融觀。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的祖師是法藏(643~712),祖庭是陝西終南山至相寺。

禪宗:

禪是印度梵文禪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即靜中思慮,一般叫禪定。禪定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此即參禪,所以名為禪宗。

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中國禪學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該宗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流行的說法認為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即所謂“教外別傳”。但實際上,禪宗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準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所以《楞伽》、《般若》應是該宗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偽經《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因此,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

八世紀,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以(606~706)為代表,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衰落。南宗以慧能(638~713)為代表,後世尊他為禪宗六祖,主張頓悟,歷久不衰,宏傳日盛。從唐到宋,南宗著名禪師輩出,三、四百年間,禪宗南宗又分為五家七宗,足見其興旺景象。所謂五家,即“一花開五葉”,指溈仰禪、臨濟禪、曹洞禪、雲門禪、法眼禪,其中臨濟禪又分出黃龍宗和楊岐宗,是為五家七宗。禪宗和淨土宗一樣,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佛教宗派。

禪宗的祖師是菩提達摩(?~約536),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後來已被神化,於是有一葦渡江等傳說。五組弘忍主張:“四儀皆是道場,三業鹹為佛事”,把禪貫徹到了日常生活,=改變了凡禪必坐的傳統,刷新了禪的面貌。禪宗發展到六祖慧能形成南宗,使禪宗別開生面,獲得了廣泛深入的影響。他的有名的偈則千古傳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動地闡釋了佛家的性空說。

淨土宗:

淨土宗,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為經典依據,該宗提倡觀佛、唸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所以名為淨土宗,因該宗祖師慧遠創宗時集結為“白連社”(又稱“蓮社”),所以又名蓮宗。該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認為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是難行道;淨土宗則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唸佛,臨終時,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是易行道。因此,該宗主張勸人唸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淨土宗的特點是簡單易行,非常適於普通大眾修行。修學淨土宗不需要要通佛經,

研教法,也不需要靜坐專修,只要行住坐臥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此,淨土宗和禪宗一樣,成為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

淨土宗的祖師是慧遠(334~416)和曇鸞(476~542),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

律宗:

律宗顧名思義,關注佛家戒律,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該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佛教戒律簡單地說,有聲聞戒和菩薩戒,這裡說的律宗,是以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為經典依據,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了。

律宗之外的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和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裡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

研究律學,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在出家戒律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叫開;在通常情況下不得違犯的,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了。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為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但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戒之外,都很靈活。

律宗的祖師是道宣(596~667)。祖庭是陝西終南山峰德寺。

密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傳入中國形成密宗。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經典依據,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由於講究曼陀羅灌頂,念動真言,所以又稱真言宗。

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稱為本尊。要成就本尊的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又稱金剛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yoga)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密宗:三身成就,學佛到家。另外一個名稱,即身成就。

西藏密宗,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蓮花生大士。據說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他作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修行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為密宗教主並由蓮花化生。繼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西藏過去每年舉行全國性的護摩法會,像拜火教一樣燒東西,有些婦女連自己自己頭髮都剪了燒掉。大火燃燒七天七夜,人們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說是看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密宗傳說,因為蓮花生是密宗教主,不像前生走涅盤的路子,所以騎白馬騰空而去。他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模樣,沒有變化,偶而會留一點小鬍子。這是說明報身的成就;類似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同休,天地同壽。

密宗的祖師是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和不空(705~774),被稱為“開元三大士”, 祖庭是西安大興善寺。

漢地佛教界並不認可密宗,一般是由於政治原因才勉強接納它。


懷疑探索者

漢地佛教有八大宗派:禪宗、淨土宗、天台宗、律宗、法相宗、華嚴宗、三論宗和唐密。禪宗作為中國佛教風光一時的龍頭老大,如今已經嚴重變形走樣、名存而實亡了。

禪宗的精髓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精髓至今已蕩然無存。修禪者非但不敢高唱“明心見性”的宗旨,反而對“明心見性”有談虎色變的恐懼,少了一份直下擔當的勇氣。

禪宗的沒落有許多因素,一者與缺乏具格的禪宗大師有關。許多人有心修禪,但缺乏明師指路,相機施教,痛下鉗錘,去除粘縛,點開正眼,親見本來面目。

其次,禪宗的沒落與許多人千篇一律地照搬前人“參話頭”的方法有關。“參話頭”是北宋末年大慧宗皋禪師倡導的一種修行方法,修行者以一句“唸佛是誰?”或是“父母未生之前我是誰?”作為手段,藉助死摳住一句話頭的力量,令人進入“能所雙泯”的境界。 可惜的是,現在許多人參的不是話頭,而是參話尾。參來參去不得要領,了無消息,於是心生倦怠,以為“明心見性”是高不可攀的境界,於是轉而求其次,由自力修行轉向藉助他力修行,不敢再提“明心見性”了。

再者,禪宗的沒落也和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有關。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浙江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決定由xiuq禪宗轉為修淨土宗,成為了淨土宗的六祖。本來由禪轉淨,由淨轉禪,對修行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由於永明禪師身份地位特殊,他是禪宗法相宗的第三祖祖師,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影響力,再加上他寫了一首“四料簡”(真偽有待考證),對修禪宗和修淨土以及禪淨雙修分別做了利弊得失的評述。 四料簡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估。” 此四料簡一出,天下修禪者皆轉為禪淨雙修。這也是禪宗由唐朝的興盛逐漸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h凡夫俗子

佛教1203年滅絕於發源地印度。如今印度佛教徒是20世紀緬甸等地迴流及低種姓改宗的。所以佛祖連自己的故鄉都呆不下去,又怎麼保佑徒子徒孫呢?

簡單說,一切多神教最終都會敗給單一神教。


張勇達州

人心向簡,禪宗講頓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淨土宗講只念阿彌陀佛就可往生極樂世界,這本是佛教中教義最簡單的兩派,沒想到世道人心總是喜歡簡單的東西,所以最簡單,最容易成佛解脫的教派到最後往往最流行。

這個問題應該指的是在中國範圍內吧,禪宗和淨土宗都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東南亞還是流行小乘佛教,西藏還是密宗這一派,總得來說,佛教是越來越衰落了,中國剩下的都是最簡單,宣傳最容易成佛的教派。


當年弘一法師復興律宗,可惜律宗太苦,戒律太多,除了弘一法師外,基本上沒人修習律宗。人們都想用最短的時間成佛,於是下層百姓最喜歡淨土宗,哪怕是目不識丁的人只要終日口粘阿彌陀佛,死後就螚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寺廟裡都寫著阿彌陀佛就是詭異阿彌陀佛的意思。當年彌勒也有淨土,而且在佛法盛行的時代,彌勒信仰要比彌陀信仰多很多,而且彌勒佛是未來佛,後來民間也分不清什麼彌勒信仰,彌陀信仰,於是就通通阿彌陀佛了。

西藏的密宗流行也是如此,人們總希望找到什麼秘密法門,一下子就成佛,當時所謂的活佛到處都是,這種景象不正是佛講的末法時代的典型表現嗎。

在高度世俗化的中國,復興佛教有很長的路要走,學佛也不能想著,走捷徑連秘法,一切修行都要從心開始,從日常的行住坐臥開始,這樣才能領悟佛法的真諦。一切以完全不付出,就想著成佛或者開悟的方法,都是邪魔外道,要堅決抵制。


昭烈名臣

群眾需要才是王道

中國佛教,宗派眾多,最有影響的是八宗,即,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還有八萬四千個修行法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宗派和法門呢?因為,真諦和真佛雖然只有一個,但成佛之路卻有成千上萬。每個人根器不同、機緣不同、造化不同,求佛的方式也自然不同。這些宗派就是要解決不同人的不同學佛需求。

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八大宗派中的禪宗和淨土宗異軍突起,信徒眾多,香火最盛,其他宗派則日漸式微。

原因也很簡單。打個不大恰當的比方,比如學英語,有這麼幾個學校同時招生。一個學校說,學英語很難很苦,你要背單詞,學語法,練口語,寫作文等等,學個十來年,還不保證你能學會。另外的學校則告訴你,不用背單詞,不用學語法,三個月速成。你想去哪個?

佛法當然比英語要複雜得多,成佛之路也十分艱難。但是,禪宗告訴你,成佛很簡單,不需要你累世修行,而是“頓悟成佛”。禪宗像個佛教速成班,形象代言人是六祖慧能大師,他老人家大字不識,但是根器很深,只聽了幾句佛經,就可了悟。

學禪,不需要你皓首窮經,甚至不需要你專門修煉,後世講究“生活禪”,你在吃飯、睡覺、打豆豆過程中,都可以參禪了悟。這樣的好事,你不動心。

至於淨土宗,比禪宗更簡單。禪宗你還要參個禪,斷個公案什麼的。淨土宗不用,你只要心心念念地一心念佛,行走坐臥都要口唸“阿彌陀佛”,堅定信念,堅持不懈,臨終時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你之前罪惡滔天,臨終時誠信實意地念十聲佛號,即可解脫。

而其他的宗派,則複雜太多。比如法相宗,也叫唯識宗。西天取經的唐僧搞的就是這一套。這一派的理論務必複雜,如果你沒有個讀博士的勁頭的話,根本弄不清楚。學這一派,需要你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佛理要深厚,思維要精密,這對於絕大部分受苦受難的中國老百姓來說,太難了。

還不如念念佛號,喝喝禪茶,不立文字,頓悟成佛呢。


飲水君

我們經常去寺裡看到僧人問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僧人打坐,那麼這些行為無不和禪宗還有淨土宗有關,因為這些所以我們會自覺的認識到佛教就這兩種宗派了,禪宗主要以參禪打坐為主,禪宗講開悟,叢林裡常有打禪七之說就是指的禪宗修行,那麼禪宗我們明白了,就要說一說淨土宗了啥叫淨土呢?淨土具體指的就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這是不可思議的,淨土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特別,特別到哪裡呢?淨土宗創始人是東晉的廬山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創立蓮社,啥叫蓮社,蓮社相當於今天的唸佛堂,慧遠大師集結修行的人一起唸佛,這套修行的方法源於《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典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接觸了好多經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妙法蓮華經》《大方頂首楞嚴經》等好多經典,但是隻有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加了佛說兩個字,這就表明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給眾生提供的一個方便的修行法門,法不孤起佛說的經典都是應眾生請求而說,而阿彌陀經則是佛主動講法,那麼多經典,只有這一部是佛不問自說。那麼《佛說阿彌陀經》究竟多方便呢?阿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個法門到這裡就說的很明白了,即唸佛成佛,執持名號就能成就阿彌陀佛自然而然來接引,這個是真實不虛的。

現在的確是淨土法門與禪宗盛行,淨土法門甚至更盛行一些,這個是否就表明其他宗派就沒有了呢?答案是還是有的,比如唯識宗,這個宗派建立在唯識學上而來的主要經典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的,這個法門沒有根基學不來的,所以有極少數人在修行這一門。其實很多宗派並不是沒有,而是太過於深奧,佛說的很多法是根據人的根性來說的,今天人很少能遇到根性高的人了,那麼佛也預言過末法時代淨土法門的盛行,在《法滅盡經》中說最後滅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就說明淨土法門在末法時代的興盛。

春秋史社

這個問題應有個前綴中國佛教。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不是很完善。在宋代,選拔官員凡進必考,取消了貴賤之分,而且官員薪金很高,一個縣官的年俸大概可購買100畝地。同時朝廷除皇族保留一些特殊專用的東西外,基本都降級下放民間。如玉器,瓷器,樂器等。對於為考取功名的,只要達到秀才標準,可免除稅賦,見到當地最高官員可不使大禮,同時鼓勵經商,這就形成鄉紳階層。鼓勵興辦學堂,可收取報酬等措施,這樣百姓開始把注意力由其他轉向科舉,作為脫貧的主要方式。

在科舉制推進中,宋朝政治穩定,生活安逸,佛教就失去了大批信徒。禪宗和淨土宗在唐朝時,就已經退出城市周圍,進入偏遠山林中,由供奉制該為自足制,特別是禪宗百丈懷海整頓禪宗,公佈百丈戒律,使禪宗不與民爭利,被稱為農林禪或山林禪。成功躲過了唐武宗,周世宗滅佛法難。淨土宗本身就在山林之中,但他對無法出家的人提倡居士佛教,因此也躲過法難,並深受百姓歡迎。在宋朝,這兩隻宗派獨大,漸成為主流。因此宋代就提出了禪淨雙修得思想。

伊斯蘭大軍進入印度,佛教被滅,佛教再無經典進入中國。國內佛教基本已經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儒以治國,道以養身,佛以修心。就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大乘佛教。

中國現有佛教不但只有禪宗和淨土宗,還有律宗,唯識宗,密宗等,這些都屬於大乘佛教。還有在西藏,青海,蒙古以密宗,律宗,印度原始佛教,及苯教等融合形成的藏傳佛教。在雲南有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相對大乘佛的小乘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